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哥哥S-201比起来,珠江S-207基本没有什么关注度,尽管从各方面看,它都比S-201优秀。 从珠江S-201研发那年算起(1973年2月),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S-201的生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据已公开的部分资料看,珠江S-201直到1978年才勉强开始量产,而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大约应该是1980年以后的事了。 放眼全球,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是照相机行业从机械化向全电子化发展的关键时期。CANON推出了世界第一架内置CPU的全电子相机AE-1(1976年),大获全胜;MINOLTA则开创性地推出了具备双优先自动的XD-7型相机(1977年);趁着AE-1的成功,CANON又于1978年发布了A系列顶级机A-1,这台多达六种曝光方式的相机彻底消除了人们对电子相机的疑虑,甚至赢得了部分专业人士的信赖;姗姗来迟的NIKON也于1980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台全电子专业相机F-3。 而远在大山中的珠江S-201,却还走在磕磕绊绊的量产路上。 从珠江S-205可以看出(假如这个机型确实是华蓥山的试制品),当时的生产厂家还是在努力寻找着升级S-201的途径。然而,囿于我国一向薄弱的电子产业,要想全面自研一整套电子系统谈何容易,哪怕是相对而言非常简单的CDS测光组件。在此情况下,引进技术就成了最为现实的途径。这不仅是照相机行业面临的选择,在1980年代,我国许多行业都处于相同或者类似的境地。 那么,引进谁的技术呢?我相信当年的决策者也认真思考过这一问题。那时的德国相机,早已被日本杀得片甲不留,特别是电子技术方面,毫无优势可言;苏联的破烂,似乎并不比S-201好到哪里去。只有日本,照相机工业正如日中天,而且也非常渴望全面打开中国市场。大约,珠江S-207原型机的技术引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吧!至于最终为什么会选择PENTAX,我不得而知。如果一定要分析,我想,应该和当年国内照相机行业统筹安排有关系:江西光学仪器厂于1982推出了基于YASHICA FX-3的凤凰DC303(Y/C口);上海照相机厂在1984年也开始了和MINOLTA合作生产X-300的事项。其余的日本几大相机制造商中,NIKON和CANON的技术引进显然是不太实际的,剩下的PENTAX,似乎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而最终为什么选择K-1000,我想也有它的时代背景:作为PENTAX早年spotmatic M42螺口机的PK卡口升级版,K-1000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性能,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显得有些落后,但对于没有什么技术储备的华蓥山几大光学厂,应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就这样,PENTAX淘汰下来的K1000的生产线和技术,来到了华蓥山。 然而,从我早些年拆修过的珠江S-207来看,该机和K1000的制作工艺相去甚远。就外观而言,上下盖的材料不如K1000,表面处理也不及K1000。深入一点看,机身骨架为压铸件,和K1000比较差距不小,主要是脱模的光洁度;各种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也比不上K1000。取景器亮度不如K1000,而且没有了场镜(后期的K1000也没有场镜,但亮度优于S-207)。不过,增加的自拍机为其扳回一分,比K1000多了些实用性,裂像对焦也比K1000的微棱镜对焦要直观不少。同机身一起引进技术生产的50/2标头和其原型SMC PENTAX-M 50/2相比,也有不小差距:镀膜没有SMC特有的反光,不敢确定采用了PENTAX SMC技术;镜头机械部件加工不如M 50/2;成像不论色彩还是分辨率都略逊于M 50/2。 下图左边为珠江S-207,右边为K1000
下面两图中上图为K1000聚焦屏,下图为珠江S-207聚焦屏 下图为珠江S-207的自拍手柄 珠江标头和K1000标头对比 虽然国产化的S-207并不尽如人意,但依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情来看,也不能算失败。毕竟,照相机工业不可能独立于其它行业而存在,它受制于当时的原材料制造、热处理工艺、光学玻璃以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单纯引进装配线和生产技术,只能解决有无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不可能轻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品素质。落后的基础工业大大制约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这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中期国内面临的一大难题,其影响甚至到目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引进K1000后的华蓥几大光学厂,按理说至少可以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获得比较丰厚的收益,但事实却并非如此。1986年,广州照相机厂抢先注册了“珠江”商标(华蓥几大光学厂选择“珠江”作为商标的原因请看前面的文章“珠江S-201”),华蓥山的“珠江”一夜间成了冒牌货。远在深山的完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军工厂,显然不是开放前沿的广州照相机厂的对手,最终,华蓥的“珠江”不得不改名换姓,成了毫无市场影响力的“明佳MINGCA”牌相机。 而更致命的打击也接踵而至。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华蓥几大光学仪器厂开始回迁,其中明光厂搬到了重庆,金光和永光搬到了成都。原“珠江”相机的生产随之一分为三,且各自注册了自有商标,明光厂继续使用“明佳MINGCA”牌、金光厂注册了“金都JINDU”牌、永光厂(已改名华西光电)注册了“华西HUAXI”牌。三个不同的商标,基本相同的产品线,原来的珠江S-201和珠江S-207就这样快速地离开了消费者的视线,成为商店柜台里无人问津的滞销货。作为这一结果的连锁反应,厂家的产品质量控制也一落千丈,后期三家的照相机都基本只能用工业垃圾来形容。短暂的折腾后,成都的华西和金都相继退出了照相机行业,重庆明光也暂停了照相机生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