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RAKTICA(二)

 择机而行 2022-02-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差不多把德国打回了石器时代。如果没有二战后的欧洲复兴计划,相信这片废墟不可能如此快地重建起来。自然,重新开始发展的德国,也将美国作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做生意嘛,肯定是和富人厮混才有丰厚的利润,赚穷人那几个散碎银子,就算发了家,说出去也没啥面子,巧取豪夺罢。

顺理成章地,德国生产的高档货也就必须销往美国,才能获得超额回报,赚回大把美钞。而照相机,这一老美永远做不完美的奢侈品,当仁不让成了复兴德国的一大产业,PRAKTICA就是其中之一。

一份1953年的PRAKTICA  FX  PRICE  LIST将这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当年,即使并不算高档的PRAKTICA,在美国也不便宜,动辄一两百美元(曾经看过一些比较,1950年的一美元大约相当于2010年的十美元)。当然,排在最前面的四枚镜头(用星号标注)需要考虑Fair Trade因素(关于Fair Trade,根据维基百科解释,大约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意思,产品价格相对应该高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图,)

从这份价目表也可以发现:原来,75/1.5 ZEISS BIOTAR 当年仅仅只比58/2 ZEISS BIOTAR 贵不到20美元,58/1.9MEYER 仅仅相当于50/3.5 ZEISS TESSAR,看来现在的价格明显是炒作的结果。

这张看上去简单的宣传单,除了价目表,还有一些关于PRAKTICA  FX性能和特点的介绍,以及附件图例等。甚至,还专门用了1/4的页面介绍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优势:you see what you shooteconomyportability,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似乎这些年的微单也是这样说的,所见即所得。不过配图有个硬伤,在相机毛玻璃上的人脸应该是左右颠倒的才对。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当年德国人出口创汇的利器吧。

PRAKTICA最早期的机型是一台M40螺丝口的俯视取景单镜头反光相机PRAKTIFLEX,很遗憾我没有,曾经有过一枚镜头也早已易主。只能从网上找了一张图片放在后面。

后续的PRAKTICA改用ZEISSCONTAX S螺丝口,并将之发扬光大,最终奠定了一个广为采用、时间长达二十余年的接口标准——M42

之后的FX系列,除了外观略有变化,其它和早期PRAKTICA没啥区别,继续采用俯视取景(可以外加眼平取景器,只不过看上去非常突兀)、非自动往复反光板、手轮卷片、速度盘有快慢机转轮、没有光圈收缩机构、独立式后盖等。总之,是一台彻头彻尾的古典单反相机,使用比较麻烦,适合摄影者深思熟虑后庄严而慎重地按下快门。难怪美国代理商的宣传单会特别说明面向群体:serious picture-taker

直到PRAKTICA IV系列,才将原来作为附件的眼平取景器整合进了机身,咋一看还有些不协调,机顶显得非常高。

IV之后的NOVA系列以及后面的PL NOVA,差不多就有上一期写的L系列的雏形了。

除开PRAKTIFLEX,后来的各型PRAKTICA M42相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快门按钮在机身前面,只是早期的按钮垂直于机身面,后期的有斜度。

手上部分PRAKTICA以及PRAKTICA FX的底部饰皮上盖有白色的GERMANY USSR OCCUPIED标记,曾经有说法认为这是后人伪造的,因为印章太粗糙。我不太赞同。一方面这种廉价、存世量巨大的机身没有伪造价值,一方面苏联人做事本来就糙,这几个字母有点意思就行了,不可能像日本人那个OCCUPIED般精雕细刻。

倒是,这行鬼画桃符,很值得深思。好好的一个强国,战什么争啊,一夜打回发展中,还要被拆分后劳改,卖点相机又是Fair trade又是occupied。好好做你的相机不行吗,造什么飞机大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