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茵陈蒿汤——口腔溃烂,肥胖便秘,卒中,淋病,胰腺癌、胃痛

 铁毛l 2022-02-08

8口腔溃烂——于慧卿医案

孙某,女,51岁,19896月初诊。患者口腔广泛性溃烂3个月,灼热疼痛,尤以舌体为甚,屡经治疗效果欠佳来诊。察其舌体紫黯、肿胀,患者尚有头胀痛,心烦易怒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质黯,苔黄厚根部腻,脉滑。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于里,治宜泄热利湿为主。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15克,大黄6克,栀子12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每日3次漱服。

3剂后患者舌体肿胀明显好转,溃疡面缩小,原方继服12剂痊愈。[河北中医1992,(9):16]

按语:湿热邪毒,蕴结于里,上蒸于口,见口腔糜烂,用菌陈蒿汤清热利湿为主,加丹皮、生地、苡仁,以凉血解毒。《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灼热疼痛,心烦易怒,咽干口燥,这是火气上逆证。苔黄厚根部腻,黄为土色,苔厚腻者,区别燥涩,此胃腑湿热,脉滑者,胃气不降,则浊气上逆,湿热淫蒸,则口腔溃烂。胃气不降,上燥烦热,下则肠燥不行,大便秘结。此就是胃中之湿热上蒸,合于上逆之相火,则见此病,所谓的邪热之毒。茵陈蒿汤,泄其胃腑之湿热,胃降则病愈。

    本案就是胃热不降,或胃湿热不降。此也无虚象,用大承气汤,也未尝不可。

9口腔溃疡——路志正医案

相某某,女,23岁,2006129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10年。10年来经常发作口腔溃疡,约每月发1次。伴大便干燥2-3日一行。刻下:左、右侧下唇内黏膜及右侧牙龈处各有一黄豆大小溃疡,溃疡面色白,局部肿而发热,初时晨起疼痛,现疼痛症状消失,纳食可,睡眠安,晨起口气较重,大便干燥,21次,量少难解,小腹胀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薄白,脉弦滑。证属脾胃热盛伤津,腑气不通,内热煎灼口舌而致。治以清热泻火,通腑导滞。方药如下:藿香梗10g(后下)紫苏梗10g(后下)防风12g 生石膏30g(先煎)焦山栀子8g牡丹皮12g茵陈12g厚朴12克生大黄3g(后下)炒薏苡仁15g炒枳实15g砂仁6g(后下)当归12g甘草6g。服药14剂后,口腔溃疡基本痊愈,小腹胀减轻,口气减轻,大便不成形,舌体稍胖大,舌淡红、尖稍红、苔薄白,脉沉弦小滑。继以上方进退,巩固疗效。

按语:通腑导滞:脾胃互为表里,主腐熟运化水谷。脾喜燥,胃喜润,燥润相济,升降配合,共同完成精微物质的转运传输。如饮食不节,过食辛热肥甘,热蕴中焦,食滞不化,则脾胃积热,热邪循经上炎,煎灼口腔而发口疮。热盛伤津,肠道积滞,腑气不通而致便秘。治疗此类口疮,应上病治下,清泻脾胃,通腑导滞,常用枳实导滞丸清胃散、三黄泻心汤加减。

本证为腑气不通,腑热上煎而致口疮,故治以泻胃散、茵陈蒿汤、小承气汤清胃热,通便泻热,酌加和胃降气,健脾理气化湿之品,使胃热清,脾气和,腑气通,引火下行,则口疮之证自宁。[苏凤哲·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口疮临床经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48):533-534]《国医大师经方实录》

论:以上医案,皆伴有大便秘结。而此大便秘者,皆是胃腑之热,此胃热者,就是太阳外感,郁其阳明胃热,所以大便秘结者,仍是阳明腑实证。而恰恰因本虚之湿相合,才是湿热之证。所有的病,皆因湿不解,而唯大便秘结者,是阳明之本证。真正的湿寒,则大便通利,不会秘结。或小便不利,而大便滑溏。

10口渴——林家坤医案

韩某某,女,45岁,198797日初诊。自诉口渴,饮热则舒已两年余,口中黏腻不爽,纳差,形体肥胖,舌质淡胖,苔黄厚腻,脉沉弦不数。前医用药,不外化湿、养阴之品。脉证合参,乃辨为湿遏热伏,久困脾阳,津不上承所致,根据《伤寒论》236条曰:渴引水者,此为瘀热在里茵陈蒿汤主之。故拟茵陈蒿汤加味:茵陈15克,焦山栀、生大黄各6克,熟附子4克,茯苓9克。

2剂,感口渴减轻,续服5剂,口渴即除。视其舌苔,稍现黄腻,嘱其改用佩兰5克,薄荷2克,生甘草1克,泡水长服,以化尽体内余湿。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8,(11):484]

按语:湿热之口渴特征是:渴喜热饮,口中黏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治疗,此亦《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大法中之变法也。方中加附子者,以减方药苦寒之弊;加茯苓者,以增方药化湿之力。《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条口渴,饮热则舒。形体肥胖,此是虚胖,舌质淡胖,淡为虚寒,苔黄厚腻,此是肺气不降之厚腻,胃腑湿热之色黄,沉弦不数者,肝脾不升也。此没说小便,也没说大便,从口渴症为瘀热在里,用茵陈蒿汤。泻其湿热,胃降则渴止。

    消渴者,厥阴之为病,本条不是厥阴病。本条口渴,是为湿渴,胃逆火升也。体形肥胖,也是湿盛之虚胖。

11肥胖便秘——杨志一医案

朱某,女,34岁,干部。19901122日初诊。近2年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体重由原60.5kg增至现75kg。长期便秘,小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数而涩。证属湿热内结,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以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30g,黄芪、茯苓、金银花各15g,栀子、大黄、陈皮、半夏各10g5剂。

二诊:二便通畅,再取10剂,改汤炼蜜为丸,服2月后体重至72.3kg。随访1年,体重在72kg左右。

原按茵陈蒿汤原为黄疸而设,本案用其清热利湿之功。肥胖之体常为本虚标实,故加黄芪扶正。痰湿瘀阻肥胖非短期可愈,故效后改汤为丸,以收全功。摘自:杨志一,茵陈蒿汤临床新用,陕西中医,1992,(8):372.《经方治验内发泌代谢病》

论:舌苔黄腻,此为湿热。脉数而涩者,或数之变文,数而涩者,肺气失敛,甲木不降也。少阳九: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此涩者,甲木不降也。《伤寒悬解》卷十三,湿病八:脉浮涩者,此涩为血分之寒。本案之涩,当不是血寒。

12卒中——大塚敬节医案

继发脑出血的肾炎患者

患者为居住在琦玉县某镇的五十二岁男性,初诊是一九四五年二月八日。该患者约十年前患肾炎,一直未痊愈。体形肥胖,平素嗜酒,约从二年前开始身体消瘦起来。

二月一日,突然发生脑出血,右半身不遂,左侧面部至头部有神经痛样疼痛,语言塞涩,口渴明显。但是,摄入水分过多,尿却排出很少。自发病以来无大便,灌肠或使用泻下药也不见效果脉有力,略迟。对该患者,我投予了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以上腹部膨满,胸内苦烦,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为应用指征的,而该患者的腹证却不足,即没有腹部膨满的症状。因为发病八天以来,患者几乎没有进食,考虑到这也是无腹满的原因,还是投予了茵陈蒿汤。

服药一天后,口渴已减轻,尿量增加,从早上六点至下午一点有四次小便,排出大量的尿。尿检发现有多量的蛋白。大便有便意而解不出,腹部疼痛。二月十日,改投肾气丸。

因为考虑到服用茵陈蒿汤后腹痛明显,也许不应该使用含有大黄的方剂,便以口渴、小便不利、麻痹为指征改投了肾气丸。

二月十七日,患者诉便秘严重,感觉还是第一次的药好,便又给予了茵陈蒿汤,大黄一日量为2.0克。二月二十八日,大黄一日量为3.0克。这样大便就变得通畅了。

其后,患者步行渐渐恢复,能够出门做一些钓鱼之类的事情。但五年后,因再次脑出血而死亡《汉方诊疗三十年》

13瘅热——刘渡舟医案

孙某某,男,55岁,1992421日初诊三年前,洗浴之后汗出为多,吃了两个橘子,突感胸腹之中灼热不堪,从此不能吃面食及鸡鸭鱼肉等荤菜,甚则也不能饮热水,如有触犯,则胸腹之中顿发灼热,令人烦扰为苦,必须饮进冷水则得安,虽属数九隆冬,只能饮凉水而不能饮热水。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未见异常,多方医治无效,专程由东北来京请刘老诊治。经询问,患者素日口干咽燥,腹胀,小便短黄,大便干,数日一行视其舌质红绛,苔白腻,切其脉弦而滑。据脉证特点,辨为瘅热之病,《金匮》则谓谷疸,乃脾胃湿热蕴郁,影响肝胆疏通代谢之能为病。治法:清壅利湿,以通六腑,疏利肝胆,以助疏泄。疏方:柴胡茵陈蒿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茵陈15克,栀子10克,大黄4克。

服药7剂,自觉胃中舒适,大便所下秽浊为多,腹中胀满减半。口渴欲饮冷水,舌红、苔白腻,脉滑数等症未去,此乃湿热交蒸之邪,仍未驱尽,转方用芳香化浊,苦寒清热之法:佩兰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

连服7剂,口渴饮冷已解,舌脉恢复正常,胃开能食,食后不作胸腹灼热和烦闷,瘫病从此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65]《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弦滑,此滑即是停积或停食内阻,所以胃腑有热,胸膈炎逆,只能饮凉。用茵陈汤,小承气,或厚朴大黄汤,只要有大黄的,泄下停积即可。

14淋证——刘含堂医案

非淋菌性尿道炎急性发作

肖某某,男,36岁,农民。199843日初诊。平素嗜酒,1年前出现小便频数,点滴而下,灼热疼痛、在当地县医院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予西药抗菌消炎剂治疗两周余,症状消失,此后又因嗜酒而复发两次,皆以上述西药使病情得以控制。两周前又因饮酒而病情复发,仍以上述西药治疗无效。现症:主症如上,形体肥胖,口苦,尿黄,便秘。舌质暗红,有瘀斑,苔黄腻,脉细数。诊为淋证(非淋菌性尿道炎急性发作),证属湿热客于膀胱,兼有血瘀。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淋。用茵陈蒿汤加味,处方: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丹参20克,怀牛膝15克,车前子30克(包煎)。水煎服。服4剂,二便通畅,淋痛消失,继用前药,大黄减至3克,又服10剂,诸症消失。嘱患者从此戒酒,忌油腻辛辣,宜清淡饮食。1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本例淋证(非淋菌性尿道炎急性发作),每次病情复发皆与饮酒有关,盖酒性湿热,过量饮酒则湿热下注于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于是形成本病。因平素嗜酒,湿热在膀胱蓄积已久,久之则有碍血液正常运行,于是形成血瘀。如症见口苦,尿黄,尿频,灼热疼痛,为湿热淋症的表现;舌质暗红,有瘀斑,属血瘀特征。治用茵陈蒿汤加味,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通淋,加丹参以助大黄活血化瘀,怀牛膝、车前子亦有助于化瘀通淋。

论:典型的饮酒,致脾胃湿热,五行之理,土克其水,则木气下陷,传于膀胱,木气疏泄,则膀胱湿热不通,故小便不利。此就是淋症,尿黄为土色,苔腻为肺气不降,色黄者,中焦湿热。脉细为胆木不降,数为相火不降,胃气上逆,则上焦不通,所以口苦苔腻。茵陈蒿汤,泻其中焦湿热,复其升降之常。

15胃痛——刘含堂医案

齐某某,男,42岁,工人。2000518日初诊。平恣食肥甘,嗜烟酒,1周前突然出现胃脘灼痛,厂医予西药解痉止痛剂,无效。查其面色赤红,胃脘胀痛,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脉弦细数。诊为胃痛,证属湿热蕴结于胃,气机不畅。治宜清热利湿止痛,宽中下气消胀。取茵陈蒿汤加味,处方: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水煎服。服3剂,胃脘灼痛及胀满等症均消失。

按:此例胃痛,其病因与恣食肥甘、嗜酒有密切关系。因此种生活习惯易于滋生湿热,症如胃脘灼痛、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等,即系湿热蕴结胃腑之表现;胀满为湿热碍气,气机不畅所致。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汤有清热利湿止痛之效,加厚朴、枳实以宽中下气,消除胀满,亦有助于止痛。《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此也为中焦湿热。

16胰腺癌——顾奎星医案

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案

柏某,男,43岁,驾驶员,198753日初诊。因食欲减退、巩膜黄染在当地县医院做B超检查,见胰头、胰体部有2.2emx3.4cm5.2cmx6.8cm2个低回声区,分布不均匀,边缘欠规则。拟诊为胰腺肿瘤。后行剖腹探查,见胰头至胰体部肿瘤质硬、不活动,边界欠清,且与胃后壁、肝门静脉、肠系膜等广泛粘连,无法分离,故仅切淋巴结以做活检。病理活检确诊胰腺低分化癌。

术后2周来宁就诊。刻诊:腹胀,腹痛,无食欲,深度黄疸,皮肤瘙痒,腹部膨隆,叩之鼓音,胰腺肿块随手可及,质硬,压痛明显。术后未曾解过大便,小便混浊,舌胖有齿印,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瘀阻,腑气不通。治宜清热利胆,通腑泄浊。方选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化裁。处方:茵陈30g,栀子15g,黄芩10g,制大黄10g,净柴胡6g,猪茯苓各10g,蛇六谷10g,虎杖15g,厚朴10g,石打穿15g,生鸡内金10g,金钱草15g,墓头回1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服药3剂后,大便通而不畅,腹胀暂缓,腹痛依旧,食后腹胀又作。

二诊:原方去黄芩,加木香15g,槟榔15g,莪术15g,芒硝10g(冲服),又3剂。并加黑膏药肿痛局部外敷,黑膏药内加牵牛子(3g)、巴豆霜(1g)、生大黄(5g)等药末。3天后,腹胀、胀痛明显改善,大便通畅,每日1次,量多,食欲增进。嘱内服原方,外敷连续半个月,黄疸减轻。后内服丹栀逍遥散加减,局部外敷3个月。B超复查,瘤体缩小超过50%。半年后,肿瘤消失,恢复工作,现健在。摘自:顾奎星,杨桂云,相反相畏药对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举隅.江苏中医,1998193):26-37《经方治验肿瘤病》

17胆道蛔虫——俞慎初医案

陈某,男,12岁。得胆道蛔虫症,患者曾有吐蛔史,此次有发热恶寒,巩膜黄染,右上腹痛,拒按、恶心、呕吐、便秘、舌苔微黄、脉数。以清热利胆,安蛔止吐为主,拟茵陈蒿汤去大黄,用元明粉,加柴胡、白芍、枳壳、甘草、胡黄连、川椒、乌梅、川棟子、使君子等,连服3剂,痛止、吐平。后用驱蛔灵12片,分2次服,下蛔虫30~40条。

原按:肝胆道感染、胆道结石或胆道蛔虫合并黄疸。有发热恶寒,口苦,胁痛,或右上腹痛,拒按,恶心,呕吐,便秘,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宜清热,疏肝,利胆,用茵陈蒿汤加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棟子、延胡索等;胆道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川郁金、元明粉等;胆道蛔虫症加胡黄连、川椒、梅等。摘自:俞慎初,茵陈滿汤对肝胆疾患的治验[J].贵阳中医院学报,1988,:19-22.《经方治验消化病》

论:发现只要与有“黄”沾连的腹胀、腹满、腹痛、都是茵陈蒿汤的主方。(湿寒之黄除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