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奇人魏至清

 老魏的新视界 2022-02-06

魏永欢 文

魏至清,什川镇南庄村前街社人,生于1941年6月。幼时因家境贫寒,加之本人先天性语言功能障碍,与人交往比较困难,因此,从未进过学校大门,至今仍是文盲。

初次接触魏至清,给人以憨厚、老实甚至木讷的影响,怎么也不会把他同雕塑艺术联起来,因为他的外表和他巧夺天工的泥塑技艺反差太大了。魏至清虽然失去了正常的语言功能,但老天却给他打开了另          两条屏“少林寺”浮雕塑
一扇窗户——心灵手巧。由于不能上学读书,他便同随手可得的泥团打上了交道,开始无师自通地学起了泥塑,并一生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除农活和家务,生活中离不开的就是泥团。他常用泥塑模仿捏制人物、动物等,久而久之,练就了一手泥塑好功夫。年长的街坊邻居都说,这孩子再没有什么特长,玩泥人却是他的“邪门活”。到了十六、七岁,他的泥塑已小有名气,见什么捏什么,捏什么象什么,博得观者的啧啧称赞。由于所处环境和条件限制,他的手艺从未得到过名师的指点,未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尤其他的身体状况导致他接触的社会面很窄,缺少雕塑艺术方面更多的学习和借鉴机会,只能经常去观看别人的泥塑技巧(主要是棺材上的人物、莽、鹤等浮雕),或到以往庙宇里观察各种泥塑神像,然后靠自己的感悟,反复试捏,用心揣摩,凭直觉塑作。他雕塑各种神像十分“拿手”,特别是将传统故事中的“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图中人物捏得惟妙惟肖,其功夫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搞雕塑,只要有图样,就能把平面图像立体化,塑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来,至于家畜等动物,他可毫不思索地信手拈来,塑造的既生动又可爱。他的这手“绝活”,也曾有人推荐到兰州雁滩为一新建家祠制作浮雕,由于技艺精湛,由此才“红杏出墙”,被外地人所知,自此很多地方请他去雕塑,但却因各种因素而婉言谢绝,因而他的这一手艺始终未能走向社会,只是在家里捏塑、摆弄,在数十年里,基本未远离过家门。在他家里,无论冬夏始终泡着黄胶泥,泥巴糊的到处都是,常遭到家里人的反对,但他却初衷不改,对泥塑一如既往,爱不释手。可惜的是,他的众多泥塑作品由于无条件保存,基本都丢弃了,很少有保留,以至于曾有外地和省内的记者先后采访过,但都因未见到更多作品而未做深入报道。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两条屏“少林寺”浮雕和四条屏风景浮雕塑,以及泥塑作品和一些零星的人物塑像。其中“少林寺”两条屏由其子拿到兰州隍庙,最终标价三千元,说明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这一作品,是在十年前历时两年时间完成的。条屏图案互为对称,屏中的亭阁、树木、山石均用纸浆等分别塑造,整体组装,其色调统一,布局巧妙合理,其精美程度,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专门训练的文盲之手。这两条屏在制作过程中,参照了数幅山水画,截取其中的局部图景,按大小比例和透视关系(尽管他不明白透视为何原理),分别塑造上色,精心处理衔接边缘,使装出来的图案浑然一体,天衣无缝,难怪得到了“行家”的肯定。

四条屏是他在年已67岁时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稍远看四条屏,是四幅漂亮的春、夏、秋、冬山水国画,近距离观看,则具有明显的立体感。其制作方法,仍是沿用了两条屏的塑法。制作过程中的繁杂和精细,连家人早就看的不耐烦了,但他却凭着一股热情和倔犟,硬是将四条屏塑制完成。                   雕塑奇人魏至清
除了雕塑外,魏至清还有一手扎制纸货(主要用于殡葬)的绝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空闲之余,经常到本村一画匠处默默观看纸货扎制技艺,回家后自己琢磨试制,不长时间,他就掌握了扎制方法,竟能制作出比别人更出色的各种纸货,除了一般传统的竹条骨架纸糊外,还有很多创新。曾做的碑亭,骨架用木条,装饰用纸浆堆塑,仿古彩绘,完全是实物碑亭的缩小模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对钟、鼓楼亭彩灯,也全部用木条和纸浆作成,引来很多村民观看,赞不绝口。
农村对殡葬用的堂屋是很讲究的。他曾在其母亲去世三周年时作了一座祭奠堂屋,基本采用木条和纸浆,用了三年多时间完成。在木构件加工刻制过程中,因工具简陋,木纤曾扎烂了双手。该堂屋为传统豪华建筑的缩小,高约80厘米,长约120厘米,宽约70厘米,骨架为木质,屋顶屋瓦均由纸浆仿真雕塑,门为木质雕刻,转动灵活,窗子由纸浆压塑,形制为五福棋盘,屋内家具一应俱全,且均为仿古,墙上挂的中堂和条幅,均为精细的玻璃画,墙壁以厚纸裱糊。整座堂屋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凡见过的人无不称奇。该堂屋未留下照片便被运到其母坟茔焚烧祭奠。
魏至清虽与人交流困难,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常无偿帮助别人作纸货、在棺材上塑泥人、自制模具帮助别人作屋脊上的“猫儿头”(瓦档)等。由于他做的东西都不卖钱,所以,他的这门手艺失去了经济支撑,加上处境等因素,他未能将技艺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已年过古稀,虽然仍离不开雕塑,但始终未能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其技艺再未能向更深层次发展,一手绝活任由自生自灭……

近期热读
1
什川年俗
2
什川果园生产发展史
3
什川黄河流域的变迁
4
峡困蛟龙(上)
5
峡困蛟龙(中)
6
峡困蛟龙(下)
7
纪念魏振皆先生诞辰133周年书画回顾展
8
乡愁是一碗拉条子
“写留言”
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