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奇故事]大宋八卦旧闻——讲述宋朝有趣儿的人和事儿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2-02-09

文/丘也山  时间:2021-12-27 16:38:13


打今儿起,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宋朝那些有趣儿的人和事儿。

  本篇故事来源有正史、有野史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大宋宣和遗事》,有宋人记述如欧阳修的《归田录》、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苏轼的《仇池笔记》,有宋人诗词如《苏轼诗词集》《辛弃疾诗词全集》,也有元明清后人臆想杜撰的小说等,总之,本篇所述故事,皆有出处。

  既是段子也是八卦,不是课本中所收录的严肃话题,都是茶余饭后闲聊吹牛的闲话而已。

  各位朋友有不满意的可以骂,文中有错误的可以指正,各取所需,图一乐儿吧。

1.

辛弃疾是主战派,面对南宋朝廷的消极苟安,生气郁闷又无可奈何,经常借酒消愁,因此身体不太好,老婆、朋友经常劝他少喝。

  庆元二年(1196年,在江西上饶由带湖移居瓢泉时。是年56岁),辛弃疾写了一首词,立志戒酒,词为《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把酒杯拟人化,说来,酒杯你过来,我跟你说,“老子今朝,点检形骸”,我知道喝完酒难受,渴啊、打呼噜啊、像慢性毒药啊,行,我不喝了行吧,“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没问题,我自己就能放下酒杯,彻底戒酒。嗯,态度很好,意志很坚决。

  结果怎么样呢,喝酒的人啊,都不要脸。

  结果过了没几天,有朋友带着酒来看他,他又馋了,于是开戒,还写词给自己开脱,也是一首《沁园春》,词前小序写到: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词中又说:“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老铁没毛病!

  你看,我不是不戒酒,这不是来哥们儿了嘛,他们劝我喝,我不能怠慢朋友啊,所以得喝点。

  看见了吧,从古至今,喝酒的人都一个德行。

  其实在一年之前,辛弃疾就写过戒酒词,是三首《卜算子》,标题分别是《饮酒败德》《饮酒成病》《饮酒不写书》,结合两首《沁园春》来看,辛弃疾戒酒并没有成功啊。

2、

陆游比辛弃疾大15岁,也是主战派,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词人在嘉泰三年(1203年)曾见过一面。当时陆游因主站,遭主和派陷害,罢官回浙江绍兴山阴老家,辛弃疾新任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到绍兴后,得知陆游闲赋在家,于是前来拜访。

  陆游和辛弃疾都强烈地要求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失地,二人一见如故,促膝相谈,惺惺相惜。分别时,陆游送了辛弃疾一首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说道:“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令辛弃疾备受鼓舞,但时年陆游已经78岁、辛弃疾也63岁了。

  四年后,韩侂胄组织的开禧北伐失败,辛弃疾带着忧愤之心逝世,死前大呼:“杀贼!杀贼!”又三年后,眼看收复失地无望,陆游也忧愤成疾,临终之际留下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陆游的爷爷叫陆佃,是北宋末年名臣,官职副宰相。年轻时,曾在金陵(南京)求学于王安石。王安石变法时,问陆佃对于新政的意见,陆佃说:“法非不善,但恐推行不能如本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陆佃的意思是,新政好是好,但恐怕结果会违背初衷,青苗法搞的给农民的小额贷款那套东西就给百姓增加了负担。也是一位耿直的人。

  听了陆佃对新法的意见,王安石有点惊讶,问:“你怎么这么想,我和吕惠卿商量过也问过外界的意见啊。”意思是新法可行。陆佃说:“您是能听从善言,但外界都认为您拒绝纳谏啊。”王安石说不可能,说:“我哪有拒谏啊,只是外边有一些乱七八糟的邪说,不足以听。”陆佃说:“就是这个原因。”后来王安石派人去调研,调研的人回来欺骗说新法好,对老百姓有利。于是王安石认为陆佃不依附自己,于是不再向陆佃问政。
4、

  王安石文章、学问、道德、人品绝无问题,新法的初衷也是好的,但结果正如陆佃预料的,未能如本意,尤其是青苗法,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围绕新法产生的争论、争议,则撕裂了大宋。

陆佃耿直,而他的老师王安石则有些偏执。王安石人称“拗相公”,正是因为王安石极为固执,认准的事儿一根筋,不允许任何人反对他,偏听偏信,不够实事求是,这才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偏颇,后果与动机不符,造成了人民的困苦,大宋的灾难。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关于王安石的“拗”,是有例证的,比如王安石“不挑食”,给什么吃什么,这是为啥呢?

  王安石任宰相的时候,有人说他喜欢吃鹿肉(獐脯),说这话王安石老婆是不信的,她说:“他平时从不挑食,怎么会偏偏喜欢这玩意儿?”问了才知道,原来是在一次吃饭的时候,王安石不吃其他菜,只吃了鹿肉,王安石老婆问:“那肉放在什么地方了?”人说筷子跟前儿。他老婆恍然大明白,说:“你们明儿在他筷子旁边放个别的菜。”第二天一试,王安石果然把菜吃光了,而并没有吃鹿肉,人们才明白,王安石不是喜欢吃鹿肉,而是给什么吃什么。

  在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上,王安石和苏轼是政敌,苏轼曾旗帜鲜明地反对王安石变法。但王安石是非分明,一是一二是二。

  因反对变法而陷入“乌台诗案”的苏轼,面临被杀头的境地时,是王安石的一句话救了他,王安石给宋神宗带话说:“圣明时代,不可杀有才华之人。”苏轼被贬黜后,在金陵去拜会王安石,两人一笑泯恩仇。

5、

苏轼身处官场,他的豁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呢,也怕死。乌台诗案后,苏轼被关进了大牢,生死未卜。苏轼和长子苏迈有个暗号:“送食惟菜与肉,有不测则撤二物,而送以鱼。”平时送餐,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便于心里早做准备。

  身陷囹圄,苏轼日子倒也过的平稳,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了一条熏鱼。

  鱼?

  鱼!

  “完蛋了,要死了!”

  苏轼看到鱼,以为要被杀头了,顿时心如死灰,给弟弟苏辙写下了两首绝命诗。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当然啦,代为送餐的朋友,并不知道苏轼父子约定的暗号,这也虚惊一场。只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反而激发了苏轼的诗才,于是才有了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被呈到宋神宗面前时,皇帝被他的才华折服,也被他的一片赤诚之心打动,加上王安石等人的求情,免其一死,将其贬到地方为官。

  

6、

苏轼是个好玩儿的人,说好玩儿,既是有趣,也是爱玩儿。苏轼做杭州太守时,春天一到休假日,就会约上一帮朋友在西湖游玩儿。

  玩啥呢?有点野!

  早上呢,在“山水佳处”吃完饭,苏轼就就开始张罗安排了:每个朋友一条船,配一个队长,带领数名妓女,干嘛去呢?“任其所适。”爱干嘛干嘛。

  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开始鸣锣,鸣锣收兵嘛,召集朋友们回来。

  这就完啦?早着呢。

  回来以后,又在望湖楼或者竹阁聚会,“极欢而罢”,能极欢到什么程度?自己想象。极欢到什么时候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宋朝是没有宵禁的,夜市犹未散,估计也挺晚了。然后高潮来了,“列烛以归城中”,就这么回去太单调了,还得列烛,好大的排场。

  这么招摇,不怕人看吗?不怕,就是让人看,那场面,那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像极了现在狂热的粉丝追星。

7、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杭州副市长(杭州通判)时,他的老朋友杨绘被任命为杭州市长(杭州知州),迎接杨绘时,苏轼写了一首词《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

  “杭妓往苏迓新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啊,派了杭州的妓女到苏州去迎接新太守。

  这首词不是写给杨绘的,而是写给苏州太守王晦的,杨绘赴杭上任会路过苏州,苏轼的意思是让王晦告诉杨绘,不要被苏州的美色动心而耽误了行程,赶紧来杭州吧,杭州也有好玩儿哒。

  那派妓女去迎接,又是什么骚操作?

  原来啊,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唐宋时,赴任迎任,都有官妓为导之例。这一风气在元明之后逐渐被禁绝了。

8、

苏轼经常和妓女玩,这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儿,因为那都是“官妓”。

  什么是官妓?官妓为朝廷设定,是供奉官员的妓女。唐、宋时官场应酬会宴,有官妓侍候。官妓都不是单有姿色,所有官妓为了迎合文官们的需要,都会诗书琴画等。中国古代官吏多是文人,文人一向做为高雅之人,也只有与之相对应的妓女才能满足其身份的需要。

  历史上的妓女概念,比我们现在的理解要宽泛,大的来说,有艺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从事艺术表演活动,如同娱乐明星;而后者主要是出卖色相的娼妓。朝廷官员不能入民间青楼,只能招官妓,也就是前者。

  苏轼的爱妾朝云就曾是西湖歌妓,苏轼认识她时,朝云年仅12岁,据说苏轼初见朝云被打动,从而有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

苏轼做杭州市长时,无日不在西湖。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带着一个妓女去拜访净慈寺大通禅师,佛门本是清净之地,苏轼带妓女去寺院是否不敬呢?

  当然,否则,大通禅师怎么会“愠(恼怒)形于色”呢。

  苏轼呢,也不管他,不仅如此,还作了一首《南歌子》,让妓女当场唱给大师听。唱的什么呢?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大致意思是说:

  “大师平时唱什么曲子?属于哪一佛教派别?借用您平时给弟子们讲授佛经使用的拍板和门槌,让我也来给你讲解一下。我带个妓女不过是逢场作戏,你不必怀疑有其他想法。
  漂亮的妓女不过是偷看了你一眼,你不要皱起眉头,显得不耐烦。只恨年轻僧人出生太晚,你年轻时老婆一大堆,对你之前的行迹一无所知,你可骗不来我。”

  大通禅师听完歌曲,也就不生气了,“大通亦为解颐”。

  苏轼于是得意地说:“今日参破老禅矣。”

10、

柳永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柳永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京(汴京,今开封),大中祥符二年第一次参加春闱(会试、中央考试,第一名称“会元”,因春天组织故称。)因宋真宗嫌弃他“属辞浮糜”而落第。 之后,柳永落榜四次,愤而离开京师,以填词为生,词名日隆。

  柳永在一次落榜后作了一首词,《鹤冲天·黄金榜上》: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酸文人落榜发发牢骚而已,但有人却不高兴了。不高兴的人是宋仁宗。

  在一次考试后,柳永倒是上了榜,榜单呈到宋仁宗面前时,仁宗看见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的这首词,说:“这个柳永就是那个柳三变?”说是,于是皇帝大笔一挥,划掉了柳永的名字,“特落之”,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参加科举考试做什么!”并在旁边批道:且去填词。

  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未完待续)

内容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