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树沧桑|桑蚕之乡阜阳,丝绸曾是贡品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2-20 发布于安徽

 太和县皮条孙镇明代古树“桑树王”(1)

   桑(Morus alba L.),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花期5月,果期6~7月。生态习性:喜光,幼时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湿能力极强。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耐瘠薄和轻碱性,喜土层深厚、湿润、肥沃土壤。根系发达,抗风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有较强的抗烟尘能力。

  桑树树冠宽阔,树叶茂密,秋季叶色变黄,颇为美观,且能抗烟尘及有毒气体,适于城市、工矿区及农村四旁绿化。桑树用途广泛,桑叶为养蚕饲料;木材坚硬,可制农具、家具、乐器、雕刻,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作水果食用,也可酿酒,叶、果和根皮均可入药。

 太和县坟台镇毕庄古桑树(1)

 太和县坟台镇毕庄古桑树(2)

 我市百年以上桑树有13株,主要分布在太和、颍东、颍州、阜南、临泉等地。其中,太和县皮条孙镇孙法村骡王庄有株500余年树龄的古桑,树高15米,胸围530厘米,平均冠幅16.5米,在树干2米多处分为4个主枝桠,树干中部凸起如弥勒佛的大肚,显得悠然自信。此桑树是阜阳市目前树龄最大、胸围最粗壮的古桑树,被群众称之为“桑树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阜阳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

太和县皮条孙镇明代古树“桑树王”(2)

  历史上阜阳是桑蚕之乡,桑丝及制品曾进贡朝廷。我市颍上人,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经济改革家管仲(公元前719—645年),曾提出植树种桑、奖励功者的措施:“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管子·山权数篇》),意即,百姓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旧志史料记载:“唐信州(武德四年置),六年更汝阴郡,贡絁、绵、糟白鱼”(嘉靖《颍州志》)。北宋乾德年间(约964 年),太祖赵匡胤圈定汝阴县(颍州前身)所产之绅、纶、绵为必纳贡品。(《阜阳历史五千年大事记》)。北宋政和六年(1116),颍州升顺昌府(颍之为府自此始),“贡紬、絁、绵。” 明,“天顺六年(1462年)贡丝、折绢、貉皮、羊皮、獐皮、牛犊皮(均要熟成)及黄草根等贡品。明,成化八年至十八年(1472-1482年),宪宗连续10年向颍州征收桑丝、折绢、貉皮、羊皮、獐皮、牛犊皮(均要熟成)及黄草根等贡品。明,嘉靖元年(1522年)颍州贡丝、折绢等(正德《颍州志》)。

 北宋时,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州,他把颍州视为第二故乡,不仅劝课农桑,使得蚕桑兴旺,而且在多首诗中描述了颍州桑田之茂和养蚕之景,抒发了对颍州的无限热爱。如“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北宋颍州知州王旭创议“和买绢”的“荒政修举”措施,即由政府于春季贷款给农民,至夏秋时令农民以绢偿还。此举受到朝廷重视,并在全国推广。

   清代阜阳桑蚕学堂率全省之先。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知县刘昌彝在南门连寺庵(现东安巷南城小学)内创办颍州府立中等蚕桑学堂,聘请支持戊戌变法的新派学者宁继恭为堂长。招收学生230人,学习植桑、养蚕、缫丝等技术。翌年迁于城北,并建立了广达1200亩的蚕桑基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太和县进步人士徐北拱(清同治癸酉拔贡),税镇鱼池村人,与其子徐诚修(1871—1960)在太和县北关外原兵营旧址,创办了太和蚕桑学堂,首批招收47名学生。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副贡生张绶(授)之创办了“颍上县官立乙种蚕桑学校堂”,当年招生一个班40名学生,此后增至了3个班,学生近百人,教习12人。清代长江水师提督、爱国将领程文炳之子程恩培,在外从政,念及家乡,特聘请蚕桑学者周仲祥到颍州办蚕校,教习养蚕技术。

著名桑蚕学家、教育家尹良莹

 著名桑蚕学家、教育家尹良莹为母校题词

  缫丝织绸当然离不开桑树桑叶,生存至今的百年古桑树,是阜阳古代桑蚕文化的见证和遗存。同时,在阜阳这片沃土上还走出了享誉全国的桑蚕学家、教育家尹良莹(1904年-?,颍东区插花镇赵店村尹庄人)),著有《中国桑蚕史》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