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梦天地间-自传中部185》白虎通义是本什么书?

 广州玉 2022-02-09

新217期总1562期侵权必追责!

奇书

【封面照片】图为在梵蒂冈城国圣彼得大教堂(又译圣伯铎大殿,是世界第一大教堂、罗马教皇的教廷和圣座所在地,建筑面积2.3万平米。1626年11月18日落成,耗时达120年)广场排队等候入内参观。摄于2017年5月4日下午。

【185】白虎通义是本什么书?

在东汉时期成为官方统治思想的谶纬之学有两部重要典籍:《白虎通义》《周易乾凿度》。前者是建初4年(公元79年)汉章帝在洛阳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的资料汇编,会后由史学家班固整理而成,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的典范价值;后者是西汉末年纬书《易纬》中的一篇,它融道家、大易、数术于一体,是纬书之中保存完好、哲学思想较丰富的作品。先说《白虎通义》吧!为什么说“白虎观会议”很出名?汉章帝为何要召开那次学术会议?换句话说,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这还得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起,因为自那时起,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汉朝的统治思想支柱。但由于当时儒家各个学派传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西汉甘露3年(前51年),汉宣帝刘询(前91-前48年,本名病已,字次卿,西汉第10位皇帝,汉武帝刘彻曾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母皇孙妃王翁须,孝宣之治的开创者)在皇家图书馆石渠阁(公元前200年左右,由萧何丞相建造)召开了一次重要学术会议,目的在于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管治。

当时,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五经诸儒23人与会,集中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会后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共155篇,其中大部分今已散佚。唐代史学家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今陕西西安人,官至宰相)在《通典》中保存若干片断。石渠阁会议上决定:将汉武帝时期的五经博士人数增加至14人。其中,《易》增设“梁丘”、《书》增立“大小夏侯”、《春秋》增立“谷梁”等,对汉代经学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经过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儒家各派的岐异再次抬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斗争激烈。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将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使儒学与谶纬之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汉章帝遂于建初4年(79年)将朝中大夫、博士、议郎、郎官以及全国各地著名儒生召集到洛阳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汉章帝亲临现场,裁定取舍。

那年11月,洛阳白虎观学术研讨会正式举行,开了1个多月,与会者包括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名儒。依时任议郎杨终(?-100年,字子山,今四川成都人,东汉史学家)奏议,仿照当年石渠阁会议的做法,汉章帝亲自主持,由五官中郎将魏应(?-90年,字君伯,今山东济宁人,东汉经师、学官)秉乘皇帝旨意发问,各家儒生加以讨论,形成共识后由侍中骑都尉淳于恭(?-80年,字孟孙,今山东安丘人)代表与会诸儒作答,最后由汉章帝亲自裁决。《后汉书-章帝纪》对此有记载:“(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文中提到的《白虎议奏》实质上是白虎观会议记录,会后由班固在其基础上整理编撰成《白虎通德论》,亦称《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清代纪晓岚在其所著《四库全书总目》评价《白虎通》说:“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

图片

图1:在凯恩斯坐玻璃船近观大堡礁。

白虎观会议肯定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表率”的意思,班固解释说“纲者,张也”)、“五常”(仁义礼智信)、“六纪”(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仲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白虎通》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的记录资料汇编,共分4卷,集中体现了当时上自天子、下至儒生的学术共识,它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爱新觉罗-昭梿(1776-1833年,字汲修,爱好文史,代表作有《啸亭杂录》15卷)在其《啸亭续录-石经》中写道:“汉灵帝时,立'五经’石碑於白虎观,蔡邕等为之校刊。”有意思的是:这部由皇帝钦定的经典,通常是极其“正统”的,但它却对性问题给予很大重视,书中甚至讨论了男子应该与未满50岁的妻妾每月性交几次这样的细节!

清代经学家陈立(1809-1869年,字卓人,号默斋,今江苏句容人)著有《白虎通义疏证》12卷。可惜,会址白虎观后来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清代文学家曹寅(1658-1712年,字子清,号荔轩,今北京市人,康熙名臣,曹雪芹祖父)有《哭东山修撰》诗曰:“辉煌白虎观,灭没青藜枝”,说明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白虎观已经不复存在了。《说文解字》曰:“藜,藜草也“,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叫灰菜,全草入药。”青藜”原指藜仗,后引伸为夜读照明的灯烛,这里借指读书人。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之一,先后共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东汉年间,洛阳城已有白马寺、白虎观,前者至今依然香火鼎盛。白虎观会议被视为中国古代倡导学术自由的里程碑,这与东汉前期“明章之治”的宽松环境是分不开的。在汉明帝刘庄(28-75年,本名阳,光武帝刘秀第4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东汉第2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父子统治的31年(57-88年)间,实行宽松治国、轻徭薄赋、息兵养民、崇尚儒学的政策,是汉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另一本谶纬之书《周易乾凿度》(又称《易纬乾凿度》,简称《乾凿度》)出现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已流行。书名中的“乾凿度”作何理解呢?“乾”为天,“凿”意为开辟,“度”指路,“乾凿度”是“开辟通向天上道路”的意思。班固《白虎通义-天地篇》已引用《乾凿度》。清代乾隆年间,爱新觉罗-永瑢(1743-1790年,号九思主人,清朝宗室大臣,乾隆帝第6子)、纪昀(纪晓岚)联合编纂《四库全书》时,把《乾凿度》从《永乐大典》中抽出来,分为上下两卷。东汉时有郑玄、宋均(?-76年,本名宗均,字叔庠,今河南邓州人,五官中郎将宋伯之子,东汉名臣)两家注本,今本为郑玄注。《乾凿度》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其图式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万物。该书认为,由寂然无物的太易到太始,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郑玄注曰:“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为太易。”太初为“气之始”,到了这个阶段才有形可见。“形变而有质”,这就是“太素”。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而未分离,这就是“浑沦”。它是未分离的统一状态,又称为“一”,也即是“太极”。而后由“太极”一生为二,“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再由天地产生人和万物。《乾凿度》的天地万物生成说可追溯至先秦子书《列子-天端篇》,宋明理学亦受其影响。它还论证了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的合理性,认为《易》的作用就是“理人伦而明王道”,同时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论

【未完待续。图文无关】

图片

图2:在澳大利亚凯恩斯绿岛上小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