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穆:中国的学术是高于政治的

 马思鹰眄 2022-02-08

钱穆的《政学私言》之《道统与治统》篇,讲述了学统(学术的统治的传统)如何在历史中与政统(政治统治的传统)相分离,最后又高于政统的过程?学统与政统是中国政治的轴心问题,诸君不可不察,希望此篇有所裨益。

1、春秋战国之时中国古代政治发生转折:贵族政治解体,士人政治兴起。

中国古代政治的转折点在春秋战国,此时自由学者始从民间兴起,成百家之言,为争鸣之势。为招揽人才,各国开始启用百家人物,使他们逐渐掌握实权。由此,贵族政治开始解体,士人政治取而代之。孔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表示此时“学”已并非上层贵族的特权,下层人民也可以为之;“为学”与“从政”的通路打开,下学可以上达,寒门士子可以凭借百家之学,游说各国,为其所用。

2、官学衰微成史官,博士无为徒素餐

简单概括此一段历史,是史官渐去宗教之魅,而保留神圣书写之权力;博士先隆后衰,政治、教育功能逐渐弱化,最后对学术实行无为之治。

史官一开始掌握宗庙、音乐、历法、农事等重大事宜,具有神圣地位。周代天子才可以有史,而诸侯不许有。所以,史官是封建时代的王官之学。

随着周天子的权威的丧失,史官的权望也随之坠落。但是后世史官仍然保留了秉笔直书的尊严,太史公有述。

战国时百家风起,各国始有养士风气,如齐之稷下学士,演变为秦汉时代的博士官,代表了下层学者的新兴势力。

秦汉时博士官为显职,可以议政、教育子弟。

魏晋以后,博士议政渐稀,主要掌管教育。

隋朝设置国子监,不再隶属太常,标志着官方学术在体制上,正是脱离了宗教。

唐朝以下,国子监仅为一冷署,几乎徒位素餐,不于国家教育有所建白。这种无为恰恰是中国古代学术自由的标志,自从民间学术自由兴起,道统独立于政统统,且对政统又指导教诲之作用。

3、从“政教合一”到“政合于教”

中国一开始就是政教合一的,不过此时之教乃是宗教。例如李泽厚所谓的“巫史传统”,商人重鬼神,祭祀,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活动。后世人文精神日渐隆起,教育逐渐取代了宗教,但仍保留了宗教的神圣性。

在内容上,中国一直是政教相合的,而且是政合于教,由此政治才具神圣性。但是在制度上,却有一个相分的过程。从历史看是,官学从掌管教育、军事、历法、礼乐等一切,到逐渐退出一些部门,尤其是教育,而交由百家学掌管,也就是后来的博士官。博士官一开始也是隶属于宗教的(太常寺),后来分离出来,再后来成为闲职。政府不再负责开办学校,教育子弟,而是任由社会自行活动。这就给了民间学术极大的自由,学院纷纷成立,门派逐渐兴起,学统在制度上能够真正独立于政统。给其内容和意义上高于政统创造条件。

隋唐之间又创立了科举制度,下学充分上达。士子政治从春秋战国的养士风气,制度化为全社会的科举取士。太宗虽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实际士子则始终保有道统率政统之道理和抱负。最后达重新达到了政教合一,准确的说是政合于教,不过此时之教不再是宗教,而是儒家之学术与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