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头没去会泽了,甚是想念。那年欠下的朝阳,不知念湖什么时候才肯向我展现。 整理旧文,期待明年。 大地还在沉睡,旷野里漆黑一片。远处农家传出的阵阵狗叫,时不时地打破这黎明前的死寂。尽管已经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但我还是冷得瑟瑟发抖。刮过湖面带着水气的寒风如万千针芒穿过棉织物纹理间的缝隙,直接刺入我的身体,迅速掠走体内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顺着皮肤从一切可以逃出的地方溜走,消失在黑暗中。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捂紧所有可能让热气逃脱的关口,并不停地跳动以产生热量,继续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天空渐渐变成深蓝色,远处的树木依稀可以看到一些轮廓了。湖面上开始传来鸟鸣,先是断断续续的几声,几分钟后,就变得如闹市般嘈杂。寻声望去,湖心岛上若隐若现有些黑影在晃动着,鸟儿们起床了。 我顾不得寒冷迅速支起三脚架,等待着朝阳的出现。天色继续亮起来,深蓝色如幕布般渐渐褪去,但阳光并没有如约从山脊线那边升起来,湖面上反而升腾起阵阵雾气,在寒风的裹挟下,很快笼罩了整个念湖。我呆呆地看着眼前这白茫茫的一片,今天又只有拍水墨画了…… 这是我第二次来念湖,和去年的结果惊人相似,刚到的当天晴空万里,归巢的鸟儿们在夕阳的映射下,显得那么可爱。然而寒冷的一宿后,整个湖区就变得如眼前般朦胧了。 快到八点钟的样子,大雾才慢慢散去,但阳光却迟迟缺席。我决定沿着昨天下午环湖确定的几个点,开始寻找鹤的踪迹。 李家湾观测点是比较理想的位置。这是一片丰茂的沼泽地,鸟儿们一般都会早早来此觅食。当清晨的阳光洒满湖面,微风激起粼粼波纹,反射出万千金黄色的光斑,黑颈鹤从远处贴着水面优雅地飞过来,带着朝阳给它勾勒出的金色轮廓。这时按下快门,一幅意境深远的剪影就诞生了。 可惜,这只是我脑海中的设想。抵达李家湾时已快九点,水面还是静悄悄的。田地里矮小的作物以及高大乔木的枝条都挂满冰霜,给这安静再添几分寒意。湖面上只有零星的几只秋沙鸭、斑头雁、白鹭,我踩着泥泞的田坎走了数百米,也没看到黑颈鹤的踪影。 离开李家湾继续往前走,就到了早上等待日出的对岸。 机会一般都出现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这种惊喜伴随着远处湖中堤坝上几个隐约晃动的细长身影出现了。这不就是寻觅多时的黑颈鹤吗?由于水位上涨,堤坝全部没入水中,但堤岸上的树木仍一根一根矗立着。掉光了树叶的枝条和远处的水际线以及残留在水面的堤岸一起,如一幅五线谱般映入眼帘,而黑颈鹤们,则像是一个个活泼的音符,在这曲谱间跳动着,奏起了自然而优美的旋律。 虽然没有阳光,没有剪影,但眼前这样的画面,已经具备了中国传统水墨画所有的元素:树木的黑色、湖面随风飘散的白雾、黑颈鹤黑白相间的身影以及那头顶的一点红,还有远处薄雾中的泥黄和植物的深绿色。 好一幅天作的画卷! 算上这一次拍摄,我已经四次出入云南拍黑颈鹤了。那年第一次去大山包,瞬间就被当时的画面所震撼,鹤舞高原的感觉至今还回味悠长。只不过大山包太荒凉,虽有着乌蒙山气势磅礴的大峡谷,以及滚滚翻腾的云海。但整个冬日,色彩却只有高山草甸的一片枯黄。黑颈鹤也因过于集中、拍摄地点局限在地堡式的观察通道里,出片少了些许灵气。 和大山包比起,念湖更有些乡土的味道。这边的黑颈鹤主要栖息地就在眼前这个湖心岛上。由于离岸边较远,黑颈鹤基本不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显得自然许多。拍摄者可以环湖找寻适合的地方,伺机等待外出觅食的鹤群。这种状态下的鹤,这样的等待和寻觅,比起大山包保护区如动物园般的感受,毋庸置疑地美妙了许多。 离开这个拍摄点往回走,已近中午时分,田间地头就随处可见觅食的黑颈鹤了。它们基本是三口之家单独行动,父母在左右,孩子在中间。比起孩子来,鹤爸鹤妈警觉很多,我稍微靠近一些,它们便会停下觅食的动作,用高度警惕的眼睛盯着我,然后对视一下交流着什么,接着走近孩子,告诉孩子眼前潜在的危险。幼鹤显然毫无准备,眼睛里流露出慌乱而不知所措的神情。短短数秒后,它们已经相互交流作好了离开的准备。鹤爸的身体微微前倾,硕大的翅膀徐徐展开,看上去脆弱的长腿用力后蹬助跑,速度渐渐加快,翅膀扇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仅仅十数米的距离,鹤爸就腾空而起,翅膀的扇动也有所放缓,显得从容了许多。与此同时,鹤妈也以同样的动作离开了地面,紧跟在丈夫的身后。孩子看上去就笨拙了许多,助跑了好长一段才勉强起飞,随即加快翅膀扇动频率,努力追上父母的速度。一家三口渐渐消失在远方的蒙蒙白雾中。 应该说,这次我算是很幸运了,比起上次大雾中失望的离开,至少还有所收获! 只是,我内心终究是遗憾的。念湖,你欠我一轮朝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