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踪迹|不应忘记有功颍州文化的开封诗人刘景文——东坡守颍草楷两书《醉翁亭记》之四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2-20 发布于安徽

  北宋诗人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府市)人。他是苏轼草书、楷书《醉翁亭记》碑拓诞生和存世起到重要媒介作用的历史人物。其求书过程前文已述。

  刘季孙(刘景文)在宋仁宗嘉祐年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治理杭州西湖时,刘季孙“辅佐苏公开西湖,日由万松岭以至新堤”,出了大力。因苏轼推荐知隰州(今隰县隶山西省临汾市),仕至文思副使。

  刘季孙(刘景文)工诗能文,是武将中的文人,其诗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洞悉心扉的感染力。他常与王安石、苏轼、米芾,张耒等文人雅士相知,与苏轼私交甚笃,为终身好友,多有诗文唱和。如其《寄苏内翰》诗:“倦压鳌头请左符,笑寻颍尾为西湖。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清风今不孤。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诗中描述了苏轼在颍州的生活心境,对为民造福、建功立业的渴望,在颍州对诗酒唱和生活的欢欣,都被刘景文和盘托出,字里行间洋溢着挚友间的深情厚意,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全诗一气呵成,豪健流畅。《苏轼诗集》中收录与刘季孙直接相关的诗文有45篇之多。根据著名文史专家王秋生先生《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出版社,200412月第1版)所作统计,目前已知苏轼守颍期间的“知颍诗”有62首,其中苏轼与刘季孙(刘景文)唱和的诗就有有9首,所占比例约七分之一。譬如《次韵刘景文见寄》《喜刘景文至》《祷雨张龙公,既应,刘景文有诗,次韵》《刘景文家藏乐天<身心问答三首>,戏书一绝其后》《和刘景文见赠》《和刘景文雪》《用前韵作雪诗留刘景文》《次前韵送刘景文》《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且贶佳篇,次韵为谢》等。

  在苏轼守颍半年间,刘景文(刘季孙)曾两次来颍州与苏轼相聚共饮、相送告别,计约半月时光。如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初,刘季孙第一次来颍州,此时苏轼因患病在家躺床休息,忽听“小儿更传呼,髯刘已到城南隅”(“髯刘”即刘景文,美髯须),病中的苏轼一听刘季孙来了,喜不自禁。苏轼《喜刘景文至》一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喜悦心情和场景:“我闻其来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欲转任扬州知州,刘季孙(刘景文)亦来为苏轼送行。刘季孙(刘景文)两次来颍州,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也体现了他对颍州这片土地的真挚情感。

  刘季孙(刘景文)还是一位书画艺术收藏家,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苏轼说他“有书三万轴,画数百幅”。刘季孙(刘景文)还家藏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送梨帖》,墨宝两行11字:“今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缺“送”字),字迹凝重秀健而有法度,苏轼对此帖评价极高:“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书刘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绝句》)。唐朝李泌,时称“邺侯”,家富藏书,且多为书祖,比肩则寡。苏轼认为,王献之这两行字,盖过了邺侯所有的书帖。刘季孙(刘景文)作为苏轼的挚友,这自然少不了收藏有苏轼的书画墨宝,苏轼草书《醉翁亭记》也是其收藏之一。《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草书)》(郑州市博物馆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刘景文家藏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送梨帖》

  刘季孙(刘景文)义气豪爽,对朋友出手十分大方。北宋元祐六年(1091)十二月十九日是苏轼(07110156岁生日,刘季孙(刘景文)特寄一幅古画《松鹤图》并诗为寿。苏轼作诗次韵为谢,回忆与刘季孙(刘景文)相处时的美好时光。可惜,刘季孙(刘景文)到隰未几便卒,即逝世于元祐七年(1092)五月卒于隰()州。苏轼不忘友情,在后事料理上予以了尽力帮助。他于元祐七年(1092)十月作《乞赙赠季孙状》:“苏轼特意作《乞赙赠刘季孙状》:“近蒙朝廷擢知隰州,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无甔石,妻子寒饿,行路伤嗟”,希望朝廷能够给刘的后事多加抚恤。哲宗绍圣四年(1097)正月,苏轼在惠州,昙秀(北宋诗僧,与苏轼、刘季孙、晁补之等为友)出刘季孙(刘景文)生前诗,苏轼作《书刘景文诗后》:“景文有英伟气,如三国时士陈元龙之流。读此诗,可以想见。其人以中寿没于隰州。哀哉!哀哉!昙秀,学道离爱人也,然常出其诗,与余相对泣下。丁丑正月六日。谨题”。在苏轼人生的最后几年间,一贬再贬,奔波流离,动荡飘零之际,苏公哀暮思故友,追忆至友刘季孙(刘景文),盈满悲戚之情,作《记刘景文诗》。

  我们应该感谢和缅怀北宋开封籍诗人刘季孙(刘景文)先生,因他与苏轼的真挚而深厚的友谊,促成了欧文苏字的两体《醉翁亭记》刻石至今屹立于世。还有他写给苏轼的诸多唱和诗篇,极大地丰富了苏轼的“知颍诗”内容,也可以说这是他对颍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其历史功绩我们不应忘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