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沾益州志译注•风俗(节选) 文/陶正亮

 tzl13887443086 2022-02-09

       【原文】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王制也。天子坐明堂正百官,万里而外莫不俗易风移。猗欤休哉!
        沾向不少夷猓①,今沐浴声教,向化更新,尽改其旧。惟是熙皞之余,妇子和嬉,往往乘良辰美景以相娱乐,其一切相沿俗习,礼取从宜,正于仁让之休无相悖也。
        志风俗。
        每月朔望②,文武、师生、耆老、兵民,咸诣公所宣讲《圣谕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③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教导之切,维持之深,莫详于此,故冠诸风俗之首,以期迁善还淳,共副圣训。士尚廉耻,与物和平;民少游惰,其性易使。    (通志)
        尚简略,习礼义,勤稼穑,多畜牧,民尊吏而畏法。  (郡志)
        自庄蹻略地,武侯南征,其时已通中国。明洪武十四年秋七月,命将军傅友德、蓝玉、沐英进征,从军皆中州④人。随建设卫所⑤,以从军将士留守。故滇人多各省籍,一应婚嫁丧葬无大异,彝、汉同居村落贸易往来历年久远,彝人亦多习知汉礼。
        沾土瘠民贫,路冲役苦,不好出乡井贸易,惟知刀耕火种、完租办赋而已。住居山隅者,虽殷实不衣帛,或至老不入城市。妇女不衣华丽,亦无金银妆饰。嫁娶丧葬,贫富俱从。约会宾客亦淡泊。其风近古。惟是地系冲衢,商旅丛集,五方聚处,习俗不无庞杂。赖整饬焉。
        婚礼:求婚者,敦请冰人⑥,设酒宴之。冰人至女家,达主人意,相恳女家。或未允,再三求之。既诺,亦宴冰人。然后,二姓互相宴饮会亲。其纳采问名⑦,礼皆从便。将娶,三日庙见⑧。弥月,女子归宁⑨。
        乡土加注⑩:凡男女婚嫁,有年月未协,两家先自言定,男家备轿马于半路,女家引女至会场,为男家抢去,俗云“抢亲”。至次日, 婿往翁家谢,请其女父母照备装奁送之。此误沿夷俗,今已大革。
        丧礼:衣衾棺椁,随贫富为之。有延僧道于家讽经建醮者,及发殡亦如之。士大夫知礼者,皆不用僧道,而发殡前亦随俗,用鼓乐娱尸、治酒馔待客,更以白布数尺奉吊者。殡则设鼓乐前导,而号泣随之。相延如此。
        葬礼:有力家多信风水之说,有迟至年余不葬者。既葬而有意外之事,又更卜改葬。反不若贫人附葬祖茔,早妥游魂也。
        祭礼:岁时伏腊,春秋祭祀用香、楮、灯、烛陈设。牲礼,庸愚相习。
        信巫:遇疾病,惟崇淫祀,不事医药。近行禁止,其风稍改。程石门尝注《巫说》详言之。
        房舍:无论荐绅士庶,房舍多用筒瓦。相传滇中风高,明初特敕许用。
        市易:在州前,以申、子、辰日集,谓之赶街。他无所产,货米麦、荞豆、布匹、牲畜而已。一在城南猪街,以亥日集。四面皆州境,其税旧系府税,今入南宁征解。
        正月元旦⑪:肃衣冠,拜天地祖先,尊长以次。毕,即互相贺岁,各拜亲邻,传茶奉槟榔。至亲者,则设馔饮,饮年酒,至四、五日渐稀。
        立春先一日:官吏彩仗迎春东郊,士民竞赏元宵。张灯前三日,城市乡村装饰,踏歌行乐,调类“竹枝词”,竞放花炮。
        二月三日:觅胜地效修禊⑫事。
        二月八日:有迎太子会,与他郡特异。相传有龙潭,不知在何许。生旃檀香树一株,大数围,高十余丈,不时有光。元时有异人伐之镂佛像三,曰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云为释迦如来佛子庇佑境土,冠五佛冠⑬,衣红袍。交城十乡人民轮流供奉。每岁会期作佛事⑭,高台盛装、社火⑮鼓吹喧杂,人聚观之。先于初七日,舁游市中。至初八日,迎赴会场(在城东诸天寺前),云与佛母相见。自元明至今未有易也。
        清明节:各姓子弟携酒醴、楮帛拜扫先茔。
        四月八日:浮屠以为释迦生,各寺设供浴佛。
        五月五日:天中节,以艾虎、菖蒲悬门,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系五色缕于项,以雄黄抹额,佩香囊,斗草为乐。
        十三日:关帝圣诞,设供庆祝。
        二十八日:城隍诞,演戏,修佛事。
        六月六日:晒书帙、衣服,以去虫蠹。
        二十五日:共燃长炬为乐,照田园,视火色以卜丰欠,名曰“星回节”。土彝以先一日为岁,祭先祖,剁牲,宴饮。
        按:滇南野史,蒙舍诏皮罗阁欲并六诏为一,因建松明楼。于是日,诱五诏祭祖,会饮,酒酣,去其梯,尽焚死。先是阁为此计人无知者。惟邓赕诏妻慈善,劝其夫勿往,不听,善以铁钏约夫臂。既被焚,他诏尸莫辨,独善以铁钏故,识夫尸,归葬。皮罗阁闻其贤,欲娶之,善执节竟以饿死。土人哀之,每岁于是日燃炬设祭,遂成故事。南诏旌其城曰德源城。一云,孔明于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父老设燎以迎。相沿成俗,未知孰是。 (慈善,一称宁壮妃,德源城在今邓川治东,志皆载之。五诏一曰浪穹、一曰施浪、一曰邓赕,是为三诏。其西北曰縻些诏,石壁上有色斑斓类花马,又名“花马国”。一曰蒙嵩诏。五诏皆在蒙舍诏之北,故蒙舍称南诏云)。
        七月七夕:妇女设花果罗拜织女星,穿针乞巧,或以针浮水中验其影。
        七月十五日:各家追祀先人,释家为盂兰会。
        八月中秋:以月饼、西瓜,焚香,拜月,宴赏。
        九月重阳:饮菊酒,登高。
        十月:男女拜扫坟墓,如清明节。
        十一月冬至:拜长至节。
        十二月八日:食粥。
        二十四日:夜以花果、糖、饼祀灶。
        除日:换桃符⑯、新联、门丞⑰,夕祀家神祖先,男女老幼团聚导饮,围炉守岁⑱。
        【注释】
        ①夷猓:对彝族的称谓。元代以前没有以“彝”相称的现象;元代及其以后,“罗罗”(罗猓、倮倮)或者其变体“夷罗(猓)”成为官方对彝族较为固定的称谓。此外,“蛮夷”“苗”等模糊的字眼也常被用来称呼彝族。尽管如此,直到清初,史料鲜有出现用“彝”来称呼彝族的情况。     ②朔望:朔日和望日。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     ③联保甲:保甲,旧时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以便实行层层管制。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一家有罪九家举发,若不举发,十家连带坐罪。      ④中州:河南的古称,是华夏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     ⑤卫所:明代为加强军事力量,在京师和各地设立卫所。卫是卫指挥使司的简称,所指千户所和百户所。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由指挥使、千户、百户分别统率。    ⑥冰人:比喻媒人。   ⑦纳采问名:古代汉族婚姻风俗。纳采,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问名,在婚前男家把写有询问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内容的书札派人送到女家。    ⑧庙见:古代婚礼仪式之一,成妇之礼中的重要仪式。即婚后至迟三个月,须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       ⑨归宁:又称“回门”,中国传统婚俗,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    ⑩乡土加注:原为“十乡土住”,位在“清明节”之前,其文意不清,逻辑混乱,译注时改为此。    ⑪元旦:此指中国传统的元旦——正月初一,而不是世界节日元旦节即公历的1月1日。   ⑫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⑬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师、主持、方丈修法时,戴着象征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如来的宝冠。    ⑭佛事: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    ⑮社火: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的通称。其中的高台即高杆戏。    ⑯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    ⑰门丞:也叫门神,旧俗门上贴的神像,用来驱逐鬼怪(迷信)。   ⑱守岁:在农历除夕晚上不睡觉,一直守候到大年初一的来临。
        【译文】
        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育不必改变他们的风俗,注重统一政令不必改变他们的习惯,是王朝的制度。帝王坐在殿堂整治各级官吏,远在万里以外无不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多么美好呀!
        沾益先前好多彝族,现在受朝廷声威教化恩泽, 归服更新, 所有陈旧落后的习俗都得到改变。只是他们高兴之后妻子儿女和谐玩耍,往往趁美好的时光与景物借此互相娱乐, 其他所有都依照传统的风俗习惯和礼仪,其做法适当,合乎法度,没有违背仁爱、谦让和美善的道德规范。
        作风俗志。
        每月初一、十五,不论文武官员、老师学生,还是老人壮年、士兵民众,全部来到当地处理公众事务的场所听取诵读讲解康熙《圣谕十六条》:“促进孝道文化发扬光大以便引导人们遵守伦常道德;忠实巩固宗族关系以便促使人们和睦相处;调和乡邻关系以便平息诉讼争端;重视农业发展以便保证老百姓衣食充足;崇尚节俭以便使人们养成爱惜财物的习惯;重视兴办学校教育以便端正读书人的不良习惯和作风;驱逐异端邪说以便引导全社会重视合乎正道的学说;高度重视法制建设以便警醒那些愚昧而顽固的人;教育人们懂得守礼谦让以便促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致力本职工作以便稳定老百姓的思想;教育引导年轻后辈尊礼守法以便防止他们干不顾法纪或礼法的坏事;禁止诉讼中的诬告恶习以便保全善良的人;劝告人们警惕窝藏逃犯以便避免他人有罪而牵连自己;自觉交纳田赋以便免除差吏上门催收租税;推行保甲制度以便消除盗贼、维护治安;消除仇恨和愤怨以便让人们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诲引导如此恳切, 维护支持如此深远有力,没有比这更完备的了,所以在《风俗志》篇首加上一段关于礼仪与风俗的论述文字,希望达到改过向善、恢复淳朴民风的目的,同时附上《圣谕十六条》内容。读书人注重廉操与知耻,处世温和;老百姓游荡懒惰的不多,他们的本性容易治理。    (参见《云南通志》)
        崇尚文章和言语简单明了,熟悉礼法道义,勤于农业劳动,大量饲养牲畜,老百姓敬          重官吏而且惧怕犯法。    (乾隆《沾益州志》所载)
        沾益自从庄蹻征战土地,诸葛亮讨伐南方,那个时代已经融入泱泱华夏。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季七月,朝廷命令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进军征伐云南, 当时投身军旅的都是中州人。跟着组建设立卫所,把投身军旅的将领和士兵居留下来看管。因此,云南人大多祖居其他各省,所有一切婚嫁丧葬风俗差不多,彝族和汉族同居的村落买卖交往经历的年岁长久,彝族同胞也大多熟知汉族的礼仪。
        沾益土地贫瘠,老百姓贫穷,地处交通要道,为劳役所苦,不喜欢走出家乡做买卖,只知道刀耕火种的原始生荒耕作和交纳田赋罢了。居住山角的人,即使富裕也不穿华丽的衣服,有的一辈子不进城市。成年女子不穿漂亮衣服,也没有黄金白银打扮。家里举行嫁娶丧葬仪式,不分贫穷富裕,全都跟随。邀请拜见宾客也不看重排场。礼节习俗近似古代风格。只是地处交通大道,来往各地做买卖的商人聚集在一起,是东西南北中各方的集散地,风俗习惯差不多。只有依靠整顿才能使它有条理啊!
        婚事礼仪:求婚的男子,诚恳邀请媒人,布置酒席宴请媒人。媒人到女方家里,告知男方家的意思,看女方家合不合心意,并请求女方家同意婚事。如果不同意, 就一次又一次恳求。女方家已经答应婚事, 男方家也要宴请媒人。这样以后,缔结婚姻的男女二家彼此分别设宴款待客人,结婚后男家、女家互邀亲属相见。至于纳采和问名的事情,礼节都就便。即将把女子接过来成亲的时候,便选定日期,事先向女方家通报。首先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然后举行娶亲仪式。婚礼仪式所用器物不管贵的还是便宜的,全看各自财力。娶亲的当天晚上,举行喝交杯酒仪式。娶亲的第三天举行庙见仪式。新婚满一个月,新娘回门。
       民俗加注:凡是男女结婚嫁娶,有时间没有请媒人协商,男女双方家事先自己说好,男方家准备好轿子和马待在半路,女方家领着新娘到集会的场地,故意让男方家抢走,俗话说“抢亲”。到第二天,女婿前往岳父家认错,恳请岳父、岳母照例准备嫁妆陪嫁。这种无意而有害于人的婚俗沿袭到周边少数民族,现在已经大有改变。
        丧事礼仪: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棺材,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安排。富有的人家聘请僧侣和道士在家里念经、设法坛做法事,直至发丧出殡也像这样。读书人和官吏等懂礼仪的人,都不聘请僧侣和道士,但发丧出殡之前的礼仪也入乡随俗,把击鼓奏乐娱尸和置办酒席招待客人的礼仪,更改为把几尺白布献给前来吊唁的人。出殡时却安排鼓乐队在前面引导,送葬人员号啕大哭跟随。 世代继承相延,就约定俗成。
        殡葬仪式:有权势或有财力的人家多数相信风水学说,有的推迟到死后一年多不安葬,既使安葬了如果发生意外之事,又更换风水先生二次捡骨葬。这样,反而不如贫困人家安葬在祖辈的坟地,早点妥为安排游荡的鬼魂。
        祭祀仪式:四季时节更换之时, 春、秋两季的祭祀,用祭神鬼用的香、纸钱、油灯、蜡烛摆设。祭祀时的用牲之礼,庸下愚昧之人互相沿袭。
        相信巫术:遭遇疾病,只重视虚妄泛滥的祭祀,不相信、不使用医术和药物。近年来官府要求禁止巫术活动,这种风俗略微改变。程石门曾经注解《巫说》说得非常详细。
        房舍:不管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还是读书人惑普通百姓,房屋大多使用筒瓦盖屋顶。相传滇中地区风大,明朝初期皇帝特令同意使用。
        交易:在州府前面,以地支是申、子、辰即属相是猴、鼠、龙的日子作为集市,称这是赶街。其他没有什么产品,出卖米麦、荞豆、布匹、牲畜罢了。赶街的场地一个地方在州城以南的猪街,以地支是亥即属相是猪的日子作为集市。猪街周围都是沾益州的边界,这里的税收过去是曲靖府负责,现在划归南宁县征收解送。
        正月初一:要衣着整齐,依照次序祭拜天地、祖先和尊者长辈。祭拜之后,紧跟着互相表示庆贺新年,各自拜访亲友邻里,客来递茶敬槟榔。关系最近的亲戚来做客,就陈设饮食,吃年酒,直到四、五天之后迎来送往才逐渐稀少。
        立春前一天:官员举着彩饰的仪仗到州城以东的郊外参加迎春活动,普通百姓争相出门赏元宵。挂灯笼的前三天,城市乡村装点一新,群众纷纷连臂以脚踏地而歌消遣娱乐、游戏取乐,其声调类似古代四川东部民歌“竹枝词”,到处争相燃放烟花爆竹。
        二月初三:寻找著名、景色宜人的地方效行修禊之事。
        二月初八:有的地方有迎接太子会的民族传统节日,沾益州的太子会和别的州郡差异很大。据传说,有个龙潭,不知道在哪里。龙潭旁生长着一株檀香树, 粗数围,高十多丈,这里经常祥光闪现。元朝时期有个不寻常的人把这珠檀香树砍下雕刻成三尊佛像,分别名叫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称是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来保佑沾益的疆域。佛像戴着五佛冠,穿着红袍。交水城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依次一个接一个地前来祭祀。每年举办太子会的时候作佛事,表演高杆戏的人身着华丽服装,社火表演队敲锣打鼓吹着唢呐,场面喧嚷嘈杂,吸引众人聚集在此观看太子会表演。首先在二月初七这天,参加社火表演的人共同抬着表演器材,往来于州城的市中心。到二月初八这天,社火表演队赶赴举办太子会的场地(在州城以东诸天寺前面),称这是去与释迦牟尼之母会面。这一风俗自从元、明两朝开始到现在没有改变。
        清明节:各个姓氏的年轻后辈携带着各种酒、祭祀时焚化的纸钱拜祭先祖之坟。
        四月初八:佛教把它作为释迦牟尼生日,各个佛教的庙宇陈设祭品举行浴佛仪式。
        五月初五:端午节,用艾虎、菖蒲挂门,吃粽子、喝雄黄酒, 小孩子在胳膊上缠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用雄黄涂抹额头,佩带香囊, 斗百草取乐。
        五月十三:关平帝君诞辰,陈设祭品庆祝。
        五月二十八:是道教称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城隍爷诞辰,表演戏剧,开展修炼佛法活动。
        六月初六:晾晒书籍、衣裳服饰,防止被蛀虫损伤。
        六月二十五:人们一起点燃着长长的火把助兴或者玩游戏,用火把照射田地,看火把的光和焰来占卜庄稼等是富足还是不足,名叫星回节。 本地的彝族提前一天即六月二十四是年节,祭祀先祖,宰杀祭祀用的牛、羊、猪,设宴款待客人。
        按:滇南地区民间野史流传,蒙舍诏诏主皮罗阁决意吞并六诏为一诏,借口修建松明楼。在星回节这天,诱骗其余五诏诏主前来松明楼祭祀先祖,聚集在一起喝酒取乐,酒喝到尽兴的时候,皮罗阁派人搬掉楼梯,五诏诏主全部烧死。事先,皮罗阁以为这个计策没有任何人知道。只有邓赕诏诏主皮逻邓的夫人慈善,劝丈夫不要去,丈夫不采纳,慈善就在皮逻邓的手臂上戴上了一只铁钏。已经被烧为灰烬,其他四个诏主的尸体没法辨认,只有慈善因为丈夫带着铁钏,辨认出丈夫骸骨,把它运回故乡埋葬。皮罗阁听说皮逻邓的遗孀聪明贤惠,想娶作妻,慈善坚守节操居然因饿而死。当地人为之哀叹,每年在星回节这天点燃火把陈设祭品,于是成为传说故事。南诏国插在城楼的旗子上写着“德源城”以示纪念。有一种说法,诸葛亮在星回节这天捉拿孟获,夜晚攻入城内,老百姓打着火把照明欢迎诸葛亮。因袭上述两种传说形成风俗,不知道哪个说法是对的。 (慈善,又叫宁壮妃;德源城,在今邓川州州府以东。地方志都有记载。五诏中的浪穹、施浪、邓赕,称作三诏。三诏的西北一个叫縻些诏,境内石壁上有的地方色彩斑斓类似花马,所以又叫花马国;一个叫蒙嵩诏。其他五诏都在蒙舍诏的北面,所以蒙舍称作南诏。) 
        七月七夕节:成年女子供花、供果,围着下拜织女星,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有的是在一个容器中盛以水,露天放置一段时间,待水面生膜后,投针或细草于膜上,看容器底部针影的图案花样,以验智巧。
        七月半:各家追思祭祀祖先,是佛教徒追念在天之灵的祭日,称盂兰会。
        八月中秋节:用月饼、西瓜祭祀,烧香,祭拜月亮,一家人聚会在一起吃酒饭。
        九月重阳节: 喝菊花与糯米酿制的菊花酒,登上高处履行登高的习俗。
        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祭祖节。这天,男男女女都到祖先墓前祭奠,礼仪和清明节差不多。
        十一月冬至: 老百姓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十二月初八: 吃腊八粥。
        十二月二十四:夜晚用花、果、糖、饼祭灶。
        年三十:更换桃符、春联、门丞,晚上祭祀家神和祖先,一家人团聚起来,互相开导,一起喝酒,围坐在火炉旁守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