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农系列品种简介及个人育种教训

 洋溢九洲 2022-02-06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烟台农科院小麦团队李林志,今天我代表“一麦众承”21号(麦丰铸梦)组值日,我们组还有孙晓辉组长、赵延勃老师、韩玉林老师和张中良老师。现与老师们交流一下我的育种教训以及简要介绍一下烟农系列品种,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个人育种目标的确立

简单介绍一下,我本人2007年山东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导师李斯深教授(山东省著名育种家),跟随姜鸿明(烟农19、烟农1212主要种人)学习育种,做育种工作14年多了,2012-2016期间开始独立做育种工作。由于烟台农科院没有专门做旱地育种工作的,所以育种起步我想着兼顾旱地育种,目标选育一个替代山东省旱地对照品种鲁麦21(烟台农科院 选育)的品种,可惜一直旱地进不了区试,国家节水组只到了区试第二年对照品种已更换,水地有济麦22,一直想不出从那个方面突破,优质育种一直没做。

旱地育种目标确立的同时,水地品种目标兼顾抗旱节水,争取选育新品种适应南片北片并争取双国审。(现在想想把目标定大了,所以一直没有好的进展)。优质方面一直没有考虑,所以没有什么优质品种,偏科严重。

二、第一轮育种教训

14年来新品种选育主要做了一下工作,目标确认,由于烟台农科院小麦育种试验地比较少,人员多,所以每个育种家育种田大约有5亩地左右,加上繁殖田多的每人也就是10亩地。

1.育种设想分析我国小麦品种更替,首先是产量提升,产量包括了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方面,亩穗数基本已经到顶了,那么基本就是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升。烟农系列品种分蘖力普遍比较强、粒重普遍偏低、穗粒数少,所以我把选择重点放在了比较简单的粒重。适应性我主要从抗旱性和抗寒性(尤其抗倒春寒)方面选择。

由于试验地的限制,组合选配主要是以烟农系列品种和济麦系列为主,每年组合100 -200多个,做的多了F1代也就都淘汰了,没有地种,而且F2代只有6行2米的小区实在太小了。近几年才开始使用淮麦和河南品种(出去的少,见识不足,对其他系列品种认识不足也是主要原因)。

2.育种实例。下面以两个组合的选育为例描述一下主要做法以及失败点:

育种工作以来主要就选了两个组合,其他基本都淘汰的剩了1-2个鸡肋品系种着,所以我一直怀疑育种也就是运气问题,十几年了就选出了两个组合,由于规模太小育种又没有经验和理论水平支撑。

(1)第一个组合:烟5072/石94-5300,这个组合是同事孙晓辉配的(如果组合对的话,因为这个组合只分离出来一行这类型的),在F5代时边行出了一行大穗、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高的行,次年混收后小区鉴定增产25%。(教训一,分离行没有选择单株或者单穗,直接混收了测产,小区又没单穗或者单株选混收了,导致选纯多用了2-3年。也许只有知道产量了才想起来,因为产量低的直接丢了,现在比较看好的组合都先收20-50穗保留)。

图片

(当年那一行基本就是这株这状态,但是没有照片,那时分离蜡质和高矮不齐)

测产后种植在保护区行长5米6行,种了6个区,然后全部拔单株种植株行,由于前期的育种思路和程序问题造成了工作量的加大,中选一百多个株行,每个种植3行,选择20多个穗行小区种植测产(选的太少了,其他都丢了),分为3个类型,烟农1212(蜡质、棍棒穗)、烟农1213(无蜡质、落黄很好,其他和烟农1212相似,后区试第二年淘汰),还有一个高点的系旱地产量特别好,计划旱地试验。后来由于工作原因不再参与烟农1212相关育种工作,其他系都丢失了,现在想来由于这个组合分离重,到现在还分离,其中有好多材料可惜没有保留原始材料,再想复选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看着曹文昕所长那有保留复种的习惯,要是早点有体会就好了,后悔不已。

(2)第二个组合:烟农09135/济麦22组合(正反交),这个组合是我自己选配的,烟农09135是我们单位的一个品系省区试第二年淘汰,组合烟农23/烟农24,后面对于烟农24有介绍,陕229和烟农15的后代,主要特点面粉白,节水抗旱曾是烟台地区第一大品种,缺点偏晚、无芒,籽粒偏小等。烟农09135无芒有蜡质,可是品质没有遗传下来,产量有提高。鉴于烟农19也是陕229后代抗旱节水,这个组合设计是比较重视,F2代种植5米2个区(正反交),组合水地表现一般,为了选择有芒的把全部有芒的单株,分蘖6个以上株高低于80厘米的保留,挑选出来总共30多株株行水地旱地同时种植,水地普遍表现不好选择很少,F3代-5代分离旱地选择扩展到单穗300多个,籽粒千粒重50克以上重点保留,教训二,对籽粒千粒重要求太高,对株高选择不严格,对于矮秆的考种太过严格基本淘汰了,收获20多个系,分了5个类型,株高和济麦22相当的只剩下一个系。通过后来多年的试验和对企业交流才发现矮秆的市场价值,可惜没有保留复选样品,还有亲本烟农09135也已经随手丢了。产量最高的系参加烟台市预备试验第一位换系后淘汰(株高也是最高的),相似度太高的一个系淘汰,剩余3个系(今年DUS需要鉴定相似度还是有些高,大约92%),烟农31,山东省生产试验、国家区试第一年;烟农30国家节水组区试第二年,华麦17v65黄淮南片国家良种攻关生产试验、北片节水组区试第一年。

三、试验中小麦品种特征特性

1.烟农30(国家节水组区试第二年,预试试验点少结果基本真实,区试结果比实际结果偏高。这个组合最喜欢是这个材料,我手头最喜欢的材料,也是根据育种目标和选择方法选出来的,株高比鲁麦21矮了,籽粒变大,节水抗旱比鲁麦21好,分蘖力也很强,可惜晚出生了几年,山东旱地又没有争取到区试名额耽搁了,21年20-2022年又参加了烟台市旱地预备试验,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吧)。

“烟农30”是烟台市农科院2010年以烟农09135(烟农24/烟农23)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系,2016年出圃参加品系鉴定试验。

2019-年2020国家试验结果。国家良种攻关节水组联合品比试验山东、河北、山西等9点平均亩产,573.18公斤,比对照济麦22增产10.23居试验第1位(节水组33个参试品种),增产≥2%点率100%。半冬性种熟品系,全生育期230.3天,比对照济麦22早0.4天。分蘖力强、成穗多。株高79.1厘米,抗倒伏。穗型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饱满度较好。高抗条锈、叶锈、白粉、赤霉。熟相好(抗病性为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亩穗数49.9万,穗粒数28.7粒,千粒重46.4克。

2020-21年20国家试验结果。国家良种攻关节水组第一年参加大区试验,20点汇总,平均亩产617.06公斤,比对照济麦22增产7.76%,居21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增产点率100%,≧2%的试点比例95.0%。非严重倒伏点率100%(由于试验点增多、很多试验点没有进行节水管理,所以增产幅度降低)。半冬性,早熟,全生育期235.4天,比对照济麦22早0.9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高81.6厘米。抗病性较好,熟相好,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硬质。亩穗数43.2万,穗粒数34.1粒,千粒重46.7克。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感条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抗旱节水鉴定,节水指数1.064。

2.烟农176(试验名称华麦17v65-南片良种攻关生产试验,北片良种攻关进入区试第一年)。(该组合唯一留下来比较矮的系,水地旱地都产量中等偏上,在每年只有1-2个参加机会的时候的鸡肋,本来淘汰了。由于和南片联合育种,鉴定时送出去了,淘汰后种子没有丢南片增产6个多点进入良种攻关区试后又找回来了,现在升入生产试验,抗病性较差,籽粒饱满度较好但是比其他系小,落黄好,穗粒数也是偏少不是喜欢的类型)。

华麦17V65第二年参加大区试验,2019~年2020度试验,平均亩产555.6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5.65%,22点汇总,22点增产,0点减产,增产点率100%,增产≥2%的点率90.9%,居20个参试品种第8位。2020~21年20度试验,平均亩产554.1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4.83%,23点汇总,20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87.0%,增产≥2%的点率87.0%,居17个参试品种第11位。两年平均亩产554.9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增产点率93.5%,≥2%增产点率89.0%。年2020、21年20非严重倒伏点率95.7%、100%。 

半冬性,中熟品系。区试两年平均生育期219.6天,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相当。幼苗半匍匐,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一般,成穗率较高,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87.3厘米(不知道为啥这么高,可能我们的材料在南片会高出许多的原因),旗叶宽大、斜挺,熟相较好。纺锤穗,长芒白壳白粒。田间表现病害轻条、叶锈轻,赤霉较轻。平均亩成穗数41.9万,穗粒数33.1粒,千粒重43.8克。21年20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叶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 

3.烟农31(山东省生产试验、国家北片区试第一年,这个保留主要是类型不太一样,籽粒大漂亮,个人感觉比烟农30差,本省试验结果会偏高。) 烟农31于2019年参加山东省小麦高产组区域试验,两年区试试验结果如下:2019-年2020度(区试第1年),烟农31平均亩产578.9 kg,比对照增产6.8%,位列所有参试品种第4位,增产点次率100%。2020-21年20度(区试第2年),烟农31平均亩产619.5kg,比对照增产6.1%,位列所有参试品种第5位,增产点次率93.8%。该品种两年平均亩产599.2 kg,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6.4%。推荐参加国家区试第一年。

该品种生育期234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半冬性。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株高 83.9 cm左右,株型半紧凑。穗型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穗亩穗数45.7万,穗粒数36.0粒,千粒重46.7g,容重810g/L。

四、对于抗旱、抗寒、广适亲本选择及后代选育的认识

我个人育种目标是高产兼顾节水抗旱和旱地品种,所以我选择亲本时通常选择时其中一个必须是节水抗旱亲本。本人所在杂交选育中我的育种基本程序是:

亲本选择:旱地种植,选择亲本

组合选配:杂交组合选配基本必须有一个抗旱亲本

F1代种植:旱地种植单行

F2代种植:旱地种植,3行4.5米

F3-5种植:水地种植穗行

小区种植:通常水地旱地同时种植

我的选育程序很多专家都认为有很大问题,早代旱地种植很难选,矮秆的基本都淘汰了,而且育种材料会偏晚,这几年选育确实出现了这些问题,我也是在犹豫中,是放弃还是降低标准。试验地是大问题,今后再找试验地水地旱地同步F2代选育可能会好点,坚持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出品种不想放弃。

我的育种程序基本是根据育种目标定的,广适性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节水抗旱和抗寒性决定的,咨询曹文昕所长说他们利用河南品种主要是靠早播选择抗寒性,学习了一招。

很羡慕河南品种的矮秆大穗,很震撼他们是怎么选育出来的,这么矮产量还这么高,我这选的矮的产量都中下游。这几年我也选用了一批河南品种,尤其用了百农607、百农207、周麦系列部分,但是这几年用河南材料旱地种植春季倒春寒很严重,很多穗子前期很好,倒春寒能冻三分之一(济麦22冻害做参照,基本是每年都会有冻害还比较重)。选择抗寒性,目前进行中结果可靠性不确定,有待检验。抗旱节水选育,后代高代系我们也像山西郑军所长说的一样,我们也做了苗期干旱胁迫鉴定,鉴定结果和参试结果基本一致,目前做这些工作主要是为了发文章和以后成果申报等的理论支撑还没有用于育种工作中。高代参试品系我们也做了很多分子分析,基本都是和试验结果一致的,就行王世刚老师说的,株高一眼就看到了,还有必要用矮秆基因分析吗?很多性状都是田间比较明显的有必要分子标记吗?

这几年我们陆续对烟农系列品种进行了分析,发现像节水抗旱、抗寒等性状就像根系一样,基本田间没有好的选择方法。例如像我们家烟农19一样,后代很多都是具有这些品性,南片北片甚至北部冬麦区同时审定(中国农科院的中麦30等),我们却没有得到好的分子分析结果,在田间育种中我们也做了大量组合都没有选择出好的品系,高、不抗病、籽粒小等等缺点无法改变,一旦改了就出现很多其他缺点,就像其中的优良基因我们无法选择一样,但是一旦选择出来符合现在目标的品系往往表现出超越想象的适应性。分析我的第二个组合我感觉主要是遗传了陕229的抗旱节水性适应性,所以才能在试验中继续走下去,但是选育株高等问题没有解决,很是遗憾。作为育种践行者,不过匆匆几十年,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所有组配试验,但是以往的大品种已经在市场推广多年总是有很多优点的,直接用就行了,虽然很多大品种在现在育种看来很多无法改良的缺点但是同时肯定有我们忽略的不好选择的优点,烟农系列品种像蚰包麦、烟农15、烟农19、鲁麦21、鲁麦14等在后面有介绍,至于利用情况,在于经川老所长的文章中有详细的总结,他是我院一位很有水平的育种家,文章分析的也很好,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

虽然现在好多育种大家也在讲高杆抗倒,我个人认为,小麦育种每一次品种更替都是降高增产的过程,无论是旱地还是水地。显然河南育种家同行们走到了前面,之所以没有扩区到山东及很多区域,我感觉主要是抗旱节水和抗寒没有解决,我在烟台地区看到有一块河南品种由于没有较水,倒春寒几乎绝产,收获时穗子都是黑的,我们能不能选育出自己的矮秆大穗高产品种,还能保持我们的节水抗旱抗寒特性,如何做,还没有想出来……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没有成功案例参证,仅供本群内朋友阅读指正。期待大家到烟台农科院参观指导,我们也会组织到群里各位专家地里学习,期待群交流越来越热闹,大家都有收获,都能够选育出自己梦想的品种。

附加1 烟台农科院小麦研究概况

一、团队基本情况 

目前小麦研究团队隶属于烟台市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共有小麦团队有科研人员13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研究员6人,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2人,全部做小麦育种,除了3个年轻点的基本是都独立育种,育种力量比较分散。

二、小麦品种审(认)定情况

烟台农科院从事小麦育种60多年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打下的良好育种基础和胶东地区独特的生态条件,选育的小麦品种具有高产潜力大、类型丰富、生态适应性广、抗病抗逆性强的特点,先后育成小麦品种28个(审认定品种名称、时间及区域见表1),育成品种的推广范围横跨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北部冬麦区三大麦区。其中鲁麦7、鲁麦14、烟农21号、烟农836、烟农999、烟农1212等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014年“烟农999”亩产817.0公斤,刷新山东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也创下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15年-21年20新品种烟农1212六年11次实打超过800公斤,同时刷新全国小麦旱地和水地高产纪录。高产优质广适性小麦品种“烟农19”,曾是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亿多亩,年2020在全国小麦种植面积中仍排在第8位,新品种烟农999面积排在第10位。烟农19、鲁麦21(山东旱地对照20多年)、鲁麦14(国家和山东省水地对照)做过对照品种。

图片

我院育成的代表性品种简介:

1.蚰包

该品种于1958年以济南9号平均增产17.6%。通过半矮秆品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实行高产精播,使山东省和黄淮冬麦区第一次出现了产量超过500公斤的高产记录。1973年原烟台地区农科所试验农场5.1hm2高产田平均亩产509公斤,1975年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种植1.8hm2蚰包麦平均产量500公斤,原莱阳农校0.1hm2高产田平均亩产516.5公斤。当时胶东地区产量超过500公斤以上的单位和地块,大部分采用蚰包麦小麦良种。

蚰包麦在选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多穗和株型功能的选择,株型长相好,叶片直立,窄而上挺,穗纺锤型,株高75-85厘米,节间短,茎壁厚,茎中空隙小,耐肥,抗倒,抗秆锈及叶锈病,田间透光性好,光能利用率高,单位面积穗数可达825万/hm2。当最大叶面积系数达到6-7时,底层光照仍在补偿点以上。蚰包麦比较符合当地小麦分蘖期长,返青晚,幼穗分化期短和灌浆期也短的生长发育特性,使单位空间内能够容纳较多穗数,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高产品种“源、库、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这在当时来说,对株型长相的塑造是有所突破的。

蚰包麦的育成,不仅是胶东地区小麦育种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黄淮冬麦区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类型。它的推广应用基本上解决了当时高产地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高产(产量6000-7500kg/hm2)与倒伏、高产与密植、穗多与穗重间的矛盾,深受山东省和黄淮冬麦区的欢迎。自1969年开始推广到1980年生产上利用了11年,烟台地区累计种植面积65.3hm2,山东省累计推广面积达133.3hm2,1978年先后获烟台地区、山东省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2.烟农15号(至今胶东地区仍然种植,小麦有时卖到2块多钱,面条、馒头很好)

烟农15号于1971年以蚰包麦为母本,意大利的St2422/464为父本杂交,1976年育成,1982年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1980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10月获全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小麦银奖。从1976年推广至今已种植年限达30多年年,至今仍在全省推广应用,1999年全省最大种植面积356.8万亩,累计推广面积约600万hm2。

该品种为多穗型品种,弱冬性,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0-85cm,叶片上冲,抗倒,耐肥,落黄好,叶片大小适中,株间通风透光性能好。千粒重35~38g,对光温反应迟钝,对地域性反应不敏感。对白粉病和三锈抗性强,抗寒性好。具有超高产品种的雏型,群众称其为“千斤不倒”品种。

该品种于1976-1980年间在烟台市农科院连续5年7次试验,平均产量483.9公斤/666.67m2,较标准种增产60.9kg/666.67m2,增产幅度14.4%。1979、1980两年在全省各县156处示范,平均产量502kg/666.67m2,较标准种增产57.7kg/ 666.67m2,增产幅度11.5%。参加省高肥区试,两年平均产量427.6kg/666.67 m2,增产57.8kg/666.67 m2,增产幅度13.8%。1979、1980两年烟台市35个单位种植了47.5 hm2,平均产量在7500kg/ hm2以上,其中12.7hm2产量在8400-9285kg/hm2。烟台龙口市中村镇1992年高产田1.1hm2,实打验收平均产量9080kg/hm2,其中0.23hm2平均产量9730kg/hm2。1992年经山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共同推荐到农业部参加“中国首届面包小麦品质鉴定”,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品质分析室、商业部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种质中心进行品质测定,蛋白质17.2%,沉降值43.5ml,湿面筋37.4%,吸水率55.4%,形成时间4.5min,稳定时间9.3min,评价值59,面包体积727.5,面包评分81。该品种被评为全国十大优质小麦品种之一。当年参加全国第一界农业博览会,被评为优质小麦第二名,获博览会银奖。闻名于全国的龙丰方便面、华丰方便面,以及三鲜伊面,其主粉均有烟农15号,是一个适于多种用途的品种之一。

3.鲁麦14号

鲁麦14号是1979年用C149作母本,F4530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田间接菌选择、病地选择、肥水调控、异地选择鉴定等方法,以观察其丰产稳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于1986年育成。

1987~1989年在山东省高肥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达451.6公斤,较济南13增产11.2%;同期在黄淮麦区北片高肥区试中两年亩产分别为486.9公斤、521.2公斤,较宝丰7228、济南13分别增产23.5%、13.73%,两年平均亩产504.06公斤,较对照亩增小麦77.81公斤,增产18.3%;1989~1990年在山东省生产试验中亩产达441.63公斤,较济南13增产23.8%;各级试验均为首位,增产显著。1990年平度市在开展小麦丰收奖的活动中,用鲁麦14号创出“千亩千斤”丰产方12个,县基点周家村4.5亩鲁麦14号,平均亩产达623.3公斤,创该县小麦最高纪录。鲁麦14号曾经是山东省高肥区试对照种和黄淮北片中、高肥区试对照种。于1990年由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2年由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1993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鲁麦14号为冬性品种,幼苗匍匐,叶色深绿,苗期叶片细窄,随着植株的增大而变宽,叶片上冲,株高8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2克左右。鲁麦14号是把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三者结合于一体,协调同步增长的高产、广适、多抗、低耗小麦良种。已在鲁、晋、苏、冀、皖、豫等地的高、中肥水条件下种植,曾是黄淮麦区种植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的品种,到2002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3056.9万亩(超过1.3亿亩),其中1994年全国累计年最大收获面积为2154.05万亩。共创社会效益80多亿元。于1993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鲁麦21号

根据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运用基因-性状概念,采用多亲本阶梯渐近杂交法,组配了一个符合育种目标的基因新组合鲁麦13/宝丰7228。在杂种后代的选拔上采用异地、水旱和高中肥交替选择法,使杂种的丰产性与抗逆性充分表达,从而育种了具有抗旱、高产、广适、综合抗性好、落黄好的冬小麦新品种鲁麦21号。该品种1996年5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自审定以来一直作为山东省区域试验旱地小麦对照品种。1997在莱阳市冯格庄马岚村实打,亩产达到693.64公斤,显示其巨大的增产潜力。

鲁麦21号丰产性状好,产量三因素基因效应值高,不仅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还具有冠层叶片开展度较大、穗幅(植株生长开展度)宽、繁茂性好、群体空间补偿能力强等特性,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光能。这是鲁麦21号产量潜力大、适应性宽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是株型育种上的发展与创新。

鲁麦21最突出的特点是抗旱、高产性能好。1995-1996年经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中心鉴测,抗旱系数为1.07,其综合评价为高产抗旱品种类型,在干旱缺水地区发展“旱农”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品种不仅在水地可取得亩产600公斤的产量,在旱肥地上也曾多次创造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产量,最高单产达693.64公斤,其耗水系数为8.199mm/(公顷·公斤),即每毫米降水生产1.829公斤。这是节水型超高产品种选育上的重大突破。

鲁麦21号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连续多年被山东省确定为旱地小麦主导品种,21年20替换。1997年获省科委后补助,1998年获农业部优质糕点品种后补助,1999年被认定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0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5.烟农19号

是以烟1933为母本,陕229为父本育成的强筋专用小麦新品种,集优质、高产、抗旱、抗病、广适于一体,增产潜力大,氮、磷利用效率高,品质优良,适于黄淮冬麦区高产地块和旱肥地条件下种植。

烟农19号是在认真研究其亲本品质性状、丰产性、适应性等综合表现及其系谱组成的基础上,实行分离世代品质性状分析和早代测产、多点试验、水旱地交替选择和鉴定选育而成的。在选育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及时进行抗旱、广适生理基础研究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使品种既具有丰产、稳产性,同时又具有抗旱、广适性,将高产、优质与抗旱、广适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水、旱地两用型强筋小麦新品种。

烟农19高产条件下,亩产达600kg以上,旱肥地条件下产量可达500kg;其谷蛋白优质亚基组成为1,17 18,5 10,亚基评分达到了10分的最高分,面团稳定时间13.5-18.7min,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高达5.8%,面包评分88.8,品质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家强筋小麦标准。烟农19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山西、北京等省市区试中增产显著,现已通过上述6省市审(认)定,已成为山东、江苏、安徽、山西4省的优质专用小麦主导品种并落实良种补贴,200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同时被科技部列入“2005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烟农19适应性广,不仅适应山东各地,而且已推广种植到江苏、安徽、河北、山西、新疆、宁夏、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烟农19实现了优质、高产、抗旱、抗病、广适的有机结合,深受农民和食品加工企业的欢迎,产业化开发和出口创汇前景广阔。该品种的育成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6.烟农24号

烟农24号是烟台市农科院以陕229为母本,安麦1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的广适性小麦新品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0.14kg,较对照鲁麦14增产8.45%,居第1位;2011年山东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龙口实施的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了实打,3.31亩烟农24号亩产767.98kg,刷新了烟台市历史最高纪录,列山东省前茅。2004年以来,连续8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小麦主导品种、小麦良种补贴推广项目品种。在山东、江苏、安徽均有大面积种植。2011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单独点这个品种因为面粉白,烟台市最大的品种,老百姓比较喜欢

7.烟农21号

烟农21号(烟农19姊妹系)是烟台市农科院以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系烟1933为母本,陕西省农科院育成的广适性小麦品系陕82-29(陕西229,烟农19姊妹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抗旱与节水性交替选择和平行鉴定”育种程序和鉴定方法,结合抗旱节水的形态生理指标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一个集优质、高产、广适性于一体的强筋小麦新品种,先后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审定。

1999-2001连续两年山东省小麦旱地区试,平均亩产380.6kg,比对照鲁麦21号增产3.14%,居参试品种首位;2001-2002年山东省旱地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33kg,比对照鲁麦21号增产6.82%,居试验首位。2002-2004黄淮冬麦区旱地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3.3kg,比对照晋麦47增产5.55%,达显著水平;2003-2004年黄淮冬麦区旱地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6.8kg,比对照晋麦47增产7.5%,居试验第1位。

烟农21号实现了抗旱节水与高产优质等优异性状的有机结合。2008年,山东省有关小麦专家组成实打验收组对烟台市农科院在海阳市留格庄镇彩春泊村安排的800亩烟农21号旱地高产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实收面积1.61亩,实打亩产702.1kg,创我国冬小麦旱地单产最高纪录,刷新了1997年莱阳市冯格庄镇创建的鲁麦21号亩产693.64kg的旱地小麦高产纪录。2011年水地高产攻关田实打亩产737.5公斤。 

8.烟农999(鲁麦14间接后代)

烟农999于2005年育成,于201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16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烟农999系以烟航选2号/临9511 F1代为母本,烟BLU14-15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叶片上冲,分蘖成穗率较高,麦脚干净利落,下落穗极少,穗层整齐,熟相好。生育期与济麦22相当,株高79厘米,亩穗数40万,穗粒数39粒,千粒重48克,容重788.0克/升;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硬质,抗寒,抗病性好,抗白粉病、锈病,耐土传花叶病。2012-2013年度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籽粒容重803g/L、湿面筋32.7%、沉淀指数39.7ml、籽粒蛋白15.63%,吸水率54.8ml/100g、稳定时间8.8min,最大阻力472E.U,拉伸面积100cm2,延伸性157mm,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参加2008-2010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2008-2009年平均亩产558.78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19增产5.81%;2009-2010年平均亩产546.29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7.32%;2010-2011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42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2.85%。2012-201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8千克,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2.5%;2013~201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1.1千克,比周麦18增产3.6%。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2.3千克,比周麦18增产4.6%。烟农999产量潜力大, 2014年农业部组织专家实达亩产817.0公斤,创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9.烟农1212(鲁麦14间接后代)2018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19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年2020初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审定,21年20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即将成为双国审品种,在烟台市农科院小麦育种史上属首次。烟农1212是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烟5072为母本,石94-5300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的超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一高五抗”即高产、抗倒伏、抗寒、抗旱、抗病和抗干热风等突出优点,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灌浆持续期长,灌浆强度大,抗衰老,落黄好,活棵成熟,“源足、库大”粒重高,造就了烟农1212的广泛适应性。烟农1212六年11次多点实打亩产突破800公斤。三次刷新全国最高纪录和旱地小麦高产纪录。

作者简介:李林志,男,1981年9月出生,硕士研究生。近年来,主要从事小麦分子遗传育种及栽培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烟台大学生命科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理事、山东省科技特派员。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课题1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1项,二等奖1项,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加审定品种4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