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 优宝 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能见到过父母吵架,甚至还会大打出手。 那时候的我们,会缩在小角落里;或者害怕地待在一旁无助地大哭;或者躲进自己屋里,用被子蒙住脑袋;聪明一点儿的还会边哭边跑出去,找亲戚邻居帮忙劝架。 我小时候,父母就经常干架,所幸他们的感情是与年纪成正数增长的。 但现在每每说起,二老却都异口同声否认:我俩感情好着呢,你肯定是记错了。 他们以为那会我还小,什么都不懂,吵架也是他们的事,跟我这个小孩子没有关系,毕竟床头打架床尾和,夫妻哪有隔夜仇? 可他们不知道,有些事孩子真的会记一辈子。 ![]() ![]() 吵架的影响有多大? 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 有一个网友这样诉说他的痛苦: ![]() 心理医生毕淑敏在《家问》中说: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脑科学方面的研究显示:孩子经常目睹父母吵架或是打架,他们的大脑会分泌一种物质,叫做皮质醇。 这种物质会让孩子大脑受损,会出现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特别对于0-6岁的孩子来讲,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因为这段时期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 即使是父母间小小的矛盾,对孩子也影响非常大。 父母吵架时,很多孩子会这样想: 是不是我做错了,让爸爸妈妈生气了? 是不是我表现好一些,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 爸爸妈妈是不是要离婚?他们会不会不要我?…… ![]() 在父母争吵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长期处于一种应激压力的环境中,很容易患上一些心理疾病。 应激,是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 调查研究显示: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相比较来看,离婚家庭的为30%,和睦家庭的为19%。 日本早教专家井大说:人从懂事起,所有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的方式,都是婴幼儿时所受的无意识经验造成的。 父母的每一次争吵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痕。 经常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里的孩子,性格上往往会比较自卑、敏感、怯懦,很多时候也会受父母影响,变得很暴躁,甚至还有暴力倾向。 曾经有人对少年犯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调研,资料显示: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度过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幼儿期的,或是父母离异,或是父母常年吵架,或是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爱母爱。 ![]()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种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实;一旦种子播种下,后面无论你费多少功夫去修剪、嫁接,都很难改变。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比什么都重要! 但这里并不是要求父母不吵架,毕竟“勺子没有不碰锅沿”的时候,在婚姻中夫妻间不可能不存在摩擦,能做到一辈子不吵不闹的人,有数。 而对于一段健康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吵出来总比“憋着”好。 ![]() 为什么吵出来比憋着更好? 让孩子不去逃避问题: 夫妻之间刻意回避问题,导致很多问题不能摆在明面上解决,时间久了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他幼小的心灵会将冲突和矛盾看成是洪水猛兽,碰到了就先想着避开,很多孩子长大后,只是一味地逃避家庭问题,很多时候也是源于父母。 夫妻之间学会好好吵架,学会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不要刻意避开孩子,可以给孩子带来正面的效果。 如果大吵大闹,刻意谩骂对方,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把问题点延伸,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往外倒,甚至发生剧烈的肢体冲突,这种吵架是要不得的。 这不是好好吵架,纯粹是宣泄,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给孩子一个负面影响。 他将来很可能步父母的后尘,也会这样解决问题,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双重痛苦和艰难。 ![]() 让孩子面对糟糕的世界: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因为从没见过父母吵架,静静一直都以为,不与人起冲突是做人的基本修养,面对别人的挑衅和欺凌,她也只懂得隐忍不发。 孩子总归要长大,总要去面对真实的世界。 让孩子学会欣赏好的一面,也学会对抗不好的一面。而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其实是过度保护,隔绝了人性中坏的一面,只展示好的一面。 于是,当孩子面对世界的坏时,他会开始不知所措。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可以说大多是被父母随心所欲地带大的,所以,我们几乎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父母吵架,见怪不怪。 除了场面太过激烈、升级为暴力的和迁怒于孩子的,很少有人说留下了什么阴影。 ![]() 我曾经的一个女同学恰恰相反,她从小到大没见过父母吵架。 有时他们哪怕言语之间已经失去了和谐,也还是会有一方先隐忍退让。 初三那年,有一天她身体不舒服,于是请了晚自习的假回家,可才到楼道里,就听到父母争吵的声音,声调很高,语气也都很决绝,甚至夹杂着不堪入耳的脏话。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原来父母一直以来的恩爱有加,还有内涵和修养,都不过是在她面前的表演。 那天她在小区里游荡了很久,到放学时间才回家。 后来,每每看到父母相敬如宾的样子,她就会想他们那晚的恶语相向,不知道哪个才是真的。 自从知道父母其实背着她吵架之后,她变得很怕看到别人起冲突。 高中时,她住了校,同寝室的两个室友对骂起来,她坐在自己床上,默默观战,内心充满无助。后来两个室友和好了,她却很久都没能释怀。 大学时,有次她和别人起冲突,对方指着鼻子骂她,她也只会默默地站着,不知道要如何反击。等对方走了很久,她才流下泪来。 所以,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并不是什么“家庭禁忌”,关键还是采取的方式方法,事后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引导。 ![]() 吵架并非只有一种形态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一位妈妈同样因为小时候见到了父母吵架的场景,所以长大嫁人后一直秉持着就算吵架也不能让孩子看到的原则。 每当她和老公之间产生矛盾,老公想要指责她的时候,她都会带着孩子躲开,以避免矛盾升级。 针对于上面提到的逃避与压抑情感的结果,吴老师建议,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可以当着孩子面和爸爸讲: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现在因为孩子在,不太适合去聊这个话题,所以我们可以再找个时间,找个地方再聊。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既兼顾了爸爸的面子,也兼顾到自己和孩子。 同样等妈妈真正去和爸爸再聊这个事情的时候,要让他先说,不要中间去打断他,更不要去为自己解释和辩解。 等确定他说完了,我们再来表达自己,慢慢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沟通方式。 如果我们走开不理他,其实有时候爸爸不会想到你是为了孩子,只会觉得我们是不是不想跟他沟通。 如果难以控制情绪,又被孩子看到,最好把他抱在怀里,告诉他:“爸爸妈妈没有吵架,只是大声说话而已。”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可能会明白,父母不是大声说话,的确是在吵架。 彼时父母最好能像美国电影《怦然心动》里那样: ![]() 电影中,因为一件事情朱莉安娜的父母当着她的面大吵了一架,她被吓得大哭。 看到女儿很难过,父母晚上轮流去房间里向她道歉。 父亲告诉她:“对不起,朱莉安娜,这不是你的错。”并十分认真地向女儿保证,“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我向你保证。” 妈妈则告诉朱莉安娜,自己其实非常爱父亲,因为他的坚强善良。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和谐的夫妻,只是,在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吵架后,夫妻对孩子轮流地道歉与开导,可以及时弥补对孩子的伤害。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是因为你而吵架,只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吵架只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由孩子造成的,不要让幼小的孩子“背锅”。 ![]() 不要让孩子指认谁的对错,大人的事情自己解决。 诚恳地跟孩子道歉,并保证以后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彼此之间是相爱的,争吵也不会减少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如果可以,父母双方最好当着孩子的面,相互道个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遇到问题的责任和担当,以后遇到问题他也会去担当。 家庭和各种社会系统一样,有自己存在、运行的规则和需求。 家庭需要一对关系良好的父母,只有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运作正常,他们才能安心抚养孩子,孩子才有机会健康成长。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