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董全吉搜集整理 摘自:梦生博客(2011-09-11 21:56:24)《历代董氏入闽者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aaca40100uyo4.html 1.最早始于汉代。据载东汉末“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是三国时吴国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人,字君异,原住于长乐古槐福山,后到全国各地去行医。在福建没有他的后代。 2. 3.唐末董章,随王氏(王审知父)入闽六十七姓之一。其先为河南光州固定始人,子董思安,为五代闽(越王)国莆田人,骁勇无比官居闽国(景宗帝王曦)大将军,始落籍晋江登贤里(见《泉州府志 忠议篇》)。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土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故今金门、同安、厦门、漳州、晋江、石狮董姓均为同宗。 4.宋真宗宝庆年间,历武魁、三班殿直、辅太祖,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尉董兴,入闽落籍晋江(今福建省石狮市)。二世祖董道,因战功奏补三班殿直,封平凉郡开国伯。三世祖董宗嗣,袭三班殿直,擢武经大夫,袭封平凉郡开国伯。四世祖董常,袭封平凉郡开国伯,掌三班殿直;其叔祖董偃为宋徽宗大观进士、官历工部尚书。 五世祖董康民,宋宁宗庆元五年进士,历迪功郞、迁潮州府知,封中宪大夫。六世祖董瑜,为漳州司理;其叔祖董琛为宋进士,任濮州知府。七世祖董以大。八世祖董凯子。九世祖董明保。十世祖董纯道。十一世祖董重耳。十二世祖董端亮,居泉那。自董兴入闽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其后裔枝荣叶茂,子孙遍布泉、漳、厦、台、金门、龙岩、福鼎、广东、浙江苍南、平阳、玉林等地,以及海外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5.董思安的四世孙董简慈之子元福、元寿,于北宋中期由泉州冷井迁居同安民安里十都董水社,董简慈为始祖,董元福、董元寿为开基祖。新店镇吕塘村董水社又衍董水前,现分为大六柱、小六柱、东树脚三个角落。 6.宋高宗时,朝议郞董世兴,系由浙江省余杭入闽作官,与泉州杨梦龄情同骨肉之亲,因杨家无子,将其子于杨家为嗣,其后承杨姓。传至七世孙杨道会,号贯斋;杨道宾,号荆岩,俱登进士。道宾为第二名榜眼,任布政,奏请复董姓。宋神宗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今泉漳厦、台港与东南亚等地的杨姓,大部分均为其后裔,泉州有大宗祠奉祀南宋董杨公为证。 7.南宋绍兴初年,唐五代后汉随州剌史、宋太祖钦赐朝奉大夫董宗本(涿州范阳人)的九世孙董纯永,又称万十一公,迁至闽海琅山,即福建省福州市琅岐经济区琅岐镇。迄今已传四十一世,其后裔有七千余人。 8.南宋理宗时入闽汀州叶屋山,其始祖为大一郞公,后裔叫下董屋人. 9.南宋末,由直隶河间府任丘(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县)籍董五十郞迁入闽,其三世孙董德源以闽博士,在建阳考亭任教,后因元乱年间至汀州府连城县居董屋山,至今已传二十三世,现仍在祖居地有628人。 10.南宋末元初,董期徙霞浦溪南镇下砚村。 11.元末至正十三年,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迁入闽汀州,其始祖为念一郞公,后裔叫上董屋人。 12.元季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十七代祖仲达公,迁入闽建宁府崇安县曹墩。 13.元末明初入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连江县),其先祖为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任浙江金华府同知董宁后裔。其先祖为董念三公,四十公再派福州府,后至闽县龙塘堡(今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迄今已有五百余载,其子孙 共有1206户,约3000余人。 14.湖头产贤董氏,约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董思安十六世孙董伯义自晋江乌屿开派安溪,肇基来苏里产贤(湖头镇产贤村),为产贤董氏一世祖。繁衍生息,先后分支湖头山都村寨边,白濑乡下镇村墘美、坪中,寨坂村中堀,凤城镇上西门等地。湖头、白濑董氏族人又先后迁往永春、永安、德化、江西、台湾等地。 15.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董杨发从江西牛栏角迁居沙县的后底村。 16.明永乐二年,董安保徙入闽仙游为始祖。 17.明成化年间,从江西临川移居闽邵武(建阳近界首乌石窝)的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董梓兴公。 18.明成化元年(1465年),浙江省金华府金华县一支董氏移居江西省广州府广信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董贵基从江西省广州府广信县迁居福建的尤溪县十四都官台村。董贵基之子董永迁居十三都下墩村(今尤溪西滨镇下墩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尤溪西滨镇下墩村董氏迁居尤溪联合东边村。 19.明崇祯年间,原籍为直隶保定府雄县(今河北保定市雄县)人董趋,世业为酒库兼设水泉。因路过福城遇阻而滞留居之为始迁祖。 20.清朝乾隆年间,董铺店从晋江永宁沙堤(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迁往福鼎市沙埕镇大白鹭村。迄今已传十七代,共有1366人。
摘自:https://baike.so.com/doc/4839774-5056778.html 董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此地临海、风光秀丽,人称"迷茫回顾青千顷,翡翠盈时碧一湾"。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董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嘉庆十年(1805年)扩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较完整地保留闽南宗祠的古建筑风格。董氏宗祠中最令人神往的是祠堂天井左侧耸立一天然"石笋",露出地面约3.5米,最大直径约1.5米,形同春笋。无斧凿之痕迹,乃天然而生成。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膏泽。汲地泉以沾濡,禀士气以熏蒸。不与草木同枯,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故沙堤董氏素以"玉笋传芳"为荣。 在宗祠正厅前横梁高悬一块"玉笋宗祠"匾额,字迹猷劲,有颜鲁公之神韵,下款清晰可辨,题为"金门董氏诸裔孙立"。据族人介绍,金门古坑乡(古时称"许坑乡")董氏与石狮沙堤乡董氏一脉相承,骨肉同胞。抗战胜利后,金门光复,两地宗亲继续亲密往来。1947年,沙堤董氏宗祠修谱晋主,金门宗亲特地组团回沙堤谒祖归宗,故敬献此匾以示纪念。 综合《温陵董氏沙堤分派宗谱》和《董氏大成宗谱》等资料,亦考证出金门、石狮两地流传的"董氏一家亲"的说法是有事实根据的。据悉,沙堤董氏的入闽始祖董思安乃王审知部将。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弑王延曦自立,董思安、留从效、王忠顺合力除逆铲叛,复立王氏。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围建州,王氏部属大多叛降。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清代《泉州府志》卷五十七《忠义》为其立传褒扬。 宋代,董思安之子董兴以军功,封太尉,上柱国,赐"开国伯"爵位,其子孙八世相袭,且科第蝉联。故沙堤董氏宗祠现仍保存一副对联:"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永宁沙堤乡,善顺之弟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证实沙堤董氏与金门董氏的先祖系同胞骨肉,血脉相连。也因为有这段经历,沙堤董氏保留下一种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在泉州民间,每逢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均举行祭祖及各种祭祀、娱神活动。惟独沙堤董氏为缅怀先人搬迁之难、创业之艰,提前一天,于七月十四举行祭祀仪式,至今尚为永宁百姓传为奇闻轶事。 也正是基于石狮、金门两地董氏一家亲,因此郑成功的岳父董飏先在明末世乱之时,寓居于金门,为明木本水源之意,特地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写下《沙筑公私志手书世系》记载家族的相关信息,为后人破解一系列谜团,提供了翔实的依据。董飏先坚决支持郑成功抗清事业,在他的激励下,沙堤董惟哲以武举人的身份,率军在仙霞关与清军作战,壮烈捐躯。董飏先的儿子董腾也加入抗清队伍,后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曾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董飏先还多方搜罗人才,举荐给郑成功。清代《广阳杂志》就记载他向郑成功推荐杨于两的经过,郑成功也非常信任杨于两,表奏封其为兵部郎中,多次受郑成功委托,秘密赴京会见郑芝龙。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飏先去世,墓葬于金门古坑乡湖南。清代《金门志》视之为"寓贤",为之立传。 沙堤村民认为董氏宗祠有"玉笋"奇观,地灵人杰,故沙堤董氏群英荟萃,文武双全。为了激励后人,多种《董氏族谱》中均专门增设记录历代名人的篇章。文博人员认为,经过与有关的史籍相印证,《董氏族谱》的记载基本可信,这些资料对泉州文化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明代,董灌,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任户部员外郎,史称其"诗文清古,字逼晋唐"。董飏先,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广东按察副使,明鲁王赠以"风高五柳"之匾。武科则有董惟哲,崇祯九年(1636年)武举人,勤王死难于仙霞关。董惟卿,隆武丙戌科(1646年)武举人,追随郑成功驰骋沙场。清代,董晋轰,康熙庚辰科(1700年)武进士,任御前侍卫。董衡,雍正庚戌科(1730年)文进士,任定陶知县。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文武兼备的现象也出现于金门古坑董氏家族中。据《董氏大成宗谱》记载,善应公开基金门古坑,传开六房:希贤、希圣、希文、希武、希元、希万。派下子孙分居于金门、同安、厦门、漳州等地。明代,董文需,万历丁酉科(1597年)武举人。董文衡,万历戊午科(1618年)第八名文举人。"浯岛称无地不开花,董姓任居之地尤为特奇"。 沙堤董氏宗祠于1989年,由旅菲侨领董尚真先生捐资重修,注重维持古建筑风貌,修葺工程取得良好效果。1991年,沙堤董氏宗祠举行庆典活动。牵挂多年的金门古坑董氏宗亲欢欣鼓舞,特地组团返乡祭祖,敬献"振我宗风"匾额一方,再续亲缘。如今,沙堤董氏宗祠、金门董?先墓葬以及沙堤宗祠内高悬的匾额等文物史迹维系着石狮、金门董氏宗亲的血脉亲情,默默地讲述着董氏家族的荣耀与沧桑。结束采访时,回首遥望董氏宗祠在落日余晖的掩照下,显得更加迷人,更加引人遐想…… 石狮与金门、台湾一衣带水,骨肉同根,两地唇齿相依,这种亲情是任何力量也割舍不断的。如果两岸直接"三通"能早一天到来,他们也希望到金门,台湾寻访与郑成功、董夫人、董飏先等人有关的史迹,弘扬先祖遗风,促进国家统一。 董氏:宋代官宦辈出 有地名“董厝崎”
董厝崎是青阳一个老地名,其地在东岩禅寺附近,有五十二层石阶曲折而上,据说上面原来是董氏的府宅。 青阳董氏的老祖宗叫董思安,光州固始人,唐末从王审知入闽,入籍晋江,曾任漳州刺史。到了宋代,董思安其子孙多任朝廷要职:思安子董兴以武功封银青光禄大夫加上柱国太尉;董兴子董道因战功封三班殿直奉职承郎,转武翌郎、平凉郡开国伯,食邑千户;董道长子董宗嗣由武翌郎擢武经大夫,袭平凉郡开国伯,食邑千户,掌三班殿直;董道次子董宗辅由三班殿直迁内殿承制,擢右清副使;宗辅次子董偃由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董偃侄董康民由进士官至潮州知府、中宪大夫,其子董瑜、董琛并中进士,董瑜任官漳州,董琛任官广东;又有董洪,嘉定十三年进士,殿试第二名,赐榜眼及第,授职太学博士,出为南剑州通判、知州,首建延平书院,在地方很有官声。 宋代二百余年间,董氏家族官宦辈出,家族显赫,在青阳建有尚书第、花园、绣楼、养马场,府邸前立了一座“下马碑”,乘马坐轿过往之人到此皆得下马下轿,以示对董家的尊重。 时过境迁,到了元朝。一日,新任的县官下乡视察,路过青阳董厝崎,从董府门前乘轿而过。由于对异族当政的不满,董家的小孩子群相叫骂,以石头、瓦片掷投轿子。衙役停下理论时,董氏族人还搬出“下马碑”中世代遵循的老规矩,与衙役吵闹不休。县官见董家人多势众,气势汹汹,灰溜溜地回了泉州。他回去后却加油添醋地向上司报告,说是董家意欲谋反、杀害朝廷命官。竟请得上司批准,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带兵前来围剿青阳董家。 围剿的消息从好心人传来时正是农历七月十四,董氏族人正操忙着准备过“中元节”,听到这个消息,哪里还顾得上做节,连夜收拾一点钱财细软,兄弟叔侄分头逃离,有逃往永宁沙堤的,有逃往金门古坑的,有逃往城东乌屿、北门尾加埔的。第二天官兵来到青阳,只看到一座空宅,不见半个人影,一气之下,便放火烧了董氏府第。从那时起,青阳便没有董氏居民了。 为了纪念家族苦难的一天,分头逃往各地的董氏人,事后互相约定,将七月十五中元节移到七月十四日来做,这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记者_董瑞婷 陈巧玲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