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年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谷六畜”能叫全的才没忘本

 老黄说史 2022-02-07

正月初八,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传统节日,古人怎么过,大有讲究!年年春节都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谷”“六畜”都是啥?

从前过春节时,春联的杂联中,出镜率最高当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类的吉祥语了。这六畜与五谷之所以如此受人重视,是因为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吗。

昨天老黄给你介绍了正月初一至初七的主角(初一至初七的主角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与人类自身),这是源自女娲的创世传说(女娲从正月初一到初六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第七天创造了人)。这个传说还有后续,那就是初八日,女娲娘娘又创造了“谷”,就是肉食之外的主食。

东方朔《占年书》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俗称为“谷日节”,如果这一天的天气晴朗,则预示着在新的一年稻谷会大丰收,如果乌云密布,稻谷就会减产。当然,这种占卜之说并无科学依据,反应的只是古人求福求顺的愿望罢了。但是,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谷物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谷物的“谷”字本作“穀”,本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这就是古语所说的“谷,必有稃甲,百谷之总名”。

百谷为何?鲜有人能说全,但是五谷之属,却人人不可忘却,因为,它们曾是人类繁衍的永动机。

古人所说的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无稻的。

五谷中的“稻”与“麦”大家都非常熟悉,现在已是人们日不可少的主食。

而五谷中的“麻”,以前的农村很常见,现在种植已是越来越少了。这里的麻指的是麻子,它形似于芝麻,麻子的籽实,可食用(嗑食,猴子尤喜)、榨油、包饺子。

另外,麻子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与蜂蜜同时食用将致眼疾。只是,由于现在的食物丰富,麻子早已退出了人们的餐桌。

“五谷”中的“黍、稷、菽”已淡出现代汉语的常用语范畴,老黄在此给大家科普一下。

先说“黍”。唐代诗人有首著名的五律,叫《过故人庄》,是曾经入选过中学教材的,是被要求的必背课。其诗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中“具鸡黍”的“黍(shǔ)”,系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是我国古代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次说“稷”。有个熟语叫“江山社稷”,这里的“社稷”,指的是土神与谷神。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拥有了土地与谷物,就有了立国与产家之本,所以,社稷又成为江山的代称。古代的皇城,都会有社稷坛,专为皇家供奉社神与稷神之用。社稷坛前,还给皇帝留了一亩三分地,以示不忘农本。

这里的“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又叫黄粱,是古代最最常用的主食。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中,就记载了一个“黄粱梦”的故事,里面的“黄粱”就是稷。

《枕中记》里说,有个赴京赶考名落孙山的举子卢生,途经邯郸,在旅店偶遇一位异人送枕,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店家的小米饭还没有熟。眼一睁一闭,一生就过去了,因有所悟。

再说“菽”。一代伟人曾写过一首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诗中的“稻菽”代指的就是五谷,也泛指田里的各种庄稼。“菽(shū)”,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菽”,为豆类的总称。

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春秋 考异邮》)

如今的“五谷”,则泛指一切粮食类作物,就相当于“民以食为天”的“食”字。

正月初八,正是谷物的生日,就是古人习称的“谷日节”。“谷日节”的习俗并不多,主要有占谷,就是看天气的好坏,判断一年的收成。这种判断虽然是唯心的,但是,其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值得继承。

"谷日”的另一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谷日”祭祀谷神,也曾是传统节目之一。我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风俗十分普遍。谷神就是崇祀植物谷子,属自然神。后来奉后稷为谷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

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周人姓姬,故称谷神姬真人。

在人们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所以,在新时代,当代农民才又有了自己的“丰收节”。

另外,正月初八还有接星、放生、开业等习俗。

中国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因此,正月初八又称顺星节。

顺星节的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灯碗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捻成。

早在明代,正月初八就有“放生”活动,放生以祈福。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此外,近代以来,人们将“八”字视为吉祥数字,所以,春节过后的开业之期,大多定在正月初八,取其“发”之谐音,以期开门大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

年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旧历年的回忆是现代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过年说年,并不是让人们要回到过去,而是重温一次先辈的生活。

过年,就是要营造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但是,这种红火热闹,是在保留春节传统习俗的同时,又能兼顾低碳、环保,用合适的方式庆贺新春,才是新时代春节应有的打开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