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芳,好久没去你家《家访》了……

 中学生读写 2022-02-09


课前导读

题目:《家访》
版本:人教社1981年版小学语文第三册(1981-1987年使用)
小时候,最怕老师家访,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老师家访,不可能都像课文中的唐老师一样,到家里帮着熬药做饭的。
后来自己做了老师,也不愿去家访,怕给人家添麻烦。有些灵活的家长喜欢叫老师到家里做客,其实就是去吃饭,联络感情,我也都是谢绝的。
再后来自己做了家长,也不希望老师来家访。我推测,好多家长也和我一样,不喜欢相对陌生的人到家里来。
但我对课文中的唐老师,依然是很敬佩的,除了家访,其他的事我都会把她当作学习榜样。
2013年,我在晚报上读到一篇写家访的文章,读完后很有感慨,我想,如果文中的“我”放到现在,仅凭在家访学生价吃饭这一条,就会受处分了。那时候,老师真单纯,家长很朴实,孩子很上进……
将这篇散文附在最后,请大家阅读。

课文再读

附散文《家访》

家  访

我那时的家访常常碰到黑灯瞎火的情形。

其实时间还早,只不过晚上七八点钟的样子。那时穷,没电,能有一盏罩子灯的人家,家境就算是不错的了。

于是,叩开了门,屋里亮起一盏煤油灯。大人也像犯了错似的,夸张地喊孩子:快起来,快起来,老师来了。孩子也就起床了,像模像样地学习,或者装着学习的样子。

也有的人家实在客气,孩子那边厢学习,孩子的父亲陪我闲聊,也无非是认真学习改变命运之类的老生常谈,孩子的母亲生火烧茶,外加几枚煮鸡蛋。

奢侈的一次是居然吃到了鸡肉。孩子已经坐在灯前学习了,我要走。家长拉住我的自行车,死活不让。那边逮鸡的逮鸡,挖蒜的挖蒜,择菜的择菜。这一切都在明朗的月光下进行。

其实,我已经吃过晚饭了。那是我刚开始教学的最初几年,一抓一大把的空余时间,一肚子的无知无畏。吃过晚饭,单车一推,劈腿上车,要上哪儿,家访谁,根本无目的,无计划,纯粹即兴发挥,撞着哪家是哪家。

有一个学生,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整个屋子都静在黑暗中,没一丝亮光,喊,也不应。第二天,找他谈话,叮嘱他认真学习什么的。隔几天再去,还是黑暗中不见亮光。在找他谈话时,孩子眼里有泪:老师,我们家穷,打不起煤油。我心一沉,不曾有过的沉,给他五元钱,他死活不接,一半出于腼腆,一半出于感激。

现在,我越来越疏于家访了。我也不知道原因出在哪儿,是自己懒了,还是世道变了,不得而知。

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最值得我回忆的,就是那些家访。那时人物,那时情形,那时氛围,永远被时光保鲜着,历历在目,只要一呼,它们就出来。

有意思的是,我的成千上百个学生中,目前最有出息的,还就是当年那些从黑灯瞎火中被我放到光亮里的孩子们。

摘自2013年6月3日《扬子晚报》,作者蒋康政


【近期怀旧老课文】

公众号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