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凝土拌合物在搅拌、运输、浇筑时不均匀,造成分层、离析、泌水,引起裂缝; 当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如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必须在搅拌机中进行二次拌合。当塌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 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2、浇筑后混凝土缺乏养护,在空气中暴露失水,收缩增大,引起裂缝;快速施工,养护时间不足,早期收缩得不到控制,导致开裂; 养护可减小浇注后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工程施工中,常用的自然养护措施主要有:在混凝土表面喷洒水、用湿毡、湿土工布或塑料薄膜覆盖混凝土表面、在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膜。 关于混凝土养护,下列说法妥当的是:自然养护适于室外平均气温高于+5℃的条件下;浇水养护日期与水泥品种有关,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比普通硅酸盐水泥要长些;养护的目的就是为混凝土硬化创造必要湿度和温度条件。 3、拆模过早或模板刚度不足,在混凝土强度较低的情况下承受施工荷载(或意外荷载),引起裂缝; 4、施工时超荷载或意外荷载(例如撞击、大量堆载等)的非设计工况,引起裂缝; ![]() 5、后浇带处模板支撑不足,改变受力形态而引起的裂缝;后浇带混凝土施工不当而引起的裂缝; 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2011,关于后浇带混凝土施工的说法,正确的有:1)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28d后再施工;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两侧混凝土;3)混凝土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6、在混凝土强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预应力施工,导致裂缝; 7、施工接槎处理不当,形成夹渣或接槎处的连接薄弱,导致裂缝; 8、混凝土振捣不良,漏振、欠振造成薄弱层;过振引起漏浆缺陷,均可能引发裂缝; 9、浇筑、振捣混凝土后,表面未及时进行二次振捣或压抹,未能消除混凝土表层的早期收缩而导致表层裂缝; ![]() 10、大体积混凝土或夏季施工,未控制拌合物入模温度并采取降温措施,水化热积累造成内外温差,膨胀不均而形成温度裂缝; 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带,以减小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11、地下工程未及时回填,地上工程长期暴露而不封闭或装修,持续干燥环境引起裂缝; 12、混凝土施工强度过高,水泥用量过多而引起收缩加大,造成裂缝; 13、管线、埋件布置在混凝土保护层中,实际保护层过薄而引发顺着管线的开裂; 按《湖南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DBJ 43/T 306-2014)4.1.1,现浇混凝土楼面板最小厚度一般不宜小于(100),屋面板及预埋双向交叉电线导管的楼面板最小厚度不宜小于(120)。 ![]() 14、快速施工,养护时间不足,早期收缩得不到控制,导致开裂; 养护可减小浇注后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工程施工中,常用的自然养护措施主要有:在混凝土表面喷洒水、用湿毡、湿土工布或塑料薄膜覆盖混凝土表面、在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膜。 关于混凝土养护,下列说法妥当的是:自然养护适于室外平均气温高于+5℃的条件下;浇水养护日期与水泥品种有关,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比普通硅酸盐水泥要长些;养护的目的就是为混凝土硬化创造必要湿度和温度条件。 15、拆模过早或模板刚度不足,在混凝土强度较低的情况下承受施工荷载(或意外荷载),引起裂缝; ![]() 16、钢筋移位,截面有效高度减小引起的抗力降低,截面开裂(保护层太厚)。 按《湖南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DBJ 43/T 306-2014)4.2.3板底层钢筋保护层垫块不得采用花岗岩或钢筋头,板上层钢筋的支凳间距不应大于( 1000mm×1000mm) . 。 17.设计构造措施不到位而引起的裂缝。 按湘建建函〔2014〕73号,对宽度超过8m的钢筋混凝土墙体,设计宜设置高跨比较大的连梁将其分成宽度较均匀的多个墙或加密配筋间距,水平纵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 (全砼外墙优化设计) GB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且不得贯通。 GB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其允许偏差应为+ 8mm、-5 mm;主体结构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其允许偏差应为±5m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