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颍州知州马之骅留葬衣冠墓——颍州西湖“三墓”的来历之三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2-20 发布于安徽

  清道光《阜阳县志》(卷三·建置志,第94页))记载:“知州马公之骅留葬衣冠墓。西湖双柳亭前。”双柳亭,毗邻清涟阁。北宋庆历四年(1044),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任颍州太守,在西湖南岸建清涟阁并手植双柳。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为郡守时,柳已成荫,遂建双柳亭,作诗《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荫因而有感》。明清时,晏殊后裔莅颍州曾重建双柳亭。如明天启初年,凤阳府郡守晏日启重建此亭西湖南;清乾隆三十年(1765),安徽布政司晏斯盛复建此亭,引湖水环绕,立浮桥。观阅清道光年间颍州《西湖全图》《湖上胜迹图》,仍可见守望在双柳亭边的两株沧桑古柳。

   马之骅,字飞穆,辽阳恩监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颍州知州。旧志记载,他守颍六载,重土爱民。捐俸薪疏浚西湖,以资灌溉,并修缮古迹“西湖亭”,亲撰《重修颍州西湖亭记》(残碑现存古西湖遗址会老堂),重修“四贤祠”,易四公塑像以木主。寻访欧阳修后人,并申请学使者给以“衣顶”(标志功名等级的衣服和顶戴),专门负责奉祀欧公祠。暇时则单骑出城郭,吟咏西湖花柳间。后遭猜疑诬陷并受弹劾,卒于颍州。

  士民视为冤案,悲号设祭,欲葬其灵柩于西湖上。而继任的官员执意认为违例不可,乃发还原籍安丧。颍州百姓乞留其衣冠,厚治棺槨,封之墓中。葬于西湖双柳亭前。迄今,春秋两季,时有百姓携酒肴至其衣冠冢前烧香祭奠。

  颍州仕民对马之骅蒙冤逝世深感悲痛和惋惜。阜阳文人汤敬跻作《挽马州守八韵》(清康熙《颍州志》,第597页),追忆马之骅守颍六年来廉介务实、修葺西湖、劝课农桑和赈济灾民的事迹,为马之骅之死鸣不平。全文如下:

可怜马太守,抱恨赴泉台。

屈指六年事。椎心百种哀。

悬鱼廉介节,磔鼠简孚才。

北斗千秋仰,西湖十顷开。

政传桑雉异,仁恤旱蝗灾。

方布薪槱化,旋遭薏苡猜。

膏肓二竖人,涕泪万民来。

留得衣冠葬,纷纷奠一杯。

  马之骅善诗歌,颍州旧志史料收录有《秋日祝宁献贤寿即席次韵》《中秋》《苦雨》等诗。其《苦雨》曰:“经甸飞雨急,平野入波流。岂病途中涉,深为禾稼忧。”描写了阜阳因暴风骤雨引发特大水灾,平地一片汪洋,知州马之骅抱病涉水至乡村查灾,深为百姓泡在水中的庄稼和来年的生活担忧。

  马之骅重修颍州西湖后,以《重修西湖》(佚)诗咏西湖重获新生后的万千气象,阜阳文人宁之杰作《重修西湖和马州尊韵》,“马州尊”即马之骅。其诗曰:“澄波潋艳一湖春,此日重来气象新。花落水流翻玉液,风微浪暖路金鳞。平添好景催游屐,拟谱新诗续后人。勒石功垂千古䀳,只今不厌往来频。”赞颂了知州马之骅重修西湖,平添胜景,名垂千古的勋业,描绘了西湖碧波潋艳,春暖花开,游人如织的动人景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