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高手说话技巧的密码解析

 大权谋家 2022-02-07

资治通鉴原文


抚军司马高崧言于昱曰:“王宜致书,谕以祸福,自当返旆。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逆顺于兹判矣!”乃于坐为昱草书曰:“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比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运转之艰,古人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想足下亦少闻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如此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皆由吾呈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国家,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当先思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温即上疏惶恐致谢,回军还镇。

翻译


抚军司马高崧对司马昱说:“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得失,他自己就应当率兵返回了。如果他不这样做,就整理六军人马出征,正义叛逆从此判明!”于是他就坐下来替司马昱起草书信说:“寇贼发难,应该平定,时运到来,应该应接。这确实是为国家着想的长谋远虑、夺取天下的宏图大略,能够弘扬光大这种时运的人,除了足下还能有谁!但兴师动众,重要的是应该以雄厚的财力物力为基础,辗转运输的艰难,正是古人最头疼的事,不能从一开始就认为它容易而不加以认真地考虑。近来我之所以对你的举动深以为疑,原因就在这里。对于出乎寻常的举动,人们都感到惊骇,所以近来各种议论说法,纷至沓来,想足下也稍有耳闻。假若生怕得到的东西再失去,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也许有些人就会震恐惊忧,甚至会顷刻崩溃逃散。如此则宏大的愿望和已有的成果全都会丧失,国家的大业也就完了。全都是由于我昏庸懦弱,没有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和信誉,才没能使众百姓沉着安定,凭借险势连城固守,以保卫国家。这就是我于内问心有愧,于外对不起好友的原因。我与足下,虽然任职有内外之分,但安定国家,保卫皇帝,这个目标是一致的。天下的安危,与完美的德行相联系,应当先考虑使国家安宁,然后再图谋向外扩展,以使帝王的基业兴隆昌盛,道义弘扬彰著,这就是我对阁下的期望。区区一点心意,难道还能再顾虑疑忌而不坦诚尽言吗!”桓温见信后立即上书,诚惶诚恐地表示谢罪,率军返回了原来镇守的地方。

解析


这个事件发生在桓温想要叛变而没有叛变的关键点上,在这个事情之前,桓温其实已经占有了自己的一大片土地,形成了东晋国内的国中之国,桓温实际掌握的地区也不上贡,实际上是类似于独立了,但是还没有公开,这个时候桓温调动他自己的军队,那这样的情况下,东晋的朝廷就非常担心了,但是又不能撕破脸皮,因为万一桓温不想反,你撕破脸皮了,桓温真反了,那朝廷也是吃不了兜着走的。因为这个时候朝廷的军队实力非常虚弱,如果桓温真的来进攻,很可能朝廷是抵抗不住的。

朝廷这个时候也是非常为难,实际的掌权者司马昱估计要晚上睡不好觉了,对于桓温来说,军队启动,不是北伐就是来攻打朝廷,而且从各种线索分析来看,攻打朝廷的可能性更大。

在这么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怎么做老实说他也是没底。这个时候就有人给他出主意了,就是用一封信来判断到底桓温是真的还是假的去北伐。

信中先把桓温恭维一番:这个时候其实对稳住桓温,调整桓温看信的时候的心态很有帮助,所以这个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一定要开门见山,先要调控下双方的心态,有利于更心平气和地对话,对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有帮助。

接下来就话锋一转,就说你现在调动军队的行为都非常担心,人们议论纷纷。这句话其实软中带硬,第一,这个不是我认为的,是大家认为,从现在开始,如果要说对方不好的事情,都不要说是自己认为的,都是别人认为的;第二,告诉桓温,我们已经知道你的动向了,我们也会做好准备,你要打败我们也不是那么容易。

信中继续说假装是自己的罪过,其实这么说不代表是司马昱真的有错,只是降低大家的敌对关系做的自谦,最后说我们朝里朝外应该团结一心,共同为朝廷出力。

九五智囊认为:这封信是我们标准的三段式批评模式,开头恭维拉关系,中间指出对方问题,最后大家团结一致。桓温看信后大概觉得这封信水平不错,证明朝廷也是有能人,而且很可能朝廷有了防备,硬打牺牲很大,而且舆论不能不顾,所以就退兵了。(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