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旭 | 观刘安祥作画

 时光捡漏 2022-02-08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上图为画家刘安祥

和看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赛一样,看名家作画,是一种学习机会,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刘安祥是我的朋友,也是一位职业画家。在美术行业,他涉猎的门类甚广,经过多年筛选之后,最终定位在中国画的人物绘画上。从事人物画创作三十余年来,他获得了一大串头衔。在他成名之后,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欣赏他作画的机会不多。但每观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然而作为朋友,我看重的却是他绘画的功力和对画作的态度。

刘安祥主攻的是人物画中的佛画创作,即以中国画的技法,以佛教人物的生平事迹做为作画对象的中国画。既然是创作,就不是一般的佛陀日常行状的记录和对佛教经典的图解,就需要对笔下的人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他们所处的环境,人物的举手投足,神情仪态,甚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所包涵的深意,有超出常人的解读。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人信仰的宗教中,也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但佛教的起源地却在东南亚。东南亚虽然和中国在同一块大陆上,但山水相隔,人情各异,就是人的行为举止,体型相貌也差异很大。但是,佛教能够成为中国民众普遍接受,逐渐成为中国流行范围最广,信仰人群最为庞大的宗教,其宗教理念必然和中国老百姓的终极追求有着比较多的契合之处。

以最保守的说法,佛教也是在汉代就传入了中国。此后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佛教不断接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完善和丰满自身的宗教理念。同时,也以佛教大慈大悲之理念,长久地关注民生民情,逐渐向世俗靠拢。慢慢地蜕去外来宗教的生硬与僵化,成为中国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宗教。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甚至成为了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的普通老百姓的精神依托。

然而,佛教不论怎么被中华文明同化,佛教的起源地毕竟不是中国,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们都是“外国人”,这一历史史实或者说宗教特色却不容更改,也不能更改。如果这这些都同化掉了,佛教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庄严。因此,在佛画创作中,如何保持佛教人物的本色,体现佛陀修行过程中的各种景象,以期启发读者潜在的佛性,使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佛教的理念,弃恶向善。

刘安祥的佛学修为甚深,对佛学经典也是烂熟于心,对诸佛、菩萨、罗汉、比丘等的行状也是了然于胸。每有所感,即以画作记之。每次作画,也是基于所感、所悟。他的佛画创作,实际是对诸佛、菩萨、罗汉、比丘在他心中活动的记录。诸佛、菩萨以及罗汉比丘们自有佛光身,如实记录,那些灵光也就随着画作呈现。这一点,就远高于普通寺院中只能在佛菩萨的像上画出光环的壁画。没有了刻意描画出来的光环,画作就与普罗大众近了一步,受众就更为广泛。

到了这种境界,中国画人物画的技法,就已经成为了创作的辅助手段。正所谓佛画创作,功夫全在画外。其实这一点正是所有艺术创作的窍要,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

我从小时候就喜欢吟诗作画,接触到的第一任诗人和画家,便是小学校里的老师。虽然在校外见了学校的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藏得小伙伴都找不到,可在心里,对老师却是像进了庙门看神像一样,一直是在仰视。并不是因为我个子小,而是景仰他们那智慧的头脑里的知识。刘安祥是我的朋友,但在他成名之后,我看他创作佛画,依然像小时候看老师一样在仰视。从他作画时专注的神情里,从他笔下人物身上的光彩里,汲取于自身有用的营养。

END

作者简介

鲁旭陕西凤翔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凤翔县作协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风流街》、《下乡纪事》等小说作品,《二娃审案》等戏剧作品,《凤翔民俗》(上下卷)等。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