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威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02-07

山东省威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小康经济是建筑在小心侍候土地、尽力保持地力、使人们老是可以取资于地面上培植的作物的基础上。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见到农民们怎样把土里长出来的,经过了人类一度应用之后,很小心地重又回到土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了躯壳,这臭皮囊还得入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回到什么地方去。
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杋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依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海外的华侨可以劳苦终日,一文一文地储蓄了寄回家乡,死后还要把棺材遥远地运回去安葬;那种万本归源的办法是西洋人所不能了解的,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我自己就有一个老祖,中了举,派到云南去做官,受不住瘴气,死在任所。他的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前途,跋涉长途去运柩回吴江,经了好几年,遇着各种困难,完成这在现代超然客公众号文化中认为毫无必要的使命,但在我们家谱上却大书特书,认为是历代事业中最伟大的一课。这类事情所代表的意义,可能是值得我们细加思索的。这象征着乡土联系的最高表现,而乡土联系却维持着这自然的有机循环。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乡下人为孩子提名,最普通的是阿根,人也有根的,个人不过是根上长出的枝条。他的茂盛来自这个根,他的使命也在加强这个根。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资料、供给他教育文化的社会,小至一家一村,大至一乡一国。唯有根固的枝叶才能茂盛,也只有枝叶茂盛的根才能固。不论是人才还是物资,如果像采矿一样只取不回,经过一个时期这地方必定会荒芜。取与回的循环可以很广,很复杂,但是却不能转不过来。循环越大,水准越高;但是能维持任何水准,必须有个循环。采矿式的消耗,性质上是自杀的,自杀可以慢性,但终必有枯竭的时限。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
(摘编自费孝通《损蚀冲洗下的乡土·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
材料二:
大半个世纪前,费孝通曾用乡土中国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并精辟地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然而,昔日的乡土中国在城镇化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似乎离人们渐行渐远,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背后是乡村社会成片地、急剧地消失。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们平均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委会,平均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纵观各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农村的衰落乃至终结是进入城市时代经历的普遍现象或规律,但像中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影响如此之深的案例尚属罕见。
后乡土中国的去乡土性与近现代性实质上是相伴而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情结。乡土社会里,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后乡土中国恰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大量人口为寻求农业以外的谋生机会而选择向城市流动,从而频繁地出入乡村。过去五年间,全国农民工数量以年均3.9%的速度持续増加,外出农民工占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左右。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候鸟式往返于城乡之间,是造成后乡土中国高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流动性还表现在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梯度选择上,返乡农民受家庭经济实力的限制往往会先从农村迁移到乡镇,待经济进一步好转再迁移到县城,甚至区域中心堿市或省会城市,而原先的农村宅基地则多半处于荒废状态。
(摘编自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材料三:
农业生产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从生活角度来观察农业生产行为,可以称之为农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创造性劳作中对生活真谛的体悟。因此,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然而,现代化的魔力、经济利益的驱使正挑战着祖辈固守的农耕传统。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低产的品种被迅速淘汰,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农耕技术被摒弃,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农耕制度被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改写。大棚技术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嫁接技术让小果实植物长出硕果,激素饲料缩短了家禽、家畜的出栏时间。这种生产方弌的革新,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科技的笃信与虔诚,也使农事信仰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日趋松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耕作制度中所藴涵的生态文化观已明显淡化,农耕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他们不再是农业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为的是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的机械化相比,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有些已经落伍了,但它们所蕴含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却是我们一定要存留的。如果我们的子孙丧失了对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疏离。就此而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
摘编自孙庆忠《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持地力是指不依靠土地维持人的生命,将从土地中获取的重新还给土地。
B.落叶归根象征着乡土联系的最高表现,它维持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有机循环。
C.土地情结弱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宅基地荒废都是去乡土性的表现。
D.现代农业技术极力追求经济价值,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和农耕经验已被摒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村人口一味放弃土地涌向城市,这于乡土社会来说是一种采矿式的消耗。
B.农村的衰败是城镇化的普遍结果,这也反映了现代性与乡土性之间的矛盾。
C.孩子们不了解有哪些应季的水果蔬菜,与技术对农耕制度的改变不无关系。
D.外出务工者的增多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的一项是(3分)(   
A.《诗经·芣苢》篇描写妇女边采芣苢边唱歌的场面,展现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B.京西涧沟村,凭借明清以来的庙会文化和玫瑰花的采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
C.“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人们崇尚的许多美好品质都在农业劳动中形成。
D.经历过完整的春种秋收的人,就更加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
4.材料一围绕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杋循环展开论述,请梳理其论述思路。(4分)
5.20209月,教育部要求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
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要求的现实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冬与狮(节选)
兰晓龙
天空有几颗星星很规整地闪烁,那是美军往战区空投物资的夜航灯
千里和万里坐在林边看着,没这个意识也懒得意识,剧战和巨大的悲恸之后基本上就是真空万里: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带我回家。
千里没转头,睨着弟弟,看着万里在那幼稚又老成地述说愁事。
万里:也不用埋我。他看着自己烂掉的手,那现在属于不值得包扎的伤:太累。不想累死你们。
千里:怎么个意思?
万里很认真地戳了戳自己的心脏,自我诊断:我这里痛。一挣一挣地痛,一胀一胀地痛,有时要裂开一样地痛,刀子扎一样地痛,咱老家也有人这样,没多久,他死了。
千里:啥时候有的?
万里:你把我从山坡上推下来,让我自己走那会有的。后来就常有,现在特厉害。哦,还得早,瞒着爸妈跟上你那会就有了。不过不厉害。
千里:站起来,这病能治。
万里乖乖站起来。千里看着弟弟,从来不走心的家伙现在在心痛。那是个陌生的感受万里又痛又怕,喘不过气。不到一个月,万里体会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别离,第一次负责,第一次勇敢而非放任,第一次超然客公众号自豪,第一次体会团队,第一次认知国家,第一次见证生死,现在是第一次心碎。
千里一拳抡了过去。
万里愤怒:你干什么?
千里:挨打的地方痛,现在是不是心里没那么痛了?
万里愣了一会:好些了。
千里:欢迎你来第七穿插连,因为这里没痛过,那是走过七连,不算来过七连。你且不会死,长命着呢,那叫难受。
万里:我难受过,不这样。
千里:那叫真难受,那叫心碎了。
万里:可是我还痛。
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现在又太走心。万里,你不是炮,你尽管又彪又二地活着,可人上边,走点心。
他又一拳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
千里:还手啊!挨打就要还手啊!我也痛,我也痛啊!
万里:“……哦。
于是兄弟俩不闪不避,你一拳,我一拳,间或会有还痛吗”“还痛的互相询问,这种询问或回答并不一定来自万里。
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
千里: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
万里:我也不知道。
旁边忽然有人问:第七穿插连?
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团直的那名骑兵传令兵,骑在马上驰骋而来,雪浪在马蹄下翻滚。
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
传令兵于是又问一遍:第七穿插连?
梅生连跑带爬地从林子里窜了出来,他是狂喜:第七穿插连!团直……”
可是传令兵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传令兵先从坠地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他们。
传令兵:我来的方向,七点方向,祠鼐大桥,友军部队,急需增援,必须增援,否则,没法打了。
他的声音又断续又急促,千里他们理解为长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匀。
千里:团部呢?大部队呢?
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顿时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完毕。你们饿不饿?
对千里和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应的坏消息。
传令兵看着他还在挣扎的马:它叫春生。春生两岁。我双手把春生从它妈肚子里拽出来的,班长说这马会一辈子记着你。春生冻瞎了。
他说得像是没啥感情,语法是刚过扫盲班级别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们知道这孩子做了多大的舍弃: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时候你们千万要记得,它叫春生。要保证。
千里:我们不吃……”
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
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
传令兵: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你们是最近的援军——祖国在什么方向?
茫然,但是梅生指点,那是悬崖的方向,有着皎洁的月光
于是传令兵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祖国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
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
传令兵:新中国万岁。
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赤诚的冰雕。
(有改动)
【注】伍千里和伍万里是兄弟俩,哥哥是第七穿插连连长;后文提到的梅生是指导员第七穿插连刚刚经历一场阻击战,成功击溃美军,但伤亡惨重。
文本二:
在《冬与狮》序言中,兰晓龙透露,自己的父亲曾作为军医参加了朝鲜战争,但自己直以来对于朝鲜战争的真正意味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这位战士托着个橘子(也许是糕点),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有点跳脱,这张照片让兰晓龙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感叹道,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
谈及《冬与狮》的书名,兰晓龙表示,对这个故事的认知,都在书名里。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的人来自江浙长江流域到胶东半岛,把这样一群人给非常仓促地扔到了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地方。相比十三兵团在西线打的那一仗,第九兵团这一仗严格来说打得不那么成功——十三兵团叫胜利,第九兵团这个叫惨胜。
(摘自北京青年报《兰晓龙新作<冬与狮>讲述钢七连长津湖之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选择了一场恶战后的短暂安静时段,通过兄弟俩的交流展示弟弟万里的内心成长和哥哥的满腔欣喜之情。
B.万里瞒着父母跟着哥哥从军,许多的第一次呈现了他进入军队生活后的经历也暗示了他心痛的原因。
C.文本一中的传令兵和《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都没有留下名字,这都蕴含着作者对无数无名英雄的赞美之意。
D.文本一标题寓意深刻,用极简的语言凸显了环境与人物特征:文本二对书名的介绍,丰富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类似幼稚又老成”“气喘吁吁,但是平静的表述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形象的不同。
B.文中两处画线句,前者交代恶劣的战场形势,后者以皎洁的月光寄托希望,同时以悬崖暗示战争的艰难
C.文中千里的惊喜和梅生的狂喜,与后来确知坏消息后产生的情绪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整体战况的惨烈
D.传令兵的语言多用短句,且在说话中常有语意突转现象,这表现了他年轻稚嫩、因紧张而表达不流畅的特点
8.有人评价兰晓龙的小说创作有意融合话剧的特点。请分析文本一融合了怎样的话剧特点。(4分)
9.文本二提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让作者产生强烈的创作欲。请分析其创作动机是如何在文本一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严毅沉果,有大略。安禄山反,郛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乾元初,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史思明乘胜西向。光弼敦阵徐行,趋东京,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公保潼关,可以持久。光弼曰:两军相敌,尺寸地必争。今委五百里而守关,贼得地,势益张。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贼不得西,此猿臂势也。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闬无留人,督军取战守备。上元元年,进围怀州,思明来救,光弼再逐北。思明屯兵河清,声渡河绝饷路。光弼壁野水渡,既夕还军,留牙将雍希颢守,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左右窃怪语无伦。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日越至垒,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为谁?曰:雍希颢。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不免死。遂请降希颢,与俱至。光弼厚待之,表授右金吾大将军。高晖闻之,亦降。或问:公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败,恨不得野战,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希颢无名,不足以为功。日越惧死,不降何待?高晖才出日越之右,降者见遇,贰者得不思奋乎?宝应元年,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卷》,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B.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C.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D.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敬礼,比跪拜礼简慢,多用于平辈间。
B.上元,指肃宗年号。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后人常用年号来代指皇帝。
C.右,旧时以”“来区分尊卑高下,通常是左贬右升。文中以右为尊。
D.铁券,是封建帝王用以褒奖功臣、重臣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众轻慢承业已令李光弼不满,兵权交接的狂妄彻底激怒光弼,招来杀身之祸。
B.李光弼反对退守潼关,认为兵家寸土必争,主张移军河阳,形成灵活作战之势。
C.史思明曾打败许叔冀,迫使其投降;后来他驰援怀州,又迫使李光弼两度败北。
D.李光弼平叛有功,晋封临淮郡王,名列太庙,并在凌烟阁留下画像,极富荣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5分)
2)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3分)
14.李日越为什么会投降?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注】此诗作于司马光隐居洛阳之时。蜩螗:蝉的别名。熠燿:借指萤火虫。据《彭宠传》记载,王莽为宰衡(官名)时,甄丰旦夕入谋议,时人语曰夜半客,甄长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夏蝉、萤火虫点出大暑时令,荒庭”“老柳等意象给人以落寞之感。
B.颔联在苦暑惊秋的对比中,写出大暑之际人与自然万物的不同感受。
C.尾联化用典故,如何二字道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却苦于无人举荐的无奈。
D.全诗意象典型,意境雄浑壮阔;平中见奇,情感深沉蕴藉,丰富读者审美体验。
16.有人说:真正的'绝妙好诗,是让人感受到客观中的主观,不说忧伤,却字字忧伤。请赏析颈联的绝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关于治国之道,魏征先以树木、河流设喻,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宗元则借郭橐驼之口批判官府不懂治理之道,认为百姓连慰劳官吏都没空,“______________
2舟船意象常见于古诗词中,杜甫因战争与亲友隔绝,漂泊孤独之余登楼慨叹“______________”苏轼夜游赤壁,抒发了在万顷碧波上“______________”的快意;陆游描摹当年“______________”的战斗盛况,书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愤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时令甫过立冬,秋禾已经收割,一马平川的田野阡陌_______着绿茵茵的麦苗。宋城村东南,几段土黄色残破的城垣兀立于旷野之上,遗世而独立,阳光照耀下格外惹人的眼。最东侧的一段保存较为完好,虽然看不到一块砖,全是夯土,却很有型,保持着墙的形体,没有坍塌委地的_______模样,仿佛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依然残留着一份硬朗。
我沿着羊肠小道爬上了城墙,时近中午,太阳正好,晴空中偶有白云舒卷。高低不平的城墙上那些密布丛生的荆棘和小槐树还顽强地绿着,尽管和黄色斑驳着。站在城墙上远望,我断断续续发现南面和西面都遗失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形成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我由衷为之惊叹,这样一座荒弃的城垣,历经战乱兵燹、自然侵蚀,竟然至今还能保存着大体的模样,殊为难得。要知道,西方建筑是石头结构,不易损毁,像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堡遗址保存完好,而中国建筑是砖木结构,一把冲天大火就会将一座_______的建筑化为乌有。城墙荒废后有用的砖被捡走,唯余的就是夯土。夯土向来和土地一家亲,极易打成一片,而这些夯土能挺立着努力和脚下的土划清界限,一挺就是千年。即便肢残体破,身矮貌寝,也是_______,可谓一条土汉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蜷伏       颓败       美轮美奂       有模有样
B.舒展       颓废       蔚为大观       惟妙惟肖
C.蜷伏       颓废       美轮美奂       惟妙惟肖
D.舒展       颓败       蔚为大观       有模有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发现南面和西面断断续续都遗失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形成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
B.我断断续续发现南面和西面都遗失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
C.我发现南面和西面断断续续都遗存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形成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
D.我发现南面和西面断断续续都遗存着一截一截的断壁残垣,合起来一座矩形城郭的大致轮廓居然出现在眼前。20.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特点及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秋季,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花粉过敏。        ,认为是由于体质差导致的感冒。其实,在我国北方地区,引发秋季花粉过敏的主要来源是蒿草、豚草、藜草等杂草的风媒花粉,(    ),会不可避免地被人吸入体内。        ,但是过敏体质的人却会产生强烈、过激的免疫反应。当花粉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引起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时,过敏体质人群就会出现结膜炎、鼻炎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鼻窦炎、中耳炎、哮喘等问题,        ,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空气传播,这些花粉借助风力
B.这些花粉借助风力,通过空气传播
C.通过借助风力,空气传播这些花粉
D.这些花粉通过空气传播,借助风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是一对表示方位的词。它们的本义非常简单,而一旦有了参照点或参照系(如圈内圈外、内行外行等),或是与其它的词组成新词(如内因外因、内求外求等),内涵就非常丰富。内与外的关系处理不但重要,而且复杂,还要讲究艺术。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A“不依靠土地维持人的生命错;B“指代错误;D“极力追求错)
2.3分)D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中生有)
3.3分)B(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能体现综合的人性
4.4分)首先,从人与地的物质联系(从地力角度入手),论述人与土地的有机循环;其次,以海外华侨落叶归根、乡里老祖运柩还乡为例,从人与土地(故乡)的情感联系进一步证明其自然的有机循环;最后,以根与枝叶为喻,用采矿作类比,从人与社会的生命联系,得出结论: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三点各1分,手法准确答出一种即可得1分)
5.6分)农业劳动充满综合的人性,有助于培育完整的人。提供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存留与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传承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留存现代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的联系。建立人和土地的联系,维持有机循环,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强化土地情结。(每条2分,答对3条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错在哥哥的满腔欣喜之情。从殴打到拥抱,从后文哥哥提到父母的感受,都说明哥哥内心是很复杂的,有对弟弟成长的欣喜,也有对弟弟付出代价的心疼。)
7.3分)D(人物分析有误,传令兵说话简短,一是因重伤和劳累,二是要在最后关头交代最紧要的事。)
8.4分)对话性。通篇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多为短句、口语,不仅展示人物性格,且直接推动情节发展。(2分)集中性。兄弟交流和传令兵传令两个事件集中在同一场景,且衔接自然,情节也相对集中。舞台性(直观性)。画面感强,通篇运用对话、动作和表情等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很少进行心理描写。(2分。后两点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9.6分)从选材上看,文本一以战场上的年轻战士为主体形象,如不成熟的青年伍万里、成熟青年伍千里、勇于献身的青年战士传令兵等,(2分)他们共同体现了年轻而又生机盎然的形象特点,是最触动超然客公众号作者也能打动读者的动情点。(1分)从主题上看,文本一通过年轻战士在战火中经受的精神洗礼和壮烈牺牲,歌颂了他们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诠释了祖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2分)
表达了对年轻先烈们的崇高敬意。(1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
11.3分)B(从文中可知,肃宗至少有两个年号)
12.3分)C(对再逐北理解有误)
13.8分)
1)叛贼刚打胜仗很难和他们硬拼,我想用计谋打败他们(或:使他们屈服)。但洛阳没有现成的粮食,破败狭窄难以守御,您认为应该怎样安排(或:您有没有好的计策)(5分)
2)听说我在野外驻扎,他一定认为容易抓到,派将领偷袭一定会用死来提要求。(3分)
14.3分)他受命捉拿太尉李光弼,但李光弼并不在此;即便捉获守城人希灏,也不能完成使命;回去必死无疑,他惧怕死亡,只能投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意境雄阔错)
16.6分)颈联描写了诗人在大暑之时的日常生活,月下濯水,风前梳头,不见忧伤字眼;(2分)诗人以水之衬托心之,透露出伤时感事、怀才不遇的伤感;(2分)白头不仅有时光易逝、人至暮年的悲哀,更有壮志难酬、功业难成的愁苦,忧伤之情溢于言表。(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每空1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
1)(3分)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2)(3分)老病有孤舟    纵一苇之所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A(舒展:伸展张开,不卷缩,不皱。蜷伏:弯着身体卧着。根据语境甫过立冬,推断应为蜷伏。颓败:衰落、破败,腐败。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多用于形容人。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得美好漂亮。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有模有样有形状,有样子。)
19.3分)DA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B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C项句式杂糅)
20.5分)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平常的夯土和这些夯土对比,(1分)突出这些夯土坚韧顽强、坚持自我的特点。(1分)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家亲”“极易打成一片”“挺立”“划清界限等这些人才会有的动作赋予夯土,(1分)使表达活泼有感染力,(1分)表达作者对这些夯土的敬重。(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B(陈述对象应该紧承上文风媒花粉来说排除AC,根据括号后面文字推断前边应是通过空气传播,选出B
22.6分)(每句2分)
很多人不清楚花粉过敏的原因    正常人吸入这些花粉没有任何感觉    不及时治疗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考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严肃坚毅沉着果断,有出色的谋略。安禄山反叛,郭子仪推荐他有才能,下诏任命他代理御史大夫,掌管节度事物。唐肃宗登基,下诏命他率兵赶到灵武去,李光弼率景城、河间的五千军队进入太原。在这以前,节度使王承业军纪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在太原统兵,常侮辱戏耍王承业,李光弼一向不满。到这时,皇帝下诏命崔众将军队交给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妄傲慢,见了李光弼只长揖,又不立刻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了,将他拿下捆绑起来。适逢朝廷使者到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犯了罪,已经被绑起来了,现在只是杀个崔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了诏书,那就是杀御史中丞了。使者把诏书藏着不敢拿出来,于是将崔众斩首示众,威名震动全军。乾元初年,代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败,投降了叛贼,史思明乘胜西进。李光弼督阵慢慢撤退,开往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贼刚打了胜仗不能和他们硬拼,我想用计谋打败他们。但洛阳没有现成的粮食,破败狭窄难以守御,您认为应该怎样安排?韦陟说:增加陕州的军队,您退守潼关,可以长期坚守。李光弼说:两边兵力相当,寸土必争。现丢弃五百里地去守潼关,叛军得到领土,势力更大了。不如转移驻守河阳,北边依托泽州、潞州,战胜就出击,战败就退守,内外呼应,叛军不能西进,这是像猿臂样互相配合的态势。于是命河南道让官吏躲避叛军,城里不要留人,督促军队搬运作战防御的物资。上元元年,他进兵包围了怀州,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两次打败了他。史思明把军队驻扎在河清,声称渡过黄河切断李光弼军的运粮路。李光弼在野水渡筑营垒到晚上把军队开了回去,留下牙将雍希颢守营,对他说:叛军将领高晖、李日越,都是能抵敌万人的人。叛贼一定派他们来抓我。你留在这里,叛军来了不要出战,他们如果投降,你就和他们一起到我这里来。众将私下对这没根据的话感到奇怪。这天,史思明果然把李日越叫去说:李光弼驻扎在野外,你率五百名骑兵夜晩去抓住他,抓不到不要回来!李日越到唐军营垒边,派人问道:太尉在吗?回答说:走了。又问:营中军队有多少?回答说: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回答说:雍希颢。李日越对他的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怎么说的?现只是抓住雍希颢,回去也不免被杀头。于是请求投降。雍希颢和他一起去拜见,李光弼对他非常好,上表授予他为右金吾超然客公众号大将军。高晖听说后,也投降了。有人问:你让这两位将领投降怎么这么容易呢?李光弼说:史思明两次战败,只遗憾不能和我们在野外作战,听说我驻扎在野外,他一定认为容易抓到,派将领来偷袭,一定用死来提要求。雍希颢没有名气,不值得作为功劳。李日越怕死,不投降怎么办?高晖才干超过李日越,李日越投降受到宠幸,高晖动心,能不想赶上他吗?宝应元年,李光弼晋封为临淮郡王,赐给他铁券,把名字藏进太庙,在凌烟阁上给他画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