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8年到综合楼上班的。算起来,翻过年已经第四个年头了。这么长时间,我感觉不是自己在这里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而是发现自己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学到。 我还清楚得记得自己过来报到那天的情景:秋日的阳光,就像给水洗了一般,成了一层透明洁净的薄纱,裹着我进到了楼里面。 综合楼上有五家单位,考试中心,电教中心,资助中心,后勤中心和卫生保健所。说是五家单位,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不过是各自的工作职责不同。我那天在楼道里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后来坊间盛传的综合楼楼长,据说原先在电视台工作过,一口还算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把我迎了进来,“后勤中心?走,咱们两家办公室对门儿。” 我后来经常跟同事们开玩笑,说自己离开惠安中学最大的损失是不会说普通话了。综合楼都是一口标准的陕西方言,土话,就是大家戏称的“土包子”。普通话在这里没有施展的舞台,你猛然说句普通话,旁的不说,自己的耳朵先适应不了。——搞得读者们说,我现在写东西都是以方言版的味道。 陕西方言最大的特点是听起来瓷实,就像铁锤,撂到地上都能嗵的一声。这很符合陕西人的性格特点:做事跟说话一样,干脆麻利,不打折扣。 综合楼里之所以流行方言,跟这里的工作氛围有极大关系:说实在话,办实在事。偶尔蹦出来的几个普通话字眼儿,一定是几个年轻人在逗乐。 我刚来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是离开了学校,就丢弃了专业技术,来到了一个不需要文化的地方——这个玩笑,我虽然现在经常在很多场合跟朋友们拿来挤兑自己。——但是,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 2018年11月底,我带了十几个学校的后勤处领导去西安文理学院参加西安市后勤干部培训会。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国家教育部后勤服务处司长强调说:“后勤人员,虽然不在讲台上,但是也跟上课老师一样熟悉并熟练操作新的课堂教学设备;某种程度上,要比使用者更熟悉,会安装调试简单修理。否则,可能会出现购买的教学设备因为苦于不会使用而放置损坏。因此,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必须本着'有用急用会用用好'的原则,否则可能可能就会买会一堆很现代化的废弃物。” 那一次培训给了我一个很及时的提醒,还给留了两天时间去高新一中初中部和陕师大附中进行了参观学习,大家深有体会。 2019年3月初,又有一个教育装备培训会,地点是在西工大附中,培训的内容是让参会人员直接进课堂听课。 那一次的科目主要是语数英三科,要求的是高中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一名高三任课教师。我带的是电厂中学、户县八中和户县六中三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参加的。 会议的开幕式很简短,宗旨就一个:“进课堂听课,看看新的现代化教育装备在课堂上如何操作使用,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我让他们各自去找各自的教室,我自己听了一节语文,一节英语。语文授课老师是北师大附中的,英语是人大附中的。应该承认,新设备让他们的课堂容量大了许多,范围广博了许多,而且,环节更加紧凑了。对于高三毕业生的考前复习,有个极大的辅助作用。不过,没有过高中课堂教学经验的人,根本理解不了,体会不到。不要说修理,估计操作都不会。 这几年,无论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装备博览会上,还是西安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装备会展,都有课堂实展部分。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装备工作一定要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原则。 教育无小事,后勤服务工作一样没有小事。管好家,服好务,它虽然没有一般的行政事物工作那么需要灵活处理的能力,但是它对你的严谨细致和热情耐性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还要有坚定的学习意识。两条腿走路,不但走得稳走得快,而且还走得远。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看似不需要文化的地方,文化让它们会有不一样的意味。很多科学发明,就是在很没意思跟文化不搭边的情况里诞生的。比如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就砸出了个“牛顿定律”。所以,世界上没有没有文化的地方,只有没文化的人。你站在秦岭底下看到了一道大山,画家看到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诗人看出了一首奇瑰的诗。 业余时间,我们综合楼还有个搅团团,节假日的时候,大家组织轮流去各家打搅团。跟普通的打搅团吃搅团不一样,我们的搅团活动,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那种感觉,比嘴里的油泼辣子黏搅团还叫人迷醉。 ![]() |
|
来自: 新用户3134eDv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