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狙神”张桃芳:高度远视,回国后转型做飞行员,77岁病逝

 芥舟 2022-02-07

“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这些名号,都属于同一个人,这个人,正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并创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最高纪录的狙击手:张桃芳。

张桃芳在抗美援朝战场获得特等功以后,人们在称呼他为“狙神”的同时,也开始对他出神入化的狙击技能感兴趣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他是天生的狙击大神,实际情况却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

张桃芳在没入朝鲜战场前,确实曾经接触过“枪”,不过,出身农家的他,当时所接触的是猎枪。因为出生在乱世,爷爷曾带着他拿枪打过鸟,跟着爷爷打猎的张桃芳慢慢对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爷爷来劲的时候,甚至曾把自己的猎枪给他练习射击。

可相当遗憾的是,爷爷并未发现张桃芳在射击上有任何天赋。

20岁那年,即1951年,张桃芳如愿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军两个月后,他被派往朝鲜战场,他激动地发现:自己初入朝鲜战场时,正是“冷枪冰炮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

所谓“冷枪冰炮运动”,是志愿军发现自己武器远远不及美军后,想出来的法子:既然正面战斗处于劣势,那就用冷枪(狙击)。

张桃芳信心十足,可经过连续训练后的打靶比赛上,他竟:连开三枪,枪枪脱靶。

张桃芳的“战果”气坏了连长,连长一怒之下,直接将他安排到了炊事班。这次挫败并没有打垮张桃芳,相反,他开始将所有精力全部花在了射击上。

“学任何技术,最重要的都是基本功”,张桃芳捋明白这一层后,就开始拼命练习射击要领了。白天,他对着山上的石头树木练,晚上借着星星、月亮和煤油灯练。

张桃芳在训练

张桃芳的努力感动了班长和老组员们,他们纷纷出手教他射击。很快,他学会了测距离、计算提前量。关于计算提前量,班长说了:

“这也很简单,比如打向山下跑的敌人,他快你就瞄他的脚,他慢你就瞄他的膝盖。打上山的敌人,他爬得慢,你就瞄他的头,他爬得快你就瞄他头上十公分左右的地方······”

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和“贵人提点”后不久,张桃芳“开张”了:他打死了一个美国兵。可他一点儿也不高兴,为何?因为,他当时明明瞄准的是第一个,打死的却是第二个。

可不管怎样,万事开头难,开了头,一切就都好说了。“开张”后不久,张桃芳竟在一次出任务时,只用了9发子弹,就撂倒了7个美国兵。

这样的战绩,在朝鲜战场上是轰动的。立功后的张桃芳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媳妇寄了立功喜报。没多久,县长竟亲自登门前往他家祝贺。得知这个消息后,张桃芳脸上的笑容如大朵的牡丹。

也从这以后,张桃芳练习时竟比平日更加刻苦用功了。他开始告诫自己:“平时训练也要当战时,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桃芳在靶场上,竟可以端着苏式“莫辛-纳干”步枪,就像端着冲锋枪射击一样,瞄也不瞄,一枪一个10环,战友们的喝彩声不断。

张桃芳

“准星就在我心中”,这句话,成了张桃芳的口头禅。他的自信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刻苦练习。“准星在心里”的张桃芳迅速超过了所有老狙击手,他的战绩惊人:1953年2月,他在22天里打247发子弹,击毙71人。

张桃芳的这一战绩在24军《火线报》传开后,军长

皮定均

很重视,但也有些将信将疑。为了验证真假,皮定均将作战参谋叫来道:

“我想看看这个张桃芳枪打得到底怎样,直接去怕吓着他,你带上这双皮暖靴去看他打枪,要是亲眼见他连着消灭3个敌人,就把这双皮暖靴送给他,要是他做不到,是假的,你给我拿回来!”

皮定均口中的双皮暖靴,是他最喜爱,且一直舍不得穿的靴子。这个靴子很漂亮,一看就是“高级货”。

作战参谋来见张桃芳时,并未带双皮暖靴,他和军长一样:对此事将信将疑。

张桃芳是个直爽的人,他一听说作战参谋是来看自己狙击的,天一亮就带着他上了狙击阵地。狙击前,他将作战参谋安置在一个既隐蔽又能观察的地方。

天大亮后,作战参谋发现离狙击阵地300米的山头出现了一个小影子。就在作战参谋还想着这“小影子”是不是人影时,张桃芳轻声对他道:“我打了”。

张桃芳话音刚落,枪声就响了,随后,敌人倒地。连着击毙了两个美国兵后,张桃芳的射击位置被发现了。这下,作战参谋紧张起来了。可张桃芳却面不改色,敌人的机枪火力压过来后,他做了一个假装中枪倒地的假动作,对面的敌人被这个假动作骗住了:他们停止了射击。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一瞬间,张桃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枪:干掉了第三个敌人。

一旁目睹这一切的作战参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

张桃芳就这样凭自己的实力得到了那双皮暖靴,将皮靴正式送给他时,作战参谋还提议举行“授靴”仪式。那次“授靴”仪式上,作战参谋像挂军功章一样:将军长的暖皮靴挂在了张桃芳的脖子上。

军长皮定均与双皮暖靴

张桃芳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着,身边是战友们的掌声和喝彩声……

张桃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个小兵,不仅能拿到军长的皮靴,还能几次和军长面对面交流。

张桃芳第一次见军长,是在他干掉100个敌人时。那次见面时,两人还一起打过枪。第二次见军长,则是在1953年春天。

当时,共青团正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中有张桃芳。一日,张桃芳得到通知:务必在回国前,来军部一趟。

张桃芳知道是军长召见,特地背着那双皮暖靴来了。见到军长后,他一脸自豪将皮暖靴放到军部的一张空桌子上道:

“靴子里是打死敌人的记录,每消灭一个敌人我就把那弹壳留下来,现在我想把这双装满弹壳的靴子送还军长。”

军长看了看皮靴,有些惊讶地问:“为什么要还给我?”张桃芳摸了摸脑门笑着道:“我穿这双靴子浪费,还是军长穿好。”

军长听了后笑着道:“你有资格穿,你穿,我高兴。”说着,军长从皮暖靴中拿出一把子弹壳,看了看,问张桃芳:“一共多少?”“211”,张桃芳迅速答道。

“你这冷枪打得不错,但还差点名堂”,军长看着弹壳道:“你是214团你怎么只打了211个,现在回去再打3个,光荣回国!”

军长的话可能是玩笑,可张桃芳当真了,他当即拎起枪转身就走,没错,他是要去执行军长的命令。三天后,张桃芳竟真的完成了“任务”:在211上加了个3。

于是乎,张桃芳在抗美援朝中的记录便成了文首所说的:

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

因为枪法如神,端着M1944式莫辛—纳甘步枪执行狙击任务的张桃芳,曾一度是美军的噩梦。

后续的一些冷枪封锁中,有一个营地的美军愣是被吓得不敢出碉堡和房屋。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在收缴营地物资时,发现了一大批美军留下的罐头:里面竟都是他们的屎尿。

这事被传开后,大家都哈哈大笑,他们都知道:美军定是被张桃芳这些神枪手打怕了,不敢出来,只好在屋子里用罐头“解决”了。

谁能想到,创造狙击奇迹、让美军闻风丧胆地“上甘岭狙神张桃芳”,他在射击上,却并没有所谓的“天才”。

张桃芳并非“天才”,这是事实,但有一点却也不容忽视,他有一定的“天分”,这个“天分”就是:他是天生的高度远视眼。他的这个特点,有益于他的瞄准狙击。

现代人都知道:不论近视还是远视,都是非正常视力,相比普通人,他们更不宜过度用眼。张桃芳执行狙击任务时,目标一般是在一百到三百米,他有几个目标甚至距离更远。这样的狙击距离,几乎是肉眼所能承受的极限。

张桃芳的狙击活动,经常要持续一个多月,如此长时间高度用眼,正常视力尚且会疲惫不堪,对他而言就更加了。

战场的日子,是浸润在苦难里的,可张桃芳从未后悔上战场杀敌。相反,他认为:一个军人,没有上过战场,才是最遗憾的。

朝鲜战争结束后,张桃芳获得了“特等功”,但他并未因此而觉得自己多了不起。相反,他在战争结束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换跑道,重新开始。

1954年,张桃芳调入空军,他最初在徐州预备航校学习。学习前,他们曾进行了严格的体检,这次体检,他成了72师选送多人中,唯一合格者。

8个月的学习中,张桃芳再次立功,这次他立的是三等功。对于这个结果,他自己也相当满意。学成后,他开始了自己为期20多年的空军生涯。

做空军时,张桃芳飞的主要是米格-15、米格-15比斯两种苏联战斗机。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一心想以飞行员身份再度进入战场的他,竟再未参与过实战。

“没能再上战场,也是好事,说明咱们国家和平了,没什么仗要打了!”张桃芳曾这样喃喃道。话是这样说,但他心里依旧是有些失落的。

随着年纪的增大,张桃芳的肺活量不行了。“要不,飞民航?”面对这个建议,张桃芳死活不同意,他差点为此跳起来。“一个上过战场杀过敌、立过特等功、专开战斗机的人,你让我飞民航?”张桃芳不能接受。

最终,刘亚楼司令员亲自下令:让张桃芳到地面工作。之后,张桃芳一直在地空导弹和空22师干。

1980年,张桃芳退休时,是副团职。也因此,退休后,人们都称呼他为“张团长”。

老年张桃芳

“副团职”并不算“高位”,可张桃芳却相当满意,他曾坦言:“人民给我的够多了,想想在朝鲜牺牲的战友,我知足了!”

可知足的张桃芳也有遗憾,他人生的一个大遗憾就是:自1980年退休后,他再也没有打过枪。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退休后是否打过枪”时,满脸沮丧地说:

“没有!前几年说要组织我们这些老家伙打一回枪,把我高兴坏了。其实我也没指望打驻港部队使用的那样新式小口径枪,56式半自动来几发也就行了,可就这么点事闹来闹去也吹了!”

2007年10月29日,77岁的张桃芳因病辞世。镌刻在他墓碑上的,是他生前最喜爱的诗句: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