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ANON QL17 G-III

 择机而行 2022-02-07

十多年前,G-III曾红极一时,被某“兵书”封为“七剑”之一。

我对canon的旁轴相机(可换镜头机型除外)一向不太感冒,主要是不习惯它的色彩。同样,这台canonet系列的顶级机型,我也少有把玩。

那些年曾经修理过不少canonet系列,G-III自然也开膛破肚过多台。比起它的前身QL17G-III在结构上并没有啥不同,甚至某些部件还采用了塑料件,但从镜头镀膜看,G-III应该是多层镀膜,区别大约就在于此吧。

和当时流行的高科技相机一样,该机采用了速度优先和手动两种曝光模式。当光圈调整到A时,即为快门速度优先光圈自动,取景器内的指针会指向当下相机选择的光圈值,这种表头式自动在那个年代非常流行。如果将光圈调到1.22等光圈值上,则为手动曝光,拍摄者就需要根据测光表或者经验,自行选择曝光组合。在配用专用闪光灯的时候,拍摄者还可以将光圈环调到28/20/14这几档上(数值代表闪光的闪光指数),可实现闪光灯自动。早年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即使没有电池也可以正常曝光。但相应的,机械结构就复杂不少,加之该机追求小型化,内部空间非常紧凑,维修起来异常麻烦。 

40/1.7的镜头,算该机的亮点,也代表当年日本各大相机制造商推出的顶级旁轴相机的一大特色——大光圈。该镜头据说成像很好,但直到这次使用之前,我只拍过几张黑白,没有发言权。仅从工艺上讲,该镜头的镀膜,或者说整个canonet系列的镜头镀膜,都非常脆弱。

剩下的可圈可点,大约就是CANON的专利——QUICK LOAD了。这种快速装胶卷的设计,大量出现在当时CANON的各种相机上,并以缩写QL后缀于型号,但我并不太喜欢这个功能,大约是习惯于手动装卷吧。

值得一提的是,该机似乎都是MADE IN TAIWAN R.O.C,至少我没有见过MADE IN JAPAN的。 

前些日子去福建,带上该机,拍了几张三坊七巷,连同俩月前拍的一些,算是可以评价一下了。千言万语汇成三个字——还可以,至于算不算得上“七剑”,就萝卜白菜了……

自冲自扫,仅供参考

胶卷:kodak colorplus200

冲洗:C41手冲

扫描:minolta f30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