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大河文明,两条大河横贯西东,所经之处水系密集,滋养了富饶的土地。人们依水而居,而有水便有桥。桥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场景。历代以来,文人骚客对桥歌咏不绝,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而桥也藉由诗人的眼睛,展现出不同层面的丰富意象。
张继的桥,是漂泊浪子的羁旅愁思。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极具画面感地表现了作者漂泊在异乡的离愁别绪。月亮落下,乌鸦啼叫,一下一上的垂直动势,对比渲染出孤独冷清的氛围。“霜满天”更是将寒气铺散开来,无边无际,让人无处躲藏。江边的枫树黑影幢幢,和渔船上的灯火,一暗一明,在水平方向上遥遥呼应相依为伴,相拥而眠。同时也埋下伏笔,万籁入眠的寒夜,更有不眠人呢。姑苏城的热闹,突显了寒山寺的冷清。寒山寺的名字更添一份孤高绝世。半夜里的空灵钟声,在旷野稀薄的空气中似乎更有穿透力,岂止是“到客船”,简直是声声撞在漂泊游子的心上,忍不住哇地吐出一口老血。
张继在天宝十二年考取进士,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谁料到两年之后即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奔蜀,还有不少文人逃到江南避乱,张继即在其中。白日奔波无暇他顾,夜半孤坐船中,此情此景,登时想起昔日的抱负,故乡的风物,国事家事,往日依稀,不胜唏嘘。
二十年前的九十年代,有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在当时各地刚刚兴起的卡拉OK厅中是必点曲目,这就是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这首歌的歌词几乎是用白话文把张继的《枫桥夜泊》原样照写了一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它的词曲作者陈小奇说,有一天他重读《枫桥夜泊》时感叹不已,觉得诗中所描写的漂泊无根的感觉和他们这一代人的状态非常相似。陈小奇出生于五十年代,从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到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让他们这代人感到无所适从,就像处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文化的夹缝中一样,迷失、彷徨、失落。于是他写下了经典的这句歌词:“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随即在全国引起巨大共鸣。
柳永的桥,是泪湿栏杆的折柳送别。
少年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高低不一的柳树掩映着这座充满着离愁别绪的桥,一个烟字仿佛泪眼婆娑尽显伤感。此处的风俗依旧和唐朝时一样,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里折柳送亲友,以寄思念之情。而依依杨柳也早已饱经沧桑,憔悴不堪,春光不在,只剩一番残破景象。落日的余晖斜斜地照着,似是无情,然而时光渐渐消去,离别的忧思犹如蘅草蔓延,无涯无际。唱一首送别的《阳关曲》,声声断肠,曲尽而人不能自已,触景生情,思接百代,独自倚靠着栏杆,久久不能释怀。
折柳相送,是古时盛行的离别风俗。从《诗经》开始,古人就将离别同杨柳联系在一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和“留”谐音,即寄托了挽留亲友的深切感情。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时代,一旦分别即是音书两绝。“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想要得知亲友的消息,只能等待缓慢的书信或者朋友传递消息。而那时也没有飞机火车汽车,旅途艰辛,常常有人死在路上。这就更加增添了对亲友的担心。
王士祯的桥,是美好春日的浪漫邂逅。
冶春绝句。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王士祯中进士后任职扬州。康熙元年春天他和当地名士聚于红桥,饮酒赋诗,宴乐不息。康熙三年春天,他和朋友再度相聚于红桥。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有名繁华都市,每到春天有大型踏青出游活动,一时热闹非凡。
红色的桥横跨在蓝色的水面上,作者用“飞跨”一词也可见意气之盛。桥上的栏杆造型优美精巧,颜色鲜艳动人。午后画船从桥下悠悠划过,来不及看清巧笑嫣然,就消失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只余若有若无的香味在风中飘散。
王家卫说:“有时候我昨天遇到一个人,感觉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但后来就再也遇不见了,这就是人生。”人生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错过,萍水一逢后,又继续各自向左走向右走,相忘于江湖。
黄巢的桥,是繁华落尽后的沉静豁达。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
相传黄巢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一度称帝的人物一朝落发为僧遁入空门,他的内心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当年在草上策马奔驰,岁月峥嵘,忽然间便脱下战袍,卸甲封刀,开始过起心如止水的僧侣生活,这是多么戏剧化的对比啊。天津桥是唐时洛阳的重要建筑,曾经熙来攘往,热闹非凡。然而在这样的闹市,竟然无人识得曾经威震天下的黄巢,一点也感觉不到杀人千万的气场,看来也真是大隐于闹市,万人海中一身藏了。想想此生经历种种,不免万千感慨涌上心头,无处倾诉,只好赋予这壮丽夕阳,人生须臾,而山河无穷。往事早已雨打风吹去,和天津桥下这无尽河水相比,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漂泊的桥、离别的桥、浪漫的桥、沉静的桥,正是因为诗人有着不同的心境,桥也成了不同情绪的承载。而人的情绪是无法穷尽的,所以关于桥的诗篇还会继续写下去。而桥也将继续散发其无尽的魅力。
流传千古的关于桥的诗词,美的让人心醉
在青山绿水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沈从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说起这首诗,耳熟能详的人到不少,但是说起张继这个人,却鲜有人闻,自古多少人经过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可是又有多少人写下的诗文能名扬千古?。
一座寒桥,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夜色凉如水的晚上,千万孤独如风一般灌入他的身体,在灯火明灭之时,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阵阵钟声......。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京的朱雀桥历经千年,孤独的见证着事物的兴衰,这一切,人来人往,花开花落,无尽的伤感。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诗文自古以来都被人称赞,这首诗在他作品中当属精品,其中情意绵绵,透露出无尽的相思。
不论岁月如何变化,诗词都像是一位独立于世的美人,着一身华丽的旗袍,风姿卓越,属于她自己独有的地位,被人们尊崇与喜爱,平凡的日子里,酌一杯小酒,品三两首诗词,意气风发之余,也会创作一首,聊以慰藉,所以说,诗词既能登得大雅之堂,亦能与民同乐,或许这才是它真正的魅力。
每日更文,有时候写着也不知道写的意义在哪?自己也会去思考,结果意志消沉,好像连自己都在反对自己,扪心自问,每一份努力,或许都有它存在意义,只是它现在隐藏在岁月的痕迹里,有一天,会有惊喜。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哪些意象?
一说到桥,就想到了连接、通行、跨越,而本质上桥是解决地理隔绝的途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喜欢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看作是阻隔道路的河水,而把到达彼岸的愿望具象化成桥。
“意象”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理论,指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从而解决“言不尽意”的遗憾,使客观事物得到艺术升华。
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蕴含了诸多意象。
爱情之桥。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最著名的传说之一,而鹊桥也成了爱情的象征。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实忠厚的青年。因为父母早亡,只能跟着兄嫂生活。谁知嫂子经常虐待他,青年的生活并不如意。一次他遇见了一头奄奄一息的老牛,好心的他打来青草,救活了老牛。老牛为了报恩,帮助牛郎认识了下凡来玩耍的织女。后来两人结为夫妻,生活简单却幸福。然而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得知后震怒,派人把织女带回天宫,强行拆散了这对夫妻。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出鞋,就可以飞到天上和织女团聚。眼看就要追到了,谁知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天上画出一道银河。牛郎织女只能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相向而泣。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喜鹊飞来组成了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王母娘娘也做出了妥协,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相会。
后来宋人秦观有词写得好: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于是鹊桥也就成了牛郎织女克服王母阻挠追求爱情的见证。
桥作为爱情的象征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庄子·盗跖》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尾生和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相见,女子由于父母发现没能及时赶到,等了很久潮水上涨尾生也不离去,最后抱着桥柱而死。尾生对爱情的忠贞和对信诺的坚守感动了无数后来人。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也在西湖名景断桥相识,一同避雨,借伞定情。
事业之桥。
古人常把桥比作自己对事业理想抱负的追求。桥本身就是克服河流峡谷阻碍的通道。
如曹操在出征途中经过太行山时写下的《苦寒行》,描写了行军的艰辛:崎岖曲折的小道,风雪交加的天气,野兽出没的山林,“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彼时曹操正征讨高干,真希望有桥可以渡河,到达胜利的彼岸,早日赢得战争,东归故乡。
而曹丕在《杂诗》中也表示出对桥的渴望。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离别之桥。
古时候很多桥位于交通要道,见证了无数人的生离死别。
灞桥位于古时长安城东,而“灞桥折柳”也成了送别亲友的象征。
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两侧广植杨柳,当时人们凡是送别亲友东去都会送到灞桥才分别。在这个充满离情别绪的地方,留下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诗句。李白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写道:“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在《全唐诗》中,提及灞桥的诗篇达到一百多首。
后来宋朝时柳永漫游至长安时也赋词一首,描写灞桥的伤感景致:“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清朝王士祯也写有《灞桥寄内》:“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除了灞桥,其他桥也有类似的离别意象。杜甫的《兵车行》中也有对咸阳桥的记载。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荒马乱年月,父母妻子奔跑前来作别,而行军扬起的尘土把咸阳桥也遮住了,寓示着未来的不确定。
闲逸之桥。
桥以其飞跨灵动的姿态还常常作为闲逸的意象。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描写在异乡早起赶路的情景。公鸡开始打鸣,晓月照在茅店上,清晨人迹稀少,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薄霜。透露出一股冷清空寂的氛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简单的名词排列,意境跃然纸上。
志南和尚的《绝句》中是一番闲适的春游景象。“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人是移情的动物,常常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身边之物上。而桥作为非常特殊的建造物,也承载了太多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爱情、事业、离别、闲逸,可以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体验。桥由于其连接两岸的物理属性,常被人用来象征连接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从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爱情之桥,是对恋人相聚的渴望;。
事业之桥,是对功成名就的渴望;。
离别之桥,是对亲友团聚的渴望;。
闲逸之桥,是对自在生活的渴望。
桥的意象源远流长,含义丰富,到今天依然散发出无尽的艺术魅力。
说说唐诗里的桥
说说唐诗里的桥。
==================================。
今天这篇“说说唐诗里的桥”,正是好友童志怡的随笔大作,首发于他的豆瓣个人空间。得知我开“张工说桥”,特地投稿给我,并相约稿费是一顿酒。
童志怡是我大学同学,同济土木人,岩土专业高才学成,地震学家,成天研究关于地球那些事。在我看来,同济土木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圈子,隐匿了四方神仙。童志怡正是此中大仙,他才情四溢,文笔纵横,胸有诗书气自华,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大学时就是同学里的国学集大成者,大家皆称为“童夫子、童子”。毕业后在杭州还为同济校友会做过经学考据的讲座。童子有两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大学时社团发京剧票友联欢券,请了不少沪上京剧名角为大家做京剧科普,地点在南京路上。我拿票去了发现童子也在,和我凑热闹不同,他是纯粹的热爱,很多经典选段他或唱或念,乐在其中,背景板就是一脸蒙圈听不懂的我。二是毕业后在杭州,刚过完年,童子从家里带过来五斤同山烧,是我们浙江土酒里的核武器。我们五个大学同学约好,喝一半留一半,结果后来兴起,五个人喝光五斤,还意犹未尽……后来我又一次被同学送回家。
性情中人,同道中人,才情雅人,这就是我的大学同学,童子,一个喜欢默默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同济土木人。
作者:三乐(来自豆瓣)。
在现代大型桥梁发明之前,古人面对大江大河,也只在望水心叹的份了,即使是不大不小的河也要费一番周折,那时的方法除了船渡,只有架桥。描写渡口有很多美丽的诗句,如“野渡无人舟自横”、“楼船夜雪瓜洲渡”等等,今天不说渡口,姑且说说唐诗里的桥。
送别的桥—灞桥(陕西西安)。
柳。
【作者】裴说【朝代】唐代。
高拂危楼低拂尘,。
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唐代的长安水网密布,有八水绕长安之称,有这么多水,想必少不了桥的身影,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灞桥。灞桥位于长安城外的灞河上,是东西方向出入长安的要道,更是行人送别的最后一站,送别的人送到灞桥就不能再往前送了,于是便在灞桥边折上一支柳枝送与离人,灞桥折柳的典故变因此而来。
怀古的桥—朱雀桥(江苏南京)。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可算是怀古南京的名篇。朱雀桥是六朝时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浮桥,南京是六朝旧都,到了隋唐,南方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扬州,于是南京在唐诗中就只剩下被怀古的份了。唐诗中怀古南京的名句还有刘禹锡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等。
华美的桥—二十四桥(江苏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朝代】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不只是指二十四座桥,还是单指某一座桥,不过杜牧的这句“二十四桥明月夜”倒是堆满了对扬州的眷恋。唐代的扬州是一等一的大都会,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益州是成都。扬州是那时人们心中的华美之都,全唐诗中单独吟咏扬州的就有四百多首,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一,那时的诗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扬州情节,他们认为到了扬州,人生便圆满而不虚此生了,难怪张祜会发出“人生只合扬州死”的感叹。
孤独的桥—枫桥(江苏苏州)。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朝代】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尽了人生的孤独漂泊之态,张祜笔下的“暮烟疏雨过枫桥”也有同感。只有在古老的苏州,清寂的寒山寺外,夜幕下的枫桥边,这份孤独才更加有韵味,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同是伟大的孤独,相比之下,李白的“自古圣贤皆寂寞”就只有做注脚的份。
城镇的桥—虹桥。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当河面较宽,同时河道又有通航的高度要求时,拱桥就再合适不过了,拱桥在古人的认识中已经属于大型桥梁了,因此这种桥多出现在主要交通干道和城镇上,如赵州桥和《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以彩虹来比喻拱桥则是古人常用的笔法,一方面形容桥形之美,另一方面感叹工程之大,这种佳句在唐诗中也很常见,如虞世南的“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王勃的“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等等。
乡村的桥—板桥。
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朝代】唐代。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描写乡村风景的佳句,顾况(一说是张继)的“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也同样提到了板桥、人、茅和鸡,也可见板桥在乡村很常见,。这里的板桥估计就是通常的石板桥,选用上好的整块石材,再选个坚实的河堤,往上一搁,桥就好了,这也是最原始的一种桥形。这种桥建造简单,但是通行能力有限,多半出现在乡村和城郊,如白居易的《板桥路》和李商隐的《板桥晓别》中的板桥都是城外连接乡村的简易桥。
有哪些气贯长虹的诗词?
神一般的诗!!!!!一定请耐心看完好吗。
苏轼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就是这样一首(看上去)很平凡的诗,我敢说你二十辈子也写不出来。
不信?倒过来念一遍。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
照样通顺,照样押韵。这是一首回文诗!。
然而,它又不是一首简单的回文诗——它压根就是两首诗。我们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分析它。
一.结构回文诗的原理是偏正短语的中心词与定状语顺序颠倒,意思是无大变化的。并结合诗歌的平仄规律。但这首诗,词性都变了,甚至词组打乱冲洗组合。
主谓宾结构变成了三个物象的叠加!动词与形容词词性的巧妙转换!短语结构的字数甚至改变!以上那么多改变后,仍然遵循律诗的基本规则:中间两联的词性仍然完......全......对......仗!也就是说以上所有的变化都是一对一对的!!。
所以说“诗是不可译的”嘛,这样子的诗怎么去翻译?!。
二.内容回文诗的通病是注重形式而无内容,但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相同的五十六个字、相同的物象,可连描写的内容却都是不同的。
这样的诗读来赏心悦目。而且顺读、倒读意境不同,甚至可作为两首诗来赏析,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
更加地,上下两诗字虽相同却毫无重复之感,以至于后世有人将其并做一首十六句排律,读来更加清新有趣。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到苏轼回文诗的深妙,我在此收录另一首回文诗陈与义暮春。
芊芊乱草平滩,冉冉云归远山。
帘卷深空日永,鸟啼花落春残。
倒读:。
残春落花啼鸟,永日空深卷帘。
山远归云冉冉,滩平草乱芊芊。
这首诗可以说从词性和结构上讲都是回文诗最标准的形式了。也不难看出诗中所用全是一种套路,即上文讲到的偏正短语的颠倒。
“平滩”~“滩平”————》n+a~a+n“乱草芊芊”~“芊芊草乱”——》(v+n)+a~a+(n+v)。
可以看到,全是顺序的改变,并无词性的变化,更无内容的调整。
现在再回去看苏轼的诗,就以第一句为例吧。
潮随暗浪雪山倾主语为“潮”“暗”修饰“浪”,“雪”修饰“山”比喻的运用是:将“潮”比做“雪山”倒读句。
倾山雪浪暗随潮主语为“浪”“雪”修饰“浪”,“暗”作状语也修饰“浪”比喻的运用是:将“雪浪”比做“倾山”根本就没有普遍的套路啊!!。
那么更麻烦的问题来了……这种美妙的诗句。
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个猜想】先是分析,以第三句为例。
桥对寺门松径小。
小径松门寺对桥我们可以看到最中间的那个字总是一样的“门”。
我们试着将门后三个字上下两句交换。
桥对寺门寺对桥。
小径松门松径小形成了两句独立的回文句,句意和谐,句末押韵。
#这是不是就是苏轼的操作方式呢!?我们再看第四句。
槛当泉眼石波清经过上述复制、颠倒、交换。
槛当泉眼泉当槛。
清波石眼石波清依然成立!!。
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吧把八句的原诗分解为十六句独立的回文句。
这十六句要求韵脚整齐、意境相似、情感相同、画面和谐......还限制是在“金山寺”。
十六句列出之后,按合理顺序排列好,并刻意地将最后三个字交换,在合并成八句。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要验证一下我的猜想了。
我找了《春江花月夜》下手,看看能否将其改成一首回文诗呢。
首先挑选几句月照花林皆似霰、青枫浦上不胜愁、。
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
然后是排列组合与选取月照花林皆似霰。
落月摇情满江树。
青枫浦上不胜愁。
江潭落月复西斜。
就决定是它们了!!。
最后将它们重新排列与合并月照花林摇月落。
江潭落月浦风青。
落月摇林花照月。
青枫浦月落潭江。
成诗!!不过说实话,真的难!!而且还是就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本身伟大的诗。
由此,即使仅从数量上来看,这首诗就比那首“芊芊冉冉”的诗难度系数打了八倍,更何况在内容上苏诗又超越了回文诗的固有漏洞。这样的诗苦吟个一年半载也未必可得。
那么苏轼花了多长时间写成的?据记载,苏轼被贬后心情郁闷,经过金山寺,诗兴大发,在寺墙上随手题下。
随....手....题....下....!!。
看到这里,感受到这首诗的气贯长虹了么......。
ps:苏轼还有很多很经典的回文诗,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