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RAKTICA(三)

 择机而行 2022-02-07

M42,这个由ZEISS发明,PRAKTICA发扬光大的相机接口系统,由于不存在专利问题且制作方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但局限于结构上的不足,当相机开始往电子化发展时,问题就出来了:测光联动变得异常麻烦、自动光圈难上加难……

虽然,部分厂家如FUJICACHINONPENTAX等均对测光联动做出了各自的革新,但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进入七十年代后,庞大的阵营开始快速瓦解,前期采用M42的厂商均推出了自己的全新的卡口系统。

PRAKTICA,这个M42的开拓者,直到1978年才推出自己的卡口系统:PB口,姗姗来迟的B系列相机登场了。

B系列机身,在当时看来,还是算比较先进的。全系列采用电子快门、光圈优先加手动曝光模式(部分低档机型如BCA只有光圈优先自动、1/60B门)。

电子触点传输光圈数值,这个继承PRAKTICA M42机身的特征算得上是B系列的亮点,比起其它M42厂家采用机械结构传输光圈数据的方式,这种电子触点不但在设计上减少了许多的机械结构,同时也增加了数值的准确度。

曝光补偿,即使低档机身也具备,比起部分日本厂商,厚道不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置自动目镜帘(可以阻止杂光从目镜进入测光系统影响测光准确性,拍摄时虽快门的开合而开合),这在日系机身中算是高配了,而且很多还是手动控制。

以及源自M42时代VLC机型的反光镜后测光方式(具体看前面一篇文章的介绍)。

仅从参数上看,B200BC1这类高级型,已经具备了和当时日本中档机抗衡的能力。然而,粗糙的工艺、糟糕的品控,却让这台刻着醒目的electronic的现代相机的性能大打折扣:电子快门故障率高,早些年曾过手很多B系列,功能正常的少之又少;快门震动大得惊人,将机身开自拍平放在桌子上,待快门启动时,可以明显看到机身移动约3-4毫米,我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采用50mm标准镜头时,安全快门至少应该在1/125秒;拆修过程中时常会发现缺少螺丝或者有多余弹簧遗留在机身的现象。

不过,有ZEISS镜头的加持(虽然只是民主德国的ZEISS),该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读大学的时候,时常会去器材店看看那些无法企及的照相机,配备CARL ZEISS JENA 50/1.4PRAKTICA BC1,就曾是我的梦寐以求。无数次设想,假如用上这样一台相机,我肯定能获得普利策奖什么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B系列的基础上,PRAKTICA又推出了BX20机型。由于我一直没有找到一台功能正常的,所以对它的性能不是很好评价,但BX20的外观变得更现代,同时更换了新型快门,震动据说减少了许多。

再后来,柏林墙倒了,两德统一了,PENTACON破产了,PRAKTICA也被SCHNEIDER收了,MADE IN GDR 成为历史。

SCHNEIDER似乎有过复兴PRAKTICA的想法,接管PRAKTICA后在BX20的基础上推出了BX20S,从颜值上看,该机档次高了许多。由于无缘得一真机,细节没法讲述。不过,从BX20S长达十年的生产周期中仅只有三万多台产量这一情况看,SCHNEIDER可能不过是处理库存罢了。

(上图源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BX20S不仅是PRAKTICA的绝唱,同时还是德国制造的最后一台135单镜头反光相机。

(上图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