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筑巢引凤 汇聚英才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着力构建国企人才工作新格局

 学而2017 2022-02-09

近年来,在呼伦贝尔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委组织部的有力指导下,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以实现“三个摇篮”为目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实现集团公司“十四五”期间“双十”“双百”“双创”目标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撑。经过不懈努力,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获得了自治区“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自治区优秀院士工作站、呼伦贝尔草牧业创新人才团队、呼伦贝尔市“十佳英才”创新创业团队、“呼伦贝尔英才”团队等多项称号。2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带动培养本土博士4名、研究生8名、农产品检测检验等骨干技术人才120余人。

党管人才 力促人尽其才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扎实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培养优秀人才队伍上精准发力。

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一心多点”的工作要求,构建了以集团总部为“心”,以科技公司、数据中心、生态草牧业项目等为“点”的人才工作格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组织部下设办公室。制定了《“十四五”人才培训规划》,投入40万元专项资金,聘请上海国资院第三方团队编制《农垦集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列入集团年度财务预算。聘请上海国资院专家团队,在实地调研、多轮测算、专家论证、上级审核、内部审批的基础上制定了《二级公司薪酬管理指导意见》等8个制度办法,形成了上有红线、下有保底的薪酬和考核制度体系,打破了多年形成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薪酬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干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信息化水平。投入30万元与上海赟龙软件公司合作,搭建了干部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各领域各层次人才数字化、可视化精准查询,通过系统算法智能识别研判各类信息,为科学选人用人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同时,分层分类建立党政人才、专业技术和乡土人才等8类人才库,储备各类人才1200余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数据中心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开展大数据采集分析工作。(摄影:李新军)

创新人才工作载体。启动首届“农垦英才”评选活动,评选农业、畜牧、科技、项目、商贸、财务、法务等领域“农垦英才”个人50名,“农垦英才”团体10个,实施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资金支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启动重点项目课题攻坚“揭榜挂帅”行动,确定了 “成本核算体系、三河牛减亏计划、黑土粮仓创建”等20个重点课题“榜单”,聚焦主责主业“揭榜挂帅”,集中攻坚,并对完成效果进行“评榜”,实现用项目培养人才、用人才破解发展瓶颈的“双赢”目标,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聚才引智 形成强力“外脑”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始终坚持集四海之气、聚八方英才,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着力构建“十百千”人才库。通过科研项目、技术攻关等手段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把零散的、碎片化的各类人才聚沙成塔,“十百千”人才库(10名院士,100名高级职称人才,1000名中级职称和高技能人才、“土专家”“田秀才”“金牌工人”等)已初步建成,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通过外引内培逐步成立了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大、南京农大以及市域内本土人才等专家团队,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外脑”。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景海春连续被聘为市政府顾问,中科院科发局王竑晟和中科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自治区“草原英才”高树琴先后挂职担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助理。制定了《外聘专家管理办法》,柔性引进包括朵英贤院士、方精云院士在内的各领域专家学者100余名,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乃至全市的发展献计献策、把脉问诊。

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牵引作用。在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生态草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群、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等一系列高质量科研合作平台,实现了呼伦贝尔地区院士专家工作站零突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突破。2021年与中国农业大学任继周院士签署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院士专家工作站续建协议,并成功获批,成为呼伦贝尔地区保留的3家院士工作站之一。

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理念,围绕集团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对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准确掌握人才需求,科学制定引才计划,及时发布引才公告。仅2021年公司总部机关就引进了14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职后直接享受副主管级待遇,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今年,还将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各领域急需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0名,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350名,为农垦集团高质量发展储备充足的后备人才力量。

挖掘激发本土人才活力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坚持在引进外部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开展“师带徒”行动。从各基层单位选派20名农业、畜牧、科技类优秀年轻后备人才到中科院草牧业工程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跟随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各类科研试验、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科技小组”“导师带徒”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优势互补,助推柔性引才与刚性育才深度融合。

中科院“黑土粮仓”项目落户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摄影:曾威)

通过重点产业和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出资9000万元,从2020年5月开始,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玉成带领各类专家30余名,历时近两年时间,完成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目前,大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已正式运营,二期项目建设正式启动。通过大数据中心的打造、中科院A类战略先导“黑土粮仓”、三河牛品种繁育等项目的一线技术攻关,培育了畜牧兽医、农畜产品检验检测等400余名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

校企合作打造乡土人才孵化基地。依托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扎兰屯职业技术学院和呼伦贝尔学院优势学科办学资源,建立乡土人才孵化基地3处,在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加挂“农垦集团党校”和“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牌子,开设亟需的农机、市场营销、检测检疫等定向委托培养专业,通过“课堂教学+现场实践”的模式,培养乡土后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陆续举办6期急需紧缺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培养3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专技人才。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十四五”期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还将大力实施 “人才强企”战略,为打造粮食安全国家队、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排头兵”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