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始经启示录060:该怎样解读圣人的言行

 新用户17779036 2022-02-09
导读
关尹子为什么把圣人之言比做钟鼓,把圣人之行比做车船?圣人们为什么说大道无言,大道无为,而自己却有言、有为呢?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圣人的教化呢?为什么要特别当心那些天花乱坠的言论呢?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我们一起来精读《关尹子》极篇的第十三章,先读经文。
关尹子曰,如钟钟然,钟鼓然,圣人之言则然如车车然,如车舟然,圣人之行则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知,所以夺天下之智。
01
关尹子告诫我们说:
就如同敲钟一样,声音清灵;也如同钟鼓一起敲击,声音中既有轻灵也有浊重。圣人所讲的话,所留下的文字也是如此。
就如同驾车行走时会留下痕迹,也如同既驾车、也乘舟船出行一样,有的时候有痕迹,有的时候没有痕迹。圣人的行为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大道没有办法描述,所以那些领悟了大道的圣人就会退出天下所有的语言,选择沉默。
正是因为大道没有办法用常见的感官而感知和认识,也没有办法靠思考、推理而得到。所以有道的圣人会剥夺所有的智慧,顺其自然。
02
我们读道家圣人的经典,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这些得道的圣人们总是讲大道无言去讲道可道非常道”,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说呢?还要写呢还会给我们留下文字呢?
他们反复强调大道是无为的,那他们这些得道的圣人,为什么还有所作为呢?已经几千年过去了,我们还能读到他们的事迹呢?他们不是无为吗?应该躲起来,什么也不干才对呀。
这一段的经文,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圣人们会讲话,也会写文章,但是他们给我们讲道理,教我们做事情,都是因为形势需要。用元代高道牛道淳道长的话讲:感而接应应声无心”。
就像关尹子拦住老子,不给他出关,让他传道一样,圣人们是在被要求、被请求的情况下才说道的,才写文章的。就像钟、像鼓,虽然可以发出声音,但需要外力的敲击。
03
牛道淳在《文始真经注》中还这样说:钟声清,以喻圣人感而后应,以理训人,令从理悟入也。鼓声浊,以喻圣人感而后应,以事训人,令从事而悟入也”。
这个很好理解,敲钟的声音听起来很清脆,就像圣人给我们讲道理。敲鼓的声音很沉闷、很厚重,就像圣人教我们做事情。
我们读道家的经典,乃至佛家、儒家的经典,都有这个感受,有的是直接讲道理给我们听,有的是用事情来启发我们。比如说庄子就特别喜欢讲寓言故事。
圣人们讲的道理,教给我们的方法都是因时因地因人随缘随机而说的而写的都不是刻意的,咱们千万千万不能执着
就如同佛家《金刚经》当中,佛陀给须菩提的告诫: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圣人讲的话,写的文章再好、再有道理,也不能够执着和迷信。
所以,我们读到这里,要了解关尹子的良苦用心。
04
关尹子还跟我们讲,车在地上走会有车辙,我们后人能够看见。船在水上行,很快就没有了任何痕迹,这就比喻圣人在世时会有很多作为。
圣人在世时的作为,后人喜欢高推圣境,把圣人的这些作为称为圣迹。但圣人的作为,有一些是能够被我们所知的,有的则没有办法被我们知道。
高道牛道淳在《文始真经注》中说车行有迹,以喻圣人有时抚世,有时辅世,普利天下,其迹昭然,万世不泯者也。舟行无迹,以喻圣人不得已而应世,所行之德,上德不德,即迹而无迹,使贤愚莫知,鬼神不测”。
有道的圣人,是出世建功立业,还是退隐江湖,完全是根据天下的形势需要,他没有个人的欲望在里面。
形势需要他出来扭转局面。他该提起的时候,自然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能够提起。
他该做的,能做的事情做完了需要他放下的时候,他又能够有更大的智慧和更足的勇气放下,能够不贪恋,这是普通人没有办法企及的境界
还是咱们前边读《关尹子》讲的那句话,真正得道的圣人心里装着天下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自己的安危、得失、荣辱,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05
我们读懂了关尹子的这段告诫,就会明白:
首先,咱们要想去悟道,可以去读圣人的书,去参圣人的事,但不能执着和迷信。
圣人们说话,去做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是随机而说,随机而做的,咱们不能死抱着不放。
其次,我们必须知道大道没有办法言说的本质,没有办法用我们普通的、常见的感官认知途径去认知,甚至都不能够用哲学家那种推理、推究的方式去获得。
我们要想能够领悟那个最本质的大道,必须要老老实实地去在自己内在下功夫,要修自己的心,去掉自己的妄想,要实现老子讲的那种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这个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让自己虚静的心和大道相印。
一句话总结:
我们对圣人、对经典要信,但是不要迷。而且尤其要提醒自己,不能被市面上那些讲得天花乱坠的各种言论给带进沟里去。
真正要想体道、悟道,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才是正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