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智力几乎不可能,但是让孩子变笨却很容易

 阿布的书柜 2022-02-07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今日优选

影响一个社会。


父母都希望孩子聪明伶俐,但是,

  • 究竟哪些因素决定了宝宝的智商呢?

  •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孩子的智力让他们更加聪明吗?

  • 或者我们需要避免做什么,以免让孩子变笨吗?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来寻找影响智力的因素,其中很多都聚焦于探索家庭内部成员(兄弟姐妹)之间智力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尤其是针对被收养孩子以及双胞胎的研究很能说明问题。

这类研究显示,宝宝的智商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比如营养、教育、成长环境等)共同决定的。还有一些研究更加具体的指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大约50%由遗传差异造成,其余的50%则由环境因素来解释。

遗传因素对智力影响的证据举例:

  • 双胎研究发现,相较于异卵双胎,同卵双胎之间的智力水平更为接近。

  • 就算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亲生兄弟姐妹之间的智力要比被收养的孩子更为相似。

环境因素对智力影响的证据举例:

  • 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智力差异要比同一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胎之间的差异更大。

  • 上学的出勤率对IQ分数有影响。

  • 母乳喂养12个月或更久的孩子在30岁时智商更高(平均高出3.7分)。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基因决定的,也就是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智力基因”,比如曾经流行过“决定智力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儿子的智力是妈妈决定的”这种说法,就是极不靠谱的。

智力本身就是多维度的,大量的基因都参与其中。并且,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智力水平的最终表达。

这就和我们以前聊过的基因、环境与身高的关系很类似。假如孩子的父母都很高,那么孩子很可能也会长得很高。但是,孩子具体能长到多少,能否完全发挥出ta的身高潜能,还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营养状况与疾病。

同样地,孩子也许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聪明的基因,但是,如果ta在一个贫瘠的环境中长大, 比如营养不良、缺乏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受到严重的抑制,无法充分发挥其基因的潜能。

有意思的是,一些研究发现,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常比弟弟妹妹们拥有更高的智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知道很多人不同意,因为基因实际上觉有随机性,很有可能老二、老三抽到智力的“上上签”。但你可以理解为在更大的人群里范围内,一些研究发现,老大这个群里的整体智力水平有可能高于弟弟妹妹。

许多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第一个孩子通常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注,父母也常常期待家里年长一些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

我们怎么对待孩子,以及我们对孩子的期待,都会影响孩子是否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成为最好的,或者还不错的自己。

事实上,想要提高孩子的智商很难——学霸往往都不是鸡出来的,是生出来的。但是,想让孩子变笨却很容易。


很多科学研究证明,父母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会导致孩子某些方面智商下降。

此外,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观念、思维方式陷入误区,也会限制孩子各方面发展,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下面这4种常见行为,容易让孩子慢慢变笨,值得家长警惕:


01

父母爱大吼大叫

提到朝孩子吼叫,很多家长都充满无奈。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不大声发脾气,他根本不听话。”

“每次吼完就后悔,但下次脾气上来了还是控制不住。”

如果,吼叫会对孩子的智商造成影响,你还会这样做吗?

2009年,哈佛教授泰彻团队对经常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年轻成年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韦尼克区和前额叶之间的连接减少,这两个区域的连接越少,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就越差。

2011年,泰彻带领他的团队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对象是21个18-25岁曾经遭受过父母严重语言暴力的人的大脑,发现父母的语言暴力会增加他们的左侧颞上回的灰质体积,达到14%。

父母的语言暴力越多,这个区域越大,而左侧颞上回与语言智商有关,所以,语言暴力能让他们的语言智商下降

2018年,泰彻又发现,长期接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他们的海马体和胼胝体体积缩减,而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胼胝体是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起着连接左右半球的作用。

因此,长期吼叫还会让孩子的记忆力下降,左右脑开发不完全,自然就影响到智商了。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当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时,教半天也不会,如果朝孩子发脾气、吼骂,孩子反而错的更多,更不容易学会。

因为孩子内心是紧张、焦虑、恐惧的,不利于大脑的思考和认知。

长此以往,孩子注意力变差,反应变迟钝,自然越来越“笨”。

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家长应尽量做到“低声教育”,用平和的语言和孩子好好说话,这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

当觉察到自己脾气上来时,单独待一会,平静下来后再去面对孩子,自己多思考,学会控制情绪,不管对孩子对家长,都是有好处的。


02

02


频繁打断孩子

这一点往往出现在孩子用心玩玩具、做作业的时候,家长或许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忽然询问他“饿不饿?”“渴不渴?”孩子原本的专注力,被家长肆意打破,之后就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了。


专注力和孩子的髓鞘状态有关,正常的髓鞘拥有细密整齐的神经纤维,能够让孩子的专注力保持在15分钟以上。而家长如果不注意,打断孩子专注的过程,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髓鞘一步步损伤,神经纤维得不到正常的运作。这样一来孩子能够专注的时间越来越短。

家长如果真的关心孩子,就在他专注于玩积木、写作业的过程中,默默在一旁放一杯水就好。


这样孩子能够在做完自己的事情之后,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不会因此被打断思路。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什么都不做,默默地陪伴他,孩子有需要的话,自然会向父母传达。


03


喜欢泼冷水

成年人经过时间的考验,或许已经忘了自己小时候的天真烂漫,但是也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因为一件新鲜的事物而感到惊奇的时候,家长不要用自己的阅历来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孩子的世界总是伴随着无穷的想象力,那样的世界是绚烂多姿的。而一旦父母用“冷静理性”的言论,来为他“科普”世界的原貌,无疑会遏制他的想象力。

当孩子兴奋地告诉父母:“树上有一片蓝色的叶子。”父母的一句:“世界上哪有蓝色的树叶,你看错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直接的打击。


04


“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这并不应该施加在孩子身上。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制定目标,而这些目标又往往是孩子难以达到的,久而久之孩子的压力过大,既无法实现家长的愿望,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孩子一次次完不成父母制定的目标,一次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就会出现“习惯性愚蠢”,认为自己的能力就是这样,努力也没有用,这样情况反而会变得更糟糕。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是合乎实际的。更何况,“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后天的成长和父母的培养有着难以摆脱的关系。自己的孩子不够出色,家长应该先从自身寻找问题。

以上的这4种习惯,想必不少家长都中招了。虽然这些习惯看似不起眼,但是家长千万别不当回事,不要让自己的坏习惯,影响孩子变笨!

渐渐地,孩子会变得意志消沉、自制力减弱、懒散厌学,思维得不到锻炼,大脑也就慢慢“生锈”。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的作用非常关键,应从源头治理、转移兴趣、培养孩子好习惯。

首先,家长要舍得花时间精力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做游戏、共读绘本、户外运动、逛博物馆图书馆等。

爱和陪伴,会充实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也会转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

其次,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多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给他报一些兴趣班,孩子有自己的爱好,有事可做,自然也不太会对电子产品产生多大的兴趣。

最后,家长要培养孩子生活、学习的好习惯,如规律生活、物归原位、运动、阅读、字迹工整、预习复习、专注等。

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好习惯,才会让孩子头脑清晰、思维灵活、能够投入和坚持,整个人阳光而自信。

每个人的天资是注定的,不是父母做得好,孩子就能逆袭成多了不起的人。在“智商”方面同样同理,我们做得好,只是不给小树苗的“基因表达”设置障碍而已,谈不上“促进”智力发展。这是为什么经常有父母,工作太忙,没有天天给孩子读绘本,辅导作业,甚至没有怎么管孩子,孩子的学习也不错。

父母不需要在某方面做得多么好,或者要为孩子做多少事,才称得上合格,更重要的是,不要做抹掉孩子灵气、抑制他们智力发展、毁掉孩子而不自知的事,就已经是不错的父母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负面事件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正面事件。

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快乐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