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流灵岐河(红豆)(陆寿青)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2-06
2021-01-05 03:51陆寿青
红豆 2021年12期

陆寿青

故乡的灵岐河,是一条风流无比的河。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灵岐河是仅次于盤阳河的第二大河。相比早已声名远扬的盘阳河,外人对灵岐河知之甚少。因少人惊扰,生态完好,灵岐河至今仍如养在深闺的少女,明眸皓齿,纤尘不染,纯净如初。

灵岐河是红水河段的一级支流,又名清水河,源头位于巴马县那社乡公爱村所略山,流到所略乡六能村后潜入长达十七公里的地下暗河,到燕洞镇赖满村流出地表后,分成两条支流:一条是燕洞河,古称里定溪,又称达参河;另一条是那拔河,古称隆溪、隆江,又称达州河。两河均从燕洞镇赖满村流出,经巴马县流入田东县境,在田东县义圩镇甲芬村,两条河合二为一,从此再也不分开。

灵岐河干流超过一百五十公里,流经巴马、田东、田阳、大化四个县(区),流域面积达一千九百三十平方公里,其中在巴马县境内长约八十二公里,沿途先后有车斗、那敏、周旧、坡羌、册巴等支流汇入。灵岐河进入田东县朔良镇的元色村后流往下游的巴马县那桃乡、百林乡,再往下流经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乡的那良、健康等村,最后在岩滩电站下方的古龙村注入红水河。

我的家乡巴马县那桃乡那敏村那兰屯位于巴马县与田东县的交界处,也是那敏河与灵岐河的交汇地带。以河为界,河西属于田东,河东属于巴马。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我们屯成了区域交通要道,县际之间不同语言、民俗文化、生活信息在这里交集、碰撞、融合,形成了以“那”为标志独具特色的稻禾文化。

关于灵岐河,家乡一直流传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上游的那拔河是男河,燕洞河是女河,这对恋人在赖满村分手后,商定凌晨鸡叫一同出发,到我家附近的高皮北山脚下汇合。然而心急的男河为了早早地见到女河,未等黎明鸡叫就偷偷提前出发,结果跑到高皮北山脚下却不见伊人身影,只好又折回去找女河,最后在甲芬村遇上了失联的女河,从此这对恋人再也没有分开过。

地势的鬼斧神工给这个爱情传说注入了神秘的色彩。事实上,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沿着那拔河的来向,有一道沟壑直通几十公里外的高皮北山,可因为中间一道小山脉从中拦截,河水流到田东县朔良镇那立村后,不得不折回走,最后在甲芬村与燕洞河汇合,形成了一个大大的“U”字形,这给男河、女河的爱情故事提供了有力的注脚。

另一个传说则是加滩(壮语)。加滩也叫金滩,位于田东县朔良镇元色村那赫屯。加滩的上方是悬崖,形似马蹄,这里因为落差大,水流湍急,哗啦啦的响水仿佛群马齐啸,所以也叫马蹄滩。加滩就像陆路的关隘,是灵岐河中为数不多的石滩之一,也是船只经过难度最大的水滩。

“甲芬人有金,那拔人有钱。”在我们那一带,这是一句古老的传谣。传说很久以前,有艘装满金银财宝的船艇深更半夜要经过加滩,前往那拔。为避免被他人半路打劫,押船的人事先派人对附近的人说,要是夜晚你们见加滩附近有火光的话,千万不要出声,谁出声谁就会见鬼谁就会遭遇灾难……可偏偏有个坐月子的妇女不知情,半夜起来如厕,忽然发现加滩光影重重,顿时惊叫起来。

这一叫就出事了,押船的人以为有人要打劫,惊慌失措中操作不当,船艇顿时倾覆,被卷进激流里,满船金银财宝散落水中,无影无踪……从此,加滩就变成了金滩。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故事,至于真假,谁也没去探究过,每次经过那里,都不由想到那艘神秘的船只。事实上,金滩还真有黄金。曾经有一阵子,很多人都跑去金滩淘金,还真的淘到了不少沙金,这无形中又给金滩的传说增添了真实的依据。

灵岐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孕育了流域两岸世世代代的壮家儿女,仅在我们家附近,就有不少村落遗址,其中有的还留有文字记载。

比如位于那桃河(又名周旧河)与灵岐河交汇处的明代恩城州聚落遗址。一九五四年以来,村民们先后在该遗址采集到碗、铜制秤砣、古币等文物,县文物管理所随后也采集到蝇纹陶片、澄滤器残片等,初步鉴定该遗址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五千年。

相比于恩城州的久远,归属于我们那兰屯地盘的巴兰圩遗址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因年代更近一些,至今人们仍口口相传,历史脉络也更清晰具体一些。

古代的文明大都与河流有关。巴兰圩遗址位于那敏河汇入灵岐河的河口交汇处,两河交汇,群山(龙)聚首,如犬牙交错般勾连,这里地势开阔平缓,舟楫通达,上可达田东义圩、那拔,下可通百林、羌圩、岩滩,甚至梧州、广州。

据家乡老人口述,当年巴兰圩有百来户人家,是灵岐河流域人口较多也较为热闹的一座名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祖传巴兰圩的繁荣惹人眼红,最后毁在一名无良地理先生手里。

传说这名地理先生为了加害巴兰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服巴兰人在半岛边凿一座砖窑,说火是旺的,在这里烧砖会让巴兰圩越来越旺。巴兰人不知是计,结果中了圈套,砖窑建成烧砖,龙脉即被烧断,龙血喷流,河水瞬间变成红绿蓝三种颜色……从此,巴兰圩陡然没落,到最后一个大圩百来户人家竟然全不知去向,消失得无影无踪。

巴兰圩遗址如今还有许多遗物,比如古墙、砖窑,老百姓开垦农田时还常常挖到瓦片、陶片、磨石等物。我们那兰屯一位老人曾不止一次说,他睡的床铺就是上辈人从巴兰圩扛回来的。按此推算,巴兰圩消亡的时间大概在清朝中后期,至今不过两百年。

最后见证巴兰圩历史的是一棵上千年的古榕。这棵古榕长在巴兰湾半岛的西边,树干差不多有一间房子那么大,连树枝都可以拿来锯大木板,树枝伸到了那敏河东岸,树冠占地大约十亩。因为树太大,人们可以在里面躲起来,玩捉迷藏游戏。

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一九六九年,老百姓为了垦荒造地,派人去砍树。无奈这棵古榕太大,靠人力砍不倒。黄葛榕外强中干,树心是空的,最后人们改用火攻,点火烧树。据说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星期,树被烧倒的那一天,“轰隆”一声巨响,震到了几公里外。“当时我们才十几岁,很多人都跑去看。”提起这棵硕大无比的神树,村里的老人无不痛心疾首。

巴兰圩如流星般一闪而过,唯有留给当地人不尽的追忆与叹息。与之相比,在巴兰圩遗址下游不到一公里被称为美女地的巴比屯古村落年代则更近一些,而该村落的消亡原因更让人难以置信。

巴比屯古村落位于灵岐河的东岸,与高皮北山隔河對望。据说巴比屯古村落后面的山上有一口清泉,这口清泉甘甜无比,喝这口清泉,巴比屯出生的女孩一个比一个漂亮,所以这口泉也被称为美女泉,巴比屯也被誉为美女地。

因巴比屯的女孩长得太漂亮,到处被附近的有钱人“抢”,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最近的一桩风流案是民国时期,那弯屯的一位青年男子与巴比屯的一位美女定亲,岂料心上人被附近一有钱人家的公子哥看上并抢走。那弯屯男子咽不下这口气,一怒之下提刀上门将公子哥砍死,最后锒铛入狱。

巴比屯的人把所有的灾祸都归罪于后山的那口美女泉。为了辟邪,村民买来了一口四耳铜炒锅,深挖泉眼,将“祸水”堵住,美女泉从此断流。此后巴比屯的人也纷纷逃离家园,一部分搬到了我们那兰屯,一部分搬到了下游的六纳屯,村落消失了,但后人还在,血脉还在,巴比屯的人用迁徙的方式重获新生……事实上,现在我们那兰屯也美女如云,难道这是因为继承了巴比屯古村落的美女基因?

追溯起来,巴比屯古村落的消逝也不过是近几代人的事,现在遗址上仍遗留有一些旧墙,小时候我们去劳动,还常常蹲在墙边躲雨,如今回想起来,流走的岁月就如当年的那口美女泉,再也不见踪影,让人不由感慨万千。

灵岐河还是一条红色英雄之河。当年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部分连队就是在灵岐河一带搞革命。在来往百色与东兰的途中,灵岐河两岸留下了邓小平串串红色足迹。当年灵岐河沿岸很多热血青年都走上了革命道路,红七军九连副连长陆德兴就出生在现在的巴马县百林乡平田村六纳屯(当年隶属田东县),在百色起义中英勇就义,其英名如今与三千多名英烈一道永久镌刻在百色起义纪念馆英雄厅的墙上,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在当地,我们习惯称灵岐河为大河。从我们家走到大河,大约两公里远。对于我来说,大河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因为母亲就是从灵岐河上游远嫁过来的。

灵岐河流域,以壮族为主。不同的河段,人们口音都不一样。根据口音的不同,母亲那一带的田东人叫布侬,我们这一带人叫布调。这就好比我们管平果榜圩人叫布忠,而将都安人叫安定人一样。

难以置信的是,直到离开人世,无论光阴如何流转,她的布侬腔调一直不变,真可谓乡音难改。也许这就是灵岐河烙印在母亲生命里的永恒胎记。

在我的记忆中,大河那边的人都会划船和打鱼。母亲身材娇小,但每当我们家门前的小河洪水暴涨,她都自告奋勇划船到对岸渡人。看她操着船桨,划着轻盈的木船,在浪尖上来回穿梭,我对母亲生出崇敬之情,进而对大河那边的人增添了几分由衷的钦佩。

故乡的河流仿佛流淌在身上的血液,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热乎乎的。有一年带父亲去广州游玩,站在四百五十四米高的广州塔顶端,俯瞰美丽珠江,父亲不断地惊叹:“广州河好大啊!”我说,家乡的河水就是流到这里来。“啊,原来这样啊?真的是这样啊?”父亲一脸吃惊,接着自言自语,“这么说广州离我们家也不算远啊!”那一刻,珠江仿佛变成了家乡的河流,让父亲找到了亲近那座陌生城市的密码。

对我来说,如今的灵岐河,就是天下最美味的河流。灵岐河的鱼种丰富,有桂花鱼、腊锥鱼、鲤鱼、草鱼、塘角鱼、花鱼、黄鳝、蓝刀鱼、鲶鱼等几十个品种。走南闯北,我吃过黄河、长江的河鱼,吃过北部湾、东海的海鲜,但还是感觉灵岐河的鱼最鲜美。这里的河鱼无论是做鱼汤,还是香煎,就只放油盐,不用其他佐料,便美味无比。在我的家乡,客人到家,除了那敏鸭、那敏酒,要是能添一道灵岐河鱼,那就是最高的礼仪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灵岐河,一条写不完故事的河,一条天下最美味的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