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高考:藏在准考证里的青春记忆

 中学生读写 2022-02-09

读写微号 - 阅读 写作 教育 文艺

有思想  有温度  有价值  有方法

投稿邮箱 - zxsduxie@163.com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自1977来,高考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与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就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线索,是家庭发展的明显轨迹。

所以,每到高考季,人们往往喜欢追忆当年的高考故事,这是一种怀旧情结,不管成功或失败,人们都无法抹除那段青春记忆。

于是,前几天,一种在线生成个性化“高考准考证”的游戏,在朋友圈“刷屏”。不过,很快就有网络安全专家警告,这种游戏可能暴露个人信息。

那么,我们将在哪里安放那无法排解的怀旧情节?

“中学生读写”特意搜集了不同年代的准考证,从中窥视时代的影子,感受一代一代人的梦想、期待、奋斗,其中也有遗憾、无奈和泪水……

其中图片来自网络,除了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我们没舍得将图片打上马赛克,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

【1952年】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时间定在8月15、16、17日。那几天,气温与人们的热情一样高。

那一年,高考作文题是《记一件新人新事》和《我投入祖国怀抱》,题目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那一年,上午从7:30分开考,半天考两门;每科考100分钟,外语是俄语和英语,而且各高校还可以加试。

那一年,准考证上的“考试须知”,还有这样萌萌的话语:“考试时考虑要冷静答卷要迅速,不要放弃任何一科考试要坚持到底”。其中缺了两个标点,体现了紧张语气,不知是否有意如此。

【1955年】

那一年,高考时间改为7月15日、16日,仍旧是上午7:30开考。天气燥热,就像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

那一年,作文题目是《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另有两道简答题,一是“辛弃疾和白居易是什么朝代的作家?”二是“《大闹野猪林》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

那一年,一个叫张元的青年,成为高考状元,升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几年之后却被枪决。他的故事,我们只能讲到这里,幸亏还可以百度。

那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如果还活着,都已经年逾八旬了。看着准考证上这位英俊儒雅的青年,真舍不得想象他之后的人生轨迹。他叫符绩䄸(),名字也很有学问。

【1957年】

那一年,考试科目又做了调整,时间共为4天,最后一天是高校加试。

那一年,录取将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综合评估。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据说,某些省市从2017年新一届高一开始,又将恢复这一政策。

那一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如今的孩子们,从小学到高中,不知道将这个题目写过多少遍。我们不知道,如果当年也有“辅导机构”,会不会都宣传自己估着了作文题?

【1963年】

那一年,语文叫做“本国语文”,分为两部分:语文(一)是必考;语文(二)为选考,理工农医类考生不考(二)。

那一年,本国语文(一)是写两篇作文,一是议论文《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二是记叙文《五一日记》。照片中叫徐茂荣的小伙子选择了前者。

那一年,帅气的徐茂荣才19岁,是宝应中学高三(2)班学生,他考入了南京航空学院,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

【1973年】

那一年,是“十年运动”中唯一的“高考”,尽管这高考很多人提到的时候会加上引号。从1966年开始的史无前例的运动,使大学不再通过高考招生,而是采取由基层“推荐工农兵”大学生。

那一年,邓小平同志戏剧性复出,对大学招生工作进行修订,增加了“文化考试”内容,试图恢复用知识选拔人才的制度。于是,有了这次不像高考的高考。

那一年,准考证中这个叫吴玉芳的少女,来自一个叫石龙公社的地方,脸上挂着那个时代的特殊表情。同时,有一名叫张铁生的知青也参加了高考,并交了白卷,被称为“反潮流”英雄。于是,那年所有成绩作废。这次高考不幸“流产”,但为1977年恢复高考奠定了基础。

【1977年】

那一年,小平同志再次复出,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那一年,高考时间非常特殊,12月10日、11日、12日三天,天气开始变冷,人心却开始变暖。人们都像准考证上这位姑娘一样,重新学会了微笑。

之后,在1978年、1979年的准考证上,我们发现,这样的微笑就多起来了。

【1978年】

那一年,为了照顾老三届考生,国家把考生年龄放宽到30岁,于是,那年大学一个班的同学,可能相差十几岁。

那一年,考生们第一次有了“复习大纲”,并且开始全国统一命题。不过,广东的这张准考证上,有一个奇怪的规定:考生做不完题目可适当延长时间……

那一年,开始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许多1977年考了高分却因政审不合格未被录取的青年,终于改变了命运。

那一年,作文要求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缩写到500字以内。这是高考作文第一次考查缩写,恐怕也是最后一次。

【1979年】

那一年,高考时间正式确定为每年7月的7、8、9三天,这个时间持续到2003年(1983年因特殊原因除外),才调整到6月。

那一年,准考证上盖的钢印上,还写着“革命委员会”。不过,那一年的作文很有新意,要求考生改写陈伊玲的故事。

嗯,这个题目,基本跳离了政治。

【预选考试】


那些年,有一种残酷叫高考预选。

1980年代,高考报考人数激增,国家财政力量有限,为节约经费,不得不实行高考预选制度。这是黑龙江、安徽当时的预选考试证。

那些年,每所学校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苦读寒窗十几年,却连走进高考考场的机会都没有。

其中,1983年高考,作文题是一幅漫画,题目叫做“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这个题目深受好评。

其中,1984年的高考,理科数学号称有史以来最难,直到今天仍没有超越那个难度。

【1986年】

那一年,这个阳谷县的小伙子,高考前报志愿,他把第一志愿锁定山东大学。

那一年,作文题目是“树木·森林·气候”,其中有这样一段提示语,如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侯,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几年后,这些考入大学的同学们真地要去改变气候,也许,就受了这则作文题的影响……

【1989年】

那一年,还在实行夏时制(1986-1991),9:00开考,实际上是今天的8:00。

那一年,这张准考证上,竟然有很多错误。不知道是否因为准备时间过短,应对仓促,语文开考时间印成900:,数学结束时间印成11:30。

那一年,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就开始一场严酷的军训,很多大学晚上也上自习。

【1990年代】

那些年,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七月早就被称作“黑色七月”。

那些年,要在考前填报志愿,好多同学因为志愿填报不好与名校失之交臂。

那些年,作文还分小作文、大作文:1990年,小作文是描写小姑娘的肖像,大作文是议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还是“每层刺上面都有花”;1991年,小作文是把圆想象成另一种物体,大作文是议论“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1993年,小作文是写圆规的说明,大作文是关于老树皮与新树皮的记叙。

那些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虽然这个假设至今也没有实现。这道话题作文,不仅能解放思维,又能为考生提供展示才情的舞台,让很多宿构文章没有了用武之地。

【2000年代】

那几年,北京开始单独命题(2002),其他省市无法再和北京比较分数。2004年,又有9个省市开始自主命题;到2006年,共有16个省市实行分省自主命题。每年高考结束,会有20多套高考试题,令你眼花缭乱。

那几年,考生可以通过多个多渠道查分,其中最主要的是查分热线,每个电话1元钱,我不知道每个考生会查几遍,据说他们赚了个盆满钵满。

那几年,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发达,网络技术开始应用到高考。准考证上的照片换成了电子的,监考老师可以用手里的存根比对考生面貌;准考证上出现了网址与条形码。

那几年,高考科目不断变化:7科、6科、3+2、3+x、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就像在玩“搭积木”游戏,以至于我今天编这个帖子,都无法理清头绪。

那几年,社会更加关注高考,每年都有针对高考作文的吐槽。考生有用文言文、诗歌写作,社会上则出现了很多“高考零分作文”。

【2010年代】


这几年,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准考证也可以自行打印(2015年开始),而且可以打印多张。这对于一些粗心的考生来讲,无疑增添了一道保险。

这几年,很多考点都安装打印机,忘带准考证的考生可以现场打印,免去了奔波之苦。那些每年都用丢了准考证来吸话费的骗子,应该准备改行了吧。

这几年,新的改革名词继续涌现:高考加分、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作弊入刑异地高考、招生大战、分批次录取、合并批次录取、综合评价招生……考生成了小白鼠。

但是,不管高考怎样变化,她都是普通人家孩子改变命运的一条重要渠道,我们要欢迎她,感谢她,挑战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