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汉语方言和汉语词典研究

 星河岁月 2022-02-07

作者简介



谢自立(1934—2010),男,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上海。原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兼总编辑,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原副理事长,北京市语言学会原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与胡明扬教授共同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词典编纂学专著《词典学概论》,是《新华词典》定稿人之一,编辑审定《四角号码新词典》,任《新华词典》(第4版)的修订主编。其他代表论著有《天镇方言志》《苏州方言语法》《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谢自立先生的论文集,共收论文23篇,包括4篇合著文章(大部分已公开发表)。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方言研究”,其中苏州方言和其他吴语研究论文11篇,“其他方言”7篇;第二部分是“词典学研究”,收论文5篇;第三部分是附录,收录了“作者简历”“著作目录”和“后记”。
方言研究是本书的重点,其中又以苏州方言的研究为重中之重。作者全面整理和分析了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是北部吴语研究的经典案例。他不仅考察母方言苏州话,还对南北各地方言,如临安绩溪话、南雄方言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词典学也是作者研究的着力点,他参与编写的《词典学概论》是我国学术界最早的概论性著作,其中不乏对词典的特点、收词、释义、修订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商务印书馆,2021年2月出版。


目录



序(王福堂)

方言研究

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

苏州方言的代词

苏州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

苏州话里“脱”的情态助词用法

苏州话里的语气词“㖏”

苏州方言里的语缀

苏州方言三项新起音变的五百人调查

关于编写《苏州方言语法》的几个问题

二十年来苏州方言研究综述

汉语方言研究的一个新硕果一一《上海市区方言志》读后感

天镇方言

宣化方言

临安浙川“绩溪话”记音

南雄方言

南雄雄州镇方言里的变音现象

南雄雄州镇方言里的促变音

《汉语方言大词典》简评

词典学研究

《词典学概论》选段

对一个收词标准的意见

对所谓“中国化”问题的随想

对“小”字头词条修订情况的考察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一个特点

附录

作者简历

著作目录

后记一(杨玲)

后记二(石汝杰)



序(王福堂)



记得2010年6月间,我的文集《汉语方言论集》刚出版,就给老友和同行寄了一些。给谢自立先生也寄了一本,还打了一个电话通知他,顺便向他问好。不想电话那头是个陌生的声音,说是老谢腰椎不好,在床上躺着,没法来接电话。说话带点苏州口音。也许是他老家的亲戚?亲戚来了,说明病情不好。没想到老谢其实不只是腰椎不好,还患了重病,那以后一个多月就听到了老谢去世的噩耗。

谢自立先生去世后,各位好友和同行商量着准备为他出一本论文集。石汝杰先生把他的主要文章收齐了,我则准备写一篇序,叙述谢自立先生帮助修订《汉语方音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下面简称《字汇》和《词汇》)的事,并对谢自立先生的各篇文章作一介绍。我曾写过一篇悼念谢自立先生的文章,提到修订两本书的事。现在就把有关的部分重复一下。

我和老谢真正交往密切,还是在1980年以后。那时正准备修订《字汇》和《词汇》两书,打算请搞方言的同行帮忙。其中苏州方言打算请老谢和复旦大学的许宝华先生两位。老谢念书时就跟袁家骅先生编写过苏州方言的材料,而且《字汇》《词汇》第一版就用过他的材料,自然是不二人选。宝华先生写过一篇批评《词汇》的文章,深知我们工作中的弱点,请他帮忙修订真是再好也没有了。两位先生都爽快地答应了,在后来的修订工作中还都出了很大力气,但老谢跟我们一起工作的时间要长一些。

想起来是从1980年5月到1982年春天,我陆续给老谢交去第一版的《字汇》《词汇》两本书,还有《字汇》准备从注释移到正文的字音(约280字)和《字汇》《词汇》准备补充的字目(约380字)、词目(约420词)等材料,让他或是把意见写在上头,或是写上对应的方言材料。没过多久,大约才三四个月吧,老谢就开始把材料陆续给我送回来了,其中有一些还密密麻麻地写了意见。除了返还我提供的材料,老谢另外还写了一个有关他提供材料的说明,和一个苏州方言内部分歧情况的介绍。这以后,我对老谢写的材料提出问题,老谢又再次答复,这样多次反复地进行,一来一往,讨论就逐渐深入起来了。

老谢所写的说明,内容有三。一是苏州话城区郊区的字音不完全相同;二是苏州话一个字单念是一种调值,在复合词中可能是另一种调值;三是苏州话某些字还有文白异读的现象。三点中,第二点字调的问题特别重要,影响到工作能不能顺利进行。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苏州方言独有的,吴方言区很多方言都有。老谢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我们广大的方言工作者却是后来慢慢才体会到的。

为了说明老谢这方面的贡献,我这里想占用一些篇幅把他说明上的原话写下来:

苏州话的连读变调比较复杂,一个字单念的时候是一种调值,跟别的字成词连在一起念的时候又是一种调值。比如“气”,单念的时候调值是412,但在“气力”这个词里读成44,在“气焰”这个词里读成41,在“腥气”这个词里读成21,在“福气”这个词里又读成34,等等。

这里字目所标的调值都是它们在单念时候的调值。

这是说字音在连词中可能有多个变调值,只在单念时才有可能是本调。但问题还不只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个字都是有现成的单字调的。他接着说:

比较麻烦的是有一部分字在苏州话里几乎从来不单说,总是跟别的字连在一起出现。例如“鲤”字总是和“鱼”一起出现说“鲤鱼”,不会单说一个“鲤”字。“鲤”从汉语固有的音韵地位来说,在苏州话里本来应该是一个阳去字,读31,但苏州话的阳去字有一条变调规律,即在复合词里如果处在开首地位上(前字)一般要变同阳平,这样,“鲤鱼”的“鲤”实际就读作24,而由于“鲤”从来不单说,所以31的读音反而是很少听见了。为了照顾汉语原有的音韵系统,碰到这样一些字,这里原则上都把它们折合成符合音韵系统的单字调值,而不标实际的连读调值。

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按多个变调规律把变调退回去恢复成本调。后来我看到有的同行对苏州话的字调就是这样处理的。方言区的人能说方言,但很多字不清楚单字调是什么,这是吴方言区缺乏方言教学造成的问题。老谢很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后来1984年我们方言课在苏州搞调查实习,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吃了很多苦头,让我深刻体会到问题的复杂性。)他提出的处理方法对方言学界也是有贡献的。但当时他写出来只是给我看了一下,没听说他在别处再声张。

老谢指出第一版《字汇》《词汇》的不少问题,对苏州方言某些字音和词语怎样改正也提了不少意见。比如字音方面:如“锯”字音tɕy꜄,老谢说可能还有一个白读꜀kᴇ,该补充进去(后来补充进去了)。又如“拿”音꜁no,我建议补充꜀no,老谢说这是有些年轻人受上海话꜀nᴇ的影响,连带把꜁no也念成了阴平,《字汇》《词汇》收中老年口音,这个读音就不要考虑了(后来这个青年口音就没有考虑收入)。又如“育”字有ioʔ꜆ȵioʔ꜇两读,老谢说后一个读音只用于地名“养育巷”,可以在注释里说明一下(限于体例,后来没能这么做)。词语方面:如“父亲”条苏州话说①爹爹,②爷,我建议补充“爸爸”的说法,老谢说这也是一些年轻人受普通话影响才这么说的,不宜收入(后来没有收入)。又如“出虹”条,老谢说苏州话只说“天浪*有条鲎*”,没有说“出鲎*”什么的,这条还是空着吧(后来就空着了。这说明,普通话在方言中并不都是有对应词语的,空着就是实事求是)。

不过,老谢如果觉着有的问题自己没把握,就写信回苏州去请教别人。从1985年起,老谢还介绍我跟在苏州当地工作的张家茂先生联系,直接向他请教。家茂先生也是搞方言的。从那以后,我和家茂先生联系比较多,老谢的工作减轻了不少。

从1980年到1989年,《字汇》《词汇》的修订工作终于完成,先后印行了第二版。差不多修订了十年的工夫,这是开始修订时没有想到的!两本书终于能够对科研工作起到一点作用了。想起来这都是多位同行学者帮助修订的功绩。我也一直在想着老谢的辛苦。当时某些科研工作无声无息,甚至极少报酬,这在现在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现在出版谢自立先生的《汉语方言和汉语词典研究》,包括他在方言学方面(包括吴方言和其他方言)的著作和词典学方面的著作,我就略为介绍一下。

一、吴方言著作

1.《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一文,指出叶祥苓先生所述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有相符或接近的地方,有的则可加以补正。文末还附录了协助核对的人员。
2.《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一文,指出苏州方言日常使用的所有五个合音字,即:
图片
3.《苏州方言的代词》一文,指出苏州方言有三种代词。
一是人称(三身)代词:
图片
苏州方言的人称代词没有普通话的敬称“您”,也没有排除式“我们”和包括式“咱们”的差别。
二是指示代词:
图片

泛指可以用来代表近指或远指。国内外有一些学者倾向于把“搿”看成是又区别于“该”,又区别于“归”的指示代词,把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看成是近中远三分的。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可能原始汉藏语就是这个样子的。当然,苏州方言在“该、归”之外又多出了一个“搿”,但把它说成是“非远非近”的中指,恐怕理由还不是足够充分的。因为在语言意识中,并不存在中指这样一个特定的语法范畴。

三是疑问代词:

苏州方言用来询问事物的代词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啥”图片和“陆꜅音”图片、“拿꜅音”图片。“啥”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陆/拿”用于选择问,相当于普通话的“哪”。

4.《苏州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一文,叙述了附缀式变形形容词和重叠式变形形容词的构成类型和语义特点,及附缀式跟重叠式的比较,然后完整地介绍了变形形容词的语法特点。附录列出了苏州方言变形形容词的详目。
5.《苏州话里“脱”的情态助词用法》一文,指出叶祥苓先生《苏州方言词典》中“脱”[thəʔ5]只注明了它的动词义。其实苏州方言这个同音同形的“脱”还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虚化的用法,就是表示谓词的某种情态。范晓先生说,“脱”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脱”,即“脱1:结果动词”,“脱2:结果助词”,“脱3:结构助词”。本文就在范文的基础上用苏州方言的材料对“脱”的情感助词的用法作进一步的描写。
6.《苏州话里的语气词“㖏”,“”在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中也写作“㖸”。该词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或这类句子的否定式中。
7.《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文,把语缀分成前缀、中缀、后缀、准后缀、叠缀五种,并分别详细说明。
8.《苏州方言三项新起音变的五百人调查》一文,首先说明三项新起音变的内容为(1)[ɑʔ]和[aʔ];(2)[ɑ̃]和[ã];(3)尖团音的音类[tsi]和[tɕi]。(1)的时间发生得最早,在5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就已经出现了。(2)在41—45岁的人开始出现的。(3)则在26—30岁的人中才开始出现,年轻人现在都成了不分尖团音了。苏州方言原有一种新老派,旧派知照三等为[],新派则加上精组一律变[ts]。看样子苏州方言的新老派内容应该有所调整。
9.《关于编写〈苏州方言语法〉的几个问题》一文认为,过去研究语言只看重语音,近来的发展则变为语音、词汇、语法并重了。在重点描写一个方言时,应该列出该方言的各种虚词,详加分析。所以我们正在编写一部新型的《苏州方言语法》。苏州方言是北方话之外的一个方言,与闽、粤方言在语言类型上也有所不同,研究它,有利于汉语史,也有利于其他方言。
10.《二十年来苏州方言研究综述》一文,详细介绍了近二十年来苏州方言的研究情况。苏州方言也是北部吴语,有代表性。研究取得如此之多的成绩,也是赵元任所说“要国内太平”的话变成了现实。
11.《汉语方言研究的一个新硕果》,指出复旦大学许宝华先生和汤珍珠先生主编的《上海市区方言志》具有语音描写的深化、词语材料的丰富汇集及语法研究的开拓等优点。也指出,没描写上海方言从一个旧式港口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会中的演进轨迹,是一项不足。
二、其他方言著作
1.《天镇方言》,这是一个晋方言,位于山西北部。介绍内容有:概况、语音(声韵调、音节表、连读变调、舒入对转等)、语法特点(“圪”的用法、“日”前缀等)。
2.《宣化方言》,这也是一个晋方言,位于河北省西北角。这一方言只介绍了语音系统,内容包括声韵调、声韵调配合总表和小区域差别。
3.《临安浙川“绩溪话”记音》一文,指出浙江临安西境吴方言环境中的一个徽语方言。这个方言区原属临安、於潜、昌化三县的一部分,现属临安昌化区马啸乡。浙川通行徽语和吴语“昌化话”,但除此以外的地区并不通行。本文记录的是“绩溪话”,跟绩溪城区话也有不同。材料有声韵调、文白异读、声韵调配合总表、变调和轻声、词汇和语法例句记音。
4.《南雄方言》一文,说明该方言可以分成城关话、上方话、下方话和北山话。这里说的是城关话,记录了语音、词汇和语法。
5.《南雄雄州镇方言里的变音现象》,是说丹麦学者易家乐写过《南雄方言记略》,认为南雄话有连读变调。本文认为,南雄方言没有连读变调,但有两种变音。一种是由舒声韵变为其他声调,但只是普通变韵。一种是由舒声韵变为促声韵。本文介绍普通变韵,基本上以变音区别词性,或区别词义或用法,或区分词的语体或色彩,也跟字在词中的位置有关。
6.《南雄雄州镇方言里的促变音》一文,是上文的续篇。促变音的基本形式是在本音的韵母后加入一个喉塞音,造成短调和促音,跟阳入调重合,造成一个较高较降的短调[ʔ˦˧]。本音韵母共57个,有这样的喉塞音的共29个,其中原阴声韵17个,阳声韵12个。阴声韵有几种情况:直接加上喉塞音的7个;主要元音后化或低化或失落原韵尾的9个;3个本音韵母有两种促变形式,[u]除变[uʔ]外还变[uɯʔ],[a]除变[aʔ]外还变[oaʔ],[oai]除变[oaʔ]外还变[eʔ];“鱼”字由本音韵母[ȵy˩]变图片。以上16个阴声韵其实只有13种有促音形式,12个阳声韵中[an]等8个韵母后移并弱化,[ian]韵母的主要元音前化、高化为[e],以后鼻音[ŋ]收尾的4个韵母以鼻化状态前移。
7.《〈汉语方言大词典〉简评》。该词典由复旦大学和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许宝华和宫田一郎(日)两位先生主编,由中华书局于1999年印行问世。编者从1200种著作中爬梳出来,共收单字条目万余,多字条目20万左右。该词典方言分布为全国12种系属共70多个,地域上覆盖南北,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比如以“大”字为例,为首的词语总数在千条以上,书证主要用来说明该词于古于书有证,口语用例则可说明在方言中的实际运用。本词典也有不足处。主编许宝华提到,该词典的词条有用本字、俗字、同音字等不同字样记录的,而且收录时可能还有缺漏。
三、词典学
1.《〈词典学概论〉选段》一文,导言说词典可指类书和百科全书,第一章指词典的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三者应该一致。文中引例《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由于全盘接受描写语言学的主张,废弃了对词语的各种评断,因此引起读者不满。
2.《对一个收词标准的意见》一文,认为不收“见词明义”的词,似不可行。实际上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概是最不需要解释的了,但从《说文解字》到《现代汉语词典》都是收入的。类似的还有“过专不细”不收。
3.《对“小”字头词条修订情况的考察》一文,是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工作的一次考察。认为考察可以分为词条增删和文字修改两部分。两部分都有可改可不改之处。
4.《〈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一个特点》指出,由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词典,在丰富辞书的内容方面作了许多新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之一就是在词头的释义之后加了一个右指的手形图,用来表示“提示”。其实《现代汉语词典》也有这样引起读者“注意”的办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