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出现的奇迹,往往会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些许乐趣。比如昨天吧,我准备冲洗前段时间拍的几个胶卷时,发现冰箱里还有一只FUJI,外壳用记号笔写着200806,我早已不记得它是什么时候放进冰箱的了,抱着试试的态度,连同其它几个卷一起,把它也给冲洗了。 惊喜随着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出现了,胶卷上少年时代的女儿清晰可见,还有那套早已易主的旧居,以及那会儿很喜欢去瞎逛的动步公园。更大的惊喜则来自于扫描后的图案,这个雪藏12年的胶卷,居然没啥褪色现象,仿佛如昨天拍的般鲜艳明快。 回忆就这样被勾起了,这不是我十多年前测试前苏联相机START的卷嘛!当时拍摄后,C41的药水没了,就把它暂时放在冰箱里,没想到这一放就过去了12年。 前苏联生产的相机中,135单反的数量非常巨大,但多数型号都很低端,拥有全速快门的机型一共不超过10款(量产型),START就是其中之一。该机从外形看,应该是苏联人自行设计的,部分结构参考了德国的EXAKTA,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前置快门按钮。这个按钮配合原配镜头上伸出来的光圈收缩臂,可以达到按下快门后,首先收缩光圈到预设值然后启动快门的作用,这一功能在没有“全开光圈取景,瞬时收缩光圈拍摄”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是非常先进的。同时,该快门按钮还可以起到锁定作用,按下后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就能锁住按钮,这一功能可以让B门秒变T门,也是一个挺实用的设计。 该机的先进之处当然不仅仅这一点,可以交换取景器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日产相机竞相推出可换取景器设计,并以此作为专业相机的标配,然早在50年代,这一设计就非常成熟了。START的取景器制造工艺和它的机身一样,也是苏联机器中不可多得的顶级制作,完全不是zenit们可以相提并论的! 让我们回到机身前脸再看看一处值得一提的设计:该机的自拍机按钮同时也是反光板预升按钮。快门上弦后,如果先按下该按钮,反光板会提前上翻,此时再按快门按钮启动快门,相机的振动就会变得非常轻微,这对拍摄的清晰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证。同样,该功能在后来一段时间的日产相机中,也被推崇为专业设计而仅出现在各大厂商的顶级型号中。 旋转相机底部的两个锁钮,就可以打开后盖了。START暗仓最大的特点之一也是来自德国EXAKTA的灵感:胶卷裁剪刀,这把隐藏在左边片仓的小勾刀可以随时将已经拍摄的胶卷裁剪下来。拍摄者只需要旋开机身外左上盖倒片钮旁边那个小盖子,就可以拉动一根细长的天线状的刀柄,带动暗仓的小勾刀将胶卷剪切。这一功能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有一定价值,他们不用再等到拍完一卷胶卷才冲洗了,完全可以从容地随拍随冲。只不过,随着胶卷价格的平民化,这种复杂的设计很快就被淘汰了。START暗仓的第二大特点来自后盖。该机的压片板采用了玻璃板,这种设计据说可以让胶卷在曝光时更加平直不易脱焦,保证清晰度。 总的来说,START暗仓里面这两项设计,主要针对的,应该是当时的专业用户,所以,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意义不大。 或许是因为成本太高市场太小,该机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生产,到60年代初就停产了,短短几年时间,产量仅区区数万,完全不是苏制动辄数十万的风格。同时,由于该机卡口特殊,原配镜头只有一枚58/2,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机的普及,苏联解体后流入中国的START并不是很多且大部分成色都比较好,可能也与此有关吧。 幸运的是,当年我从边贸购回这套机器的时候,皮箱里附带的37/2.8和133/2.8镜头居然带有疑似原厂出品的转接环,可以将M39的镜头转接到START上,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这台60年代专业机的使用范围。
一卷胶卷引发的故事,到此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