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干亲”为啥少了?注重礼节和礼品,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

 佰秀农业 2022-02-07

曾经在农村极为流行的“干亲”(没有血缘关系,依靠情感结交而形成的亲戚),为啥如今越来越少见了?曾经的流行,为啥会遭到现代人的抵制?又为啥说“干亲”之间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先来聊聊“干亲”是如何形成的。

农村“干亲”为啥少了?注重礼节和礼品,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

一、“干亲”形成的原因

“干亲”又称为“干亲家”,意为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依靠彼此之间的情谊或某些方面的利益,从而形成的一种“结合”形式,其中一方的子女,认另一人为干爹。

而促进“干亲”形成的原因,一是兄弟或姐妹情谊的升华,二是相互利益的一种交织。

在村里,如果你势单力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较少,有人就通过结“干亲”的方式来增加自己在村里的地位和影响力。

农村“干亲”为啥少了?注重礼节和礼品,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

在外打工的游子,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样以结“干亲”的形式来促进工作上的合作及提升生活中的安全感。

生意场上的“干亲”更具有功利目的,纯粹就是连接双方生意的桥梁。

曾经的农村年轻人,如果没有结一个或多个“干亲”,就是没有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也代表了沟通能力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那时候“干亲”多的农村人,代表的就是一种风光,一种面子,这也造成了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的结“干亲”行为。

农村“干亲”为啥少了?注重礼节和礼品,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

所以,很多结“干亲”纯粹就是一种冲动结交,冷静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二、“干亲”遇到的问题

在当地农村,每年的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干爹要提前去给干儿或干女儿去送饭,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干儿女就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然,所谓的送饭,也仅仅流于形式,就是拎着各种礼品去“亲家”那里走亲戚罢了。

大年初一,是为父母拜年的日子,同时也是干儿或干女儿前去干爹家拜年的日子,在这一天,拎着礼品走亲戚依然是主题。

农村“干亲”为啥少了?注重礼节和礼品,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

除了平时两家有红白喜事要互相往来之外,春节期间的互相走动,就成了维持这种亲情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形式并非像血缘关系那样牢不可破,而打破这种平衡的,往往是微不足道的礼品或者说大家都比较重视的礼节。

毕竟,对于感情深厚的“干亲”当事人来讲,礼品和礼节往往都是繁文缛节,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但毕竟这种关系是平衡的,如果双方的礼品(包括压岁钱)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也就会引起心理的不平衡,而最先产生不平衡的,一定是各自的家属,而后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事人,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关系的破裂。

农村“干亲”为啥少了?注重礼节和礼品,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

俗话说“干亲礼上亲”,俗话之所以形成俗话,势必有它存在的道理,说到底,所谓的礼节,也是建立在礼品的基础上,没有足够礼品的支撑,再周到的礼节,也是没有灵魂的。

由于性格和生活条件的差异,“结干亲”后的当事人不可能长久维持着一种平衡,然而,无意的破坏也是一种破坏,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双方所形成的“干亲”也就宣告无效了,为此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三、冷静看待结“干亲”形式

为此,当代年轻人在面对“干亲”这种形式时,就多了几分冷静,很多人认为,既然兄弟之间有感情,那就维护纯粹的兄弟情吧,平时遇到红白喜事可以来往,但结“干亲”就免了吧,谁也不愿意因为礼品的多寡造成双方的不愉快,从而加剧兄弟情谊的破裂。

农村“干亲”为啥少了?注重礼节和礼品,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

在农村,结“干亲”是一种传统,其中的弊端也一直存在,只不过到了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当代,人们就过多看重了物质,从而影响到传统结“干亲”的纯粹性,那么,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结“干亲”这种形式在未来是否能重现辉煌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