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县乡村记忆》节选——时楼镇八小庄村

 传记撰写者 2022-02-06

编辑/朱秋霞

八小庄行政村

八小庄行政村位于单县城东北部,时楼镇境内,距时楼镇4千米处,东邻枣庄集村,西接李田楼镇胡寨村,南临陈蛮庄煤矿,北至关黄庄。管辖葛庄、葛集、葛楼、杨庄、窦庄、吕庄、张庄七个自然村。总面积3.8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5平方千米,村落占地1.14平方千米。全村有560户,1896人。

行政沿革 八小庄村原由八个小村子组成,八个小村子紧紧相连,因此称八小庄。建国之初,隶属湖西专署曹马区。1953年各自然村成立互助组,1956年吕庄、窦庄、葛庄、葛集、张庄、杨庄、葛楼、刘庄八个村联合,组成八小庄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即称八小庄大队,1959 年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划为大方的推行,八小庄村之一的刘庄被划归关黄庄——牛河大队。1982年3月体制调整后将生产大队变更为行政村,并成立八小庄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自然村概况

葛庄村 位于单县东北时楼镇境内,距离时楼镇驻地5千米。东与葛集村为邻,西与葛楼村为邻,南与窦庄村为邻,北与张庄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35平方千米。居民85户,人口267人,有葛、王、孟等姓,均系汉族。

据《葛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葛氏十二世祖自郓城县葛家迁此建村,取名葛庄。

葛集村 位于单县东北时楼镇境内,距离时楼镇驻地3.5千米。东与盛庄村为邻,西与杨庄村为邻,南与葛庄村为邻,北与刘庄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4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31平方千米。居民78户,人口280人,有张、时、肖、郭等姓,均系汉族。

系葛氏始建,且曾有集市,得名葛集。有村年代待查。

葛楼村 位于单县东北时楼镇境内,距离时楼镇驻地7千米。东与杨庄村为邻,西与李田楼镇胡寨村为邻,南与张庄村为邻,北与李田楼镇陈侯庙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3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3平方千米。居民125户,人口356人,有陈、葛、王三姓,均系汉族。

据《葛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葛氏十二世祖由郓城县葛家迁居此地,名葛庄,康熙四十二年葛氏十三世祖建楼房深院,遂改称葛楼。

杨庄村 位于单县东北时楼镇境内,距离时楼镇驻地7千米。东与葛集为邻,西与葛楼为邻,南与葛庄为邻,北与刘庄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4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35平方千米。居民98户,人口316人,主要有杨等姓,均系汉族。

据《杨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杨氏自本县李田楼乡杨洼迁此,取名杨庄。

窦庄村 位于单县东北时楼镇境内,距离时楼镇驻地6千米。东与盛庄、枣庄集村为邻,西与李田楼镇陈河口村为邻,南与吕庄村为邻,北与葛庄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1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13平方千米,居民36户,人口127人,有窦、陈、王姓等,均系汉族。

据《窦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窦氏自定陶县折桂集迁此,取名窦庄。

吕庄村 位于单县东北时楼镇境内,距离时楼镇驻地5千米。东与修楼村为邻,西与李田楼镇马庄村为邻,南与马楼村黄瓜园为邻,北与窦庄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5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41平方千米。居民108户,人口476人,有吕一姓,汉族。

据《吕氏族谱》载:明朝洪武年间,吕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入郓城梳洗楼立村;嘉靖年间迁入今单县谢集乡临河集;清道光年间(1821-1850),吕氏自今谢集乡临河集分迁来此,取名吕庄。

张庄村 位于单县东北时楼镇境内,距离时楼镇驻地6.5千米。东与葛集村为邻,西与葛楼村为邻,南与葛庄村为邻,北与杨庄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1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084平方千米。居民20户,人口70人,有张、石、窦、胡等姓,均系汉族。

据《张氏族谱》载:明天启初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取名张庄。由事件传说和姓氏命名。

村庄名人

葛斗南 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卒于雍正九年(1731年)字梁公,号敬甫,兖州府单县人(今山东省单县时楼镇八小庄村),康熙癸未年(四十二年)进士。康熙五十年为山西山阴县知县,雍正元年调任会考府主事,旋升任长芦盐运使兼任保定知府,雍正三年(1725年)任长芦盐运使,同年四月调任山东盐法道,雍正五年升任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半年后内升通正使司右通正,旋因原任保定属县事案牵连被罢官归家,四年后卒于家中。

村庄古迹   

葛氏祠堂    位于八小庄村葛楼,葛氏祠堂约建于清末时期,为葛斗南族后人所建,据说有正房、偏方等一进院子,抗战时期正房被毁坏一部分,解放初期,曾用作为小学校教室多年。文革期间被扒掉。1986年,葛氏后人集资重修了三间砖瓦祠堂,供奉葛斗南顶戴华翎的画像。1998 年大雨中屋顶坍塌,现存葛氏祠堂为 2000 年由葛氏子孙集资新建。

葛氏林    据《葛氏族谱》载:“八小庄村葛氏全部为葛斗南后裔。”1731年,葛斗南病逝后,葛斗南在右通正位置上因原任保定属县事案牵连被罢官归家,归乡四年抑郁生病而终。朝廷得到消息惋惜不已,乃批陵地四十八亩林地以示补偿。据说葛斗南林地有柏树数棵、石碑、亭子等物皆毁于文革期间,在葛楼西南现仍有葛斗南坟钵,文革期间其坟前石碑被红卫兵推倒砸掉,坟茔被掘开,棺椁和保存完好的葛斗南尸身被破坏,葛氏子孙捡拾其骸骨重新装殓下葬,但只有坟茔而无石碑,其随葬金银珠宝亦被红卫兵瓜分一空。因葛斗南母亲坟茔位于窦庄西而免于被掘,葛母坟前石碑被葛氏族人埋于地下,得以保存至今,文革后重新立于坟前。

村庄往事

八小庄伏击战    1942 年12 月, 日军对湖西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万人大“扫荡”后, 在单城东枣庄集增设了大据点,派汉奸团长陈万福和张杰玉先后坐阵, 还派一小队日军盘踞, 控制着单东和曹芳地区的所有据点。为分化瓦解这里的伪军, 采取“打进去, 拉出来”的策略。先后派共产党员时念恕当了枣庄集伪团部的文化教员,派共产党员吴本固当了汉奸中队长, 共产党员杨淑寅先后担任了伪曹马区区长盛效先的助理员和陈庙据点的文化教员。这些"红心白皮"干部, 对掌握敌情、瓦解伪军、孤立和打击日本侵略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43 年秋, 金曹县委为打击枣庄集据点日军的嚣张气焰, 震慑其他据点的伪军, 与十一团进行了周密研究, 并事先通知安德区中队和地下党员吴本固密切配合行动。10 月19 日8 时,吴本固按既定计划带伪军中队到枣庄集正北三里路的牛河村“催粮”, 被安德区副区长杨德玺带领的区中队迎头“打”了一下,伪中队仓惶返回。伪中队长吴本固气喘吁吁, 向伪团长陈万福(黑杂九)和日军小队长报告, 要求“皇军”派兵聚歼。日军信以为真, 火速让吴本固为前导,21名日军倾巢出动, 伪团长陈万福率部急奔牛河。十一团团长戴元仁率一个连事先埋伏于八小庄北侧刘庄、阚庄, 张网以待。区中队在牛河作诱饵与日伪军交火后边打边退。当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后, 突然枪炮齐鸣, 伪军见势不妙, 抱头鼠窜。21 个日军被截在一条路沟内, 打死19 个, 跑到桑河据点1 个, 剩下1 个藏在坟地里, 被吴本固“救”走, 送往单城日军司令部。日酋称赞吴本固“英勇“亲善”。此战,共缴获日造新型机枪1 挺、步枪20 余支、日式匣枪1 支、弹药一宗。——摘自《单县志》1996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