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扑面的泰兴北森庄

 乡风儒语 2022-02-08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笔者的表亲,多在泰兴的西、北一带,西有苏坔姨娘家的姨表亲,西江外婆家的舅表亲,虽然外婆、舅舅和姨父、姨娘早就过世了,但表兄弟、表姐妹间依然走得很近;北边的北森庄亦有一位姨娘,是笔者的三姨娘,只是于前年的腊月也去世了,她活了97岁,她的小儿子跟笔者不仅是姨表兄弟关系,而且还是笔者的文友。西江、苏坔、北森庄从儿时起就给笔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何况笔者从儿时到双鬓染霜差不多每年都要到这三庄去走一下亲戚呢?自然这就不单是印象深刻,而应该说是感情深厚了。
是的,西江、苏坔、北森庄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都曾给过我儿时的幸福,所以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下。西江在我的小说里有过专门的文字;苏坔是三坔之一,自然亦有专篇介绍;北森庄呢,我写自己去看望三姨娘和介绍文友姨兄时也对它着了些墨,只是总觉得北森庄是一个古老的大庄,一鳞半爪,三言两语的写它是很不够的,必须有个专题专篇全景式的介绍,哪怕依然用浓缩的文字,即使全景式地粗旷式地写,也行。于是,我就查阅有关资料,写下此篇。

北森庄,位于泰兴市宣堡镇南边,距泰兴城20华里,南邻根思乡南森村、李秀河村,东靠根思乡兴许村、泰孔公路西侧,北接郭寨、纪沟村,西傍两泰官河,与滨江镇顾阙村隔河相望。光绪《泰兴县志》第四(三)载:“邑北迤西少东为口辖,城北十五里苏坔、何家庄、福兴庄、戚陆庄,十八里小南庄、李薛河,二十里南、北生庄……”这里的北生庄就是北森庄。

那么,北森庄在旧县志上为何叫北生庄,又是为何叫成北森庄的呢?这还得从北森庄的姓氏说起,北森庄是多姓氏之庄,但主要姓氏是徐、刘、金三大姓氏。东前庄村民大多数姓金,西庄多姓徐,后庄则以刘姓居多。曾做过宣堡镇副镇长的我的姨兄宪龙就姓徐。据徐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处仁公,字厚德,生于大宋,因避景德之乱,徙居泰邑”。又载:徐氏本支乃古徐国(今徐州一带)迁徙而来。金氏虽是从苏州闾门迁徙而来,但祖先原也是北方人,迁徙苏州后又逢朱元璋“洪武赶散”,遂再迁徙来到泰邑北(泰兴城北)。查北森庄金氏族谱有载:其先祖来自姑苏闾门,因避燕王之乱,遂渡江至泰邑东野竹林,始祖怀公复迁北城外之北森庄,因地多广盛,故筑室而居。至于刘氏,则称与汉高祖刘邦同宗,其祖先自然亦与北方徐州相关。正因为北森庄的三个主要姓氏的祖先原都是北方人,又都在这江北之地落脚生根,所以就起庄名为北生庄,后来又相对产生了南生庄。谱谍可知,北森庄最初是由徐、刘、金落户于此的,且落户后均建过宗祠。西庄东首为徐氏宗祠,现三间正屋尚存,2020年,徐氏宗祠在原址进行了重新修建,这是徐氏宗祠自康熙始建后的第三次大的修建。金氏祠在东前庄,亦存三间老屋。刘氏宗祠于新中国成立初拆除改建为小学,后来小学撤并,则被用作村办室。

不过,对于北森庄的庄名还有另外的说法。我小时候一直都以为北森庄是百胜庄,后来才知道是北森庄。当地许多人都认可北森庄这一庄名,而对北生庄的称法则未置可否。据北森庄的老人讲,因多年以前这里树木众多,遍地森林,白天在庄中看不见太阳,晚上见不到星星和月亮,犹如进入原始森林,所以原先叫森庄,因庄太大,后来又分为南森庄、北森庄和西森庄,现在的北森庄就是由北森庄和西森庄合并而成的。也有人说,旧县志上讲的南、北生庄才是最先的庄名,是后来叫偏了,讹称为北森庄的。
不管怎么说,北森庄古老、庄大,这是事实,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也名副其实。因为庄大,北森庄是有护庄河的。庄内分东庄和西庄,东庄又分东前庄和后庄。东、西庄各有块不到200米的狭长略弯的土地,称为“扁担地”。意为一根扁担将两汪挑起。村内南北向有一条小河,因曾设有长水凳,这长水凳犹如长坝,所以人就称这儿为水凳坝。旁有一块低洼之地,常年积水,形若瓢,故此地又称之为瓢儿汪。还有,昔日北森庄南与李秀河是有一条界河的,河不大,河上有两块长约3米,要宽60多公分的条石,算作简易石桥。人称此桥为桌子桥。庄北首与纪沟、毛群的交界处则原有一条沟,虽是沟,却常年流水哗哗作响,故称流哗沟。旧社会倚沟并排而住了几十戸人家,因不少人家常年以讨饭为生,因而这几十户人家的住地又被外人称做“花子街”。
在北森庄东头,还有一座古庙,里面供奉着观音等10余尊菩萨像。20世纪50年代。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两个徒弟。守庙老和尚算准自己归天之期,身披袈裟在花缸内坐化。每逢农历2月19日。据说这天是观音菩萨诞辰,来此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又说农历6月19日,是观音菩萨得道日,所以这天庄上人都要将观音菩萨请到庙门外祭拜,以求风调雨顺。因此,每年的农历2月19日和6月19日也就变成了北森庄的庙会而延续至今。庙会正日,庙门口还要搭台唱戏;文革破四旧时,佛像被毁,古庙被拆除。
说到北森庄的古老,就不能不说到庄上的一株古黄杨树。这株古黄杨被全庄人共同誉为“镇村之宝”。该树为徐氏祖先所栽,高8米多,冠幅直径亦有7到8米,胸径36.4公分,根径56.8公分。此树于抗日战争时受到日本鬼子的蹂躏。某一天下午,下乡扫荡的日本鬼子来到这里扑了个空,就恼羞成怒,用军刀猛劈此树。出人意料的是,军刀劈入树干,怎么也拔不出,鬼子小队长则当场七孔流血而亡。据泰兴市林业局专业人员测算,此树已有500年以上历史。在泰州市境内,乃至江苏省内皆已少见。20世纪60年代,曾有人想用一台拖拉机来换此树,村民们没有答应。
北森庄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苏中新四军七战七捷第一仗于泰兴宣家堡打响后,硝烟弥漫中,北森庄人民踊跃参战支前,出现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动人情景。一位叫宪启的徐姓子弟,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内第一任小学校长,后又参加了歼灭国民党王牌师74师的孟良崮战役。1947年他被调往西柏坡中央警卫团保卫党中央;1949年,随部队进京并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初期,庄上青年徐光明等四人响应党的号召,跨过鸭绿江,投身于抗美援朝战争,徐光朝不幸捐躯于朝鲜战场。1979年,庄上又有3名子弟参加了中越自卫还击战,在猫儿洞蹲守18个日夜,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任务。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后,北森庄先后有100多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5人为国捐躯。他们都是北森庄人的优秀代表。

北森庄于新中国成立初隶属玉秀乡,现属泰兴市宣堡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古老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庄上开挖了一条2500米长的北森庄中沟,这条村河穿庄而过。河上横跨两座水泥大桥,河畔建有4座电灌站。此后,土地经过平整、方整化改造,实现了旱改水,粮食年年增产。现在全村,16个村民小组,728户,2500多人,共有2438亩耕地,人们又根据规划,规模化的栽种苗木花卉,尤其是金枸骨的栽种,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如今的北森庄不仅古风扑面,而且花香四溢,已成为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成为泰兴城北大门的一道靓丽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