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背入门级古诗词赏析|儿童游玩系列(下篇)

 南归燕漫谈美学 2022-02-08

七、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乡村的农民们白天到田里耕地,晚上在家搓麻线织衣,村中男男女女都在忙碌的劳作着。

村里的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在桑树荫下玩着种瓜的过家家。

注释:

绩麻:把麻搓成线。

赏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春耕的忙碌场景。 上联写了村里男男女女在忙碌耕织劳动,下联写孩子们在农村从小耳濡目染,也在学种瓜。孩子们的这种种瓜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农村特有的过家家,诗人用清新的笔调,让我们读起来意趣横生。

八、钓鱼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

头发蓬乱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孩子的身影倒映在青绿色的草地上。

过路的人问,你坐在那做什么呀?这个小孩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答,生怕说话的声音会惊动了鱼儿。

注释:

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指钓鱼。

莓:一种野草。

赏析:这首诗写了儿童学习钓鱼的可爱场景。上联用“蓬头”描写儿童的外貌,突出儿童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特点。下联写儿童怕惊扰鱼儿的内心世界,活灵活现、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九、牧童吹笛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

青草铺满六七里的野外,牧童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吹着笛声。

黄昏放牛回来后,吃饱了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枕着明月休息了。

注释:

蓑衣:古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用作雨衣。

作者简介: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河中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唐末、五代的道士。相传,二郎神的哮天犬有一次私自下凡,在人间作恶。吕洞宾奉命收降,他把哮天犬收入法器后,担心哮天犬在法器内会被化成灰,心生慈悯,把哮天犬给放出来,哮天犬不明白吕洞宾的好意,趁机咬了他一口,于是有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俗语。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牧童放牛及回家后休息的场景。上联用了四个数字词,展现出牧童放牛生活的轻松闲适。下联“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日落而息的情景。这首诗展现了牧童饥来食,困来眠,以地为床,以天为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读完这首诗,让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据说《牧童》这首诗是吕洞宾写给友人了,劝友人看淡功名利禄。

十、锄豆、织鸡笼、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水边上长满了青绿色的小草。吴地的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令人听了如痴如醉,长着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流的东面锄豆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调皮捣蛋的小儿子,他正躺在溪水旁的草地上,剥着莲蓬。

注释: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顽皮、淘气的小孩。

赏析:

这首词描写一家5口恬静闲适的乡村生活场景。初春的乡村一片生机勃勃,父母用甜美的吴音聊着天,三个儿子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所长,都在帮家里劳动。都说父母疼小儿子,在这首诗中体现得很明显,最小的儿子顽皮、淘气,但是在父母的眼里看起来最可爱。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有军事才能,曾带小队人马突入金兵大营,生擒叛国张安国。政治上主张北伐,但不受朝廷的重用。辛弃疾很多词都抒发了攻打金兵,恢复宋朝国土的爱国热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