分享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痛恨写日记,为什么?

 ydzhydzh 2022-02-06
在我们小时候,写日记是一项明码标价的作业:每周五篇,写得好能得一朵小红花,写不好没有(集小红花可以换练习本等小文具)。翻译成如今成年人世界的语言就是:每周五份工作,做得好有工资拿,做不好白干。
于是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地想,一篇怎样的日记才能算“好”。由于涉世未深,那些幼小而单纯的小脑瓜并不知道,这个“好”就和老板评判工作一样,除了字数这种明码标价的KPI之外,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大家凭着本能,自然而然地把看过的范文当标杆,依样画葫芦地模仿起里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Image
犯错、被误会、不被理解、离家出走。这样的题材隔三岔五就要写上一遭,经过不断回炉加工打磨细化,看得老师心惊肉跳。但在我们贫乏而单一的日常生活里,这些是我们能想到的、自己能驾驭的最离奇惊险的故事了——毕竟我们确实“直接或间接”地见过这些事。就算没经历过,也看老师读过范文。于是,挨打是高潮,认错是升华,父母是反派,反派充满爱。
父母拿着我声情并茂的日记,让我的人生再次迎来新一天的高潮。
惩罚完后母亲坐在椅子里喘粗气,不明白她如此掏心掏肺地为这个家,自家孩子为什么总把她编排得像个凶神恶煞的“母夜叉”。
在大人眼中,这种“胡编乱造”和“撒谎”没什么两样,都“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我撅着屁股迷迷糊糊地犯委屈,好像知道了这样写会让父母不高兴,但并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高兴:我又没有真的离家出走,我只是为了小红花。
让父母形象受损这种事幼小的我们是断然理解不了的,我抬头看看面前大马金刀坐着的人,正好和母亲大眼瞪小眼地交换了一个眼神,连忙低下头,愈发觉得自己写得没啥错。

Image

如今再回头看,那“一周五篇”和“小红花”对应的,无非是孩子没东西可写却硬要写,还要写“好”的结果。
日记不是作文。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引人入胜。让孩子每天写一篇不重复的“好”日记,恐怕比要求他们编一个峰回路转的童话故事还要掣肘。毕竟“编”这种事,又称之为“创造”,是孩子从会说话开始,就已经无师自通的本领。他们给歌谣改词,为一句话换主语;他们是诗人,是艺术家,是创造大师。
虽然大师的有些“创造”会被大人定义为骗人。骗人不好。但在孩子的世界,这件事未必这么解释。
Image
《波尔日记》剧照
为什么我们总说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平日里那点鸡毛蒜皮反反复复都写完了,只能靠“创作”。毕竟生活有限,脑洞无限。想要小红花,只能将有限的生活,投入到无限的脑洞中去。被误会离家出走这种剧情,天然包含起承转合,从孩子十来岁的视角看去,那是最出格的叛逆,足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相比之下,生活中的琐碎实在不值一提。加之一个“好”日记的标准在头上悬着,心心念念是漂亮的签字笔小本子,就更加卯足劲从平淡的生活里“衍生”出子丑寅卯来。
对此,家长可以怎么做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首先,家长和孩子都要明确记日记的目的:日记给了让孩子观察生活的方向,让他们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而不是要他们像作家一样写一个跌宕起伏的完整故事。

Image
2

允许一句话日记:如果孩子觉得没什么可写,可以只用一句话写出今天的心情和产生这个心情的原因,越简单越好;甚至可以要求必须在15字之内写完。孩子绞尽脑汁缩减字数时,也是在与文字建立某种连接。

3

可以将日记改为周记:拉长“素材库”,让孩子拥有更多备选的时间和趣事,不用每天“憋”故事出来。

4

条件允许情况下,多带孩子出去玩:增加孩子的阅历,让孩子多经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有东西可写。

Image

《菊次郎的夏天》剧照

让孩子多看书,少看范文:日记是最不需要“范文”的一种文体,它是许多孩子开始走进写作的敲门砖,是把孩子和写作建立起情感连接的桥梁,应当发自内心。每一句都表达孩子想表达的感受和意图——注意,是“想表达的”,而不是“真实的”——这些感受和意图可能未必百分百“真实”,有夸张的情绪,甚至有幻想的成分,这都不重要,只要那是孩子真切想表达的内容。
Image
END

微信编辑:想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