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北京冬奥会上的医疗“黑科技”

 医路讲糖 2022-02-08

“有规划;有成效;有期待。”在日前举行的科技冬奥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科技部部长喻红用这9个字回顾了几年来科技冬奥的工作。

当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入倒计时,医疗保障作为本次科技奥运中的重要一环也格外的引人注目。

尤其分布在三大赛区的比赛场馆,持续17天的赛程,高难度的冰雪赛事,以及防疫背景的严格管理下,对此次医疗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冰雪上的中国医疗黑科技具体有哪些呢?不妨让我们先睹为快!

履带式移动ICU

在冬奥医疗保障体系中,院前急救是其中关键的一环,疾驰的救护车承载着争分夺秒的重任。

由于延庆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很长,坡面长度超过3000米,如果上半段赛道上有伤员需要转运,会启动直升机进行救援。

假如遇到了极端的天气,直升机无法起飞,还可以将履带式移动ICU(又称“雪猫”)开到伤员身边,对其进行转运。

5G赋能救护车

本届冬奥会启用了“移动诊疗车”,堪称车轮上的微型医院;是国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移动方舱。

由移动CT车、移动口腔治疗车、移动手术车、负压急救转运车、急救转运车组成,满足基地驻点保障、巡回检测检查、健康检测、手术和治疗所需。

车舱内具备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气仪、便携式智能心肺复苏仪,以及血液分析装置等基本医疗设备,真正实现“上车即入院”。

智能移动方舱

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研究成果——“智能移动方舱”,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为运动员们保驾护航。

智能方舱内配有卧式锥形束CT、冻伤面部数据采集系统、便携式智能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等用于冻伤及颌面创伤现场诊治的关键诊疗整体化装备,可实现传统医疗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紧密结合。

移动和远程诊疗设备

在车舱内,在急救车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通过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广连接的5G网络,车舱内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医学影像可以实时传输到指挥厅内及相应的接诊医院。

冬奥期间,来自北京数十家医院的上百名权威专家可以提供远程医疗支持,一旦遇到疑难病情,场馆医生可通过远程诊疗记录仪求助。

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将其超声图像和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到场馆外的会诊中心。院内专家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远程指导急救工作,让云端会诊成为现实,也为运动员争取黄金救治时间。结合专家会诊意见,指挥中心会下达救治指令。

机械臂做核酸检测

新冠疫情防控中,核酸检测是疫情精准防控的有效手段,这也无疑成为冬奥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由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博奥晶典共同研发生产、装载全集成芯片实验室系统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是全国首款由轻型客车装载的移动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将其命名为“轻骑兵”。

据悉,“轻骑兵”接通220V民用电或启动车上自带的发电机即可正常工作,采样可通过口咽拭子采样机械臂和人工两种方式完成,每天最高检测能力大约2000人。其装载的全集成芯片实验室系统45分钟即可完成全程实验,最快35分钟报告结果,检测灵敏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该系统可实现多种需求场景下的“样品进-结果出”式高灵敏快速检测,可以基于5G网实现检测结果直报,适合在边境口岸、社区发生聚集性疫情等应用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黑科技服装

现在,为了科学提升运动员的水平,通常会使用科技类产品训练,比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两名学生开发的一款名为“Athos”、内置传感器的高科技运动服。它能够感应和追踪到肌肉纤维内部的活动,并通过应用程序告诉用户各个部分肌肉的运动状态。

运动服使用的是在医疗领域已经应用了数十年的EMG技术(肌电图技术),当你移动时,收缩的肌肉纤维会发出导电信号,从而被记录下来。不过,传统医疗EMG设备不仅体积硕大,价格也高达5000至15000美元,并没有被广泛应用在普通消费领域。

速滑项目的竞赛服就在大腿处使用了比普通纤维弹性强数十倍的橡胶材料,这种材料可最大程度地减少体力消耗;右胯部以内附着的是“3M”合成纤维,可有效减小摩擦力。为减少空气阻力,韩国代表团在比赛服的双手及双腿处使用了蜂窝样式的聚氨酯材料。日本代表团的“三角内裤”也是异曲同工,这种内裤据称可减少裆部位的摩擦力,还能削减5%的空气阻力。

文/达尼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