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善晋美(十五)——华夏文明从这里开始

 如诗天地 2022-02-09

山西南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发祥地,4300多年前,尧定都平阳,划定九州,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实行禅让,敦化民众,协和万邦,奠定了中国最早的格局。尧是炎黄之后华夏上古文明的开创者,为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开篇首载帝王,被尊为文明始祖。


临汾,古称平阳,是上古贤君尧的都城,所以又被称为“尧都”。后人为祭祀尧王的功绩,在这里修建了尧庙。尧庙,是中国首座国祭帝尧,民祭尧、舜、禹三位华夏先祖的庙宇,俗称“三圣庙”。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宫门正中门额刻“尧庙”二字,两边楣额上东刻“就日”,西镌“瞻云”。意即尧的德行高尚如阳光之照临大地,天下人仰望他如仰望普降甘雨的云彩一样。崇爱之心,千秋不灭。


跨进宫门,陈列于甬道两旁的器物出土于陶寺文化遗址,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礼仪用品和乐器等。这些文物石雕生动地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尧庙更具有历史实证和文化内涵。

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


仪门立于甬道当中。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地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像日月光辉润泽四方万民。


进入仪门,正面耸立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把尧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并在他们议事的地方建楼纪念,“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

五凤楼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顶上脊饰三十余个陶人,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楼下有三个砖券门洞,古代祭尧时,君主从中间步入,大臣由两侧通行。



通常对联都是上下两联,奇特的是五凤楼上却只有独联。尧庙为祭祖圣地,因千余年曾多次损毁,楹联无一保存。此联为收藏人士捐出,已成独联,更显珍贵。“王春正始放怀舜日尧天”为下联,复制展示于此,广征上联。


五凤楼后面是井台,据说水井是帝尧亲手所掘,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相传帝尧时期,十日并出,天下大旱。尧命后羿射九日,但仍解除不了旱象。尧心焦万分,率人顶着烈日寻找水源。一日见很多蚂蚁聚集于一起,于是令人在蚁穴挖坑数丈,果然找到了水源,这就是尧“寻蚁凿井”的传说。后来,人们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称为市井文化,把井看作家,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奇特的千年古柏。左侧两棵为“柏抱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每逢初夏,柏树中盛开着楸花、槐花,芳香四溢,甚为可观,奇趣盎然,堪助游兴。


右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另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画师在为帝尧塑像时,有一对梅花鹿欢蹦而至,环绕此柏,长鸣如歌,此后人们称之为鸣鹿柏。相传夜笑柏系高僧法显从印度引种而来。此柏昼歇夜长,树寿绵长,时逢除夕夜晚,遇风会发出沙沙的声音,非常像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


广运殿又名尧殿,是纪念尧与大臣治理天下的殿堂。殿名“广运”是歌颂帝尧的功德和仁贤广以配天,运以载地之意。广运殿是尧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殿高27.5米,重檐歇山顶,脊立五彩琉璃脊饰,龙飞凤舞,金碧辉煌。


大殿月台前正中嵌有青石巨龙浮雕,这个蟠龙图雕是根据1978年陶寺遗址出土的礼器彩绘陶盘上的蟠龙畋象放大制作的,龙型简洁古朴,龙嘴衔含稼禾,反映了人类对农业文明的追求与崇尚。这是我国最早的龙的图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龙”。


殿内气势宏大的拜祖台庄严古朴,尧及四大臣铜像巍然屹立,光彩照人,再现了民族先祖的形象。帝尧高寿114岁,至今民间将高寿者亦称为“尧年”。


广运殿后的寝宫,是帝尧夫妇居住休息的地方,始建于唐麟德年间,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传说帝尧定都平阳不久,视察民情中巧遇鹿仙女,双方相爱,择日成婚。成婚之处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洞外山峰红光照射,状如蜡烛。此后,人们把帝尧成婚的山洞称之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新婚之居称“洞房”,洞房之中置红烛,美好的习俗延续至今。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崇拜祖先的美德,尧舜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尧庙祭祖堂是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着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涵盖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堂我们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脉,寻到血缘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


华门,与尧庙相邻。中华民族的文明之门由尧开启,华门就是为纪念帝尧统一华夏,开启文明之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渊源而建的。华门是华夏文明之门,它代表和体现的是中国最久远的历史文化,堪称文化上的“天下第一门”。


华门由基座、主门与阁楼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华门主门正前方长达25米的瀑布墙,代表着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水高悬而下,华夏文明由此渊源。基座平台上方一双巨手托着一尊陶盆,陶器是尧舜时期的主要用具,雕像象征着尧舜时期的文明地位。中间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21个彩球,代表着尧舜之后夏、商、周、秦、汉等二十一个历史朝代,生动地展现着中华五千年文明从尧舜开始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


脚下的56级台阶代表着56个民族,寓意中华文明由各民族历经五千年共同创造。台阶两侧雄浑厚重的石雕车轮,仿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如车轮滚滚,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华门大台阶独具匠心的设计所体现的华夏之源和根祖文化的主题,使人一进华门就产生追根溯源之感。


华门总高50米,象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正面三门矗立,象征着尧舜禹三位文明始祖,位于中间的主门高大厚重,雄伟庄严,高达18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门。大红色的门扇以中国传统的九九规制分别镶嵌81颗铜钉,庄严挺拔,富贵吉祥,给人以浓浓的中国情结。

两扇巨门呈半开状态,寓意华夏文明之门由帝尧刚刚开启,也寓意国门打开就是文明的开始,国门开放才有文明的兴盛。站在这高大雄伟的华门面前,感悟着华门历史文化的特殊寓意所在。


走进华门,仰望,顶部中央巨型水晶太阳和周围八个火焰星球构成“九日同辉”,九道蓝色光环围绕太阳递次向外扩伸构成“九重天体”,百余盏顶灯如星光灿烂与太阳天体相互映衬,这是根据尧舜时期“羿射九日”的传说和人类先祖对“九重天”的古朴认识而设计的,展现了上古社会“尧天舜日”的文明景象,在给人高远深遂之感的同时,又给人以无限遐想。



与此相呼应,东西两侧墙壁以文字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特征,西侧分别是疆域区划和历史朝代,东侧分别是山脉江河和民族构成,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源,民族的认同和归宿之感油然而生。



华门大厅由八根顶天立地的龙柱支撑,高大挺拔,气势雄壮。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华夏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华门龙柱高达14米,为青铜铸造,是目前中国最高的龙柱。八龙对称排列,龙首相望,在彩云石柱和顶部天体的衬映下飘逸腾升,如火如云,如电如风,象征中华民族如东方巨龙横世腾空,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生生不息,日益强盛。



大厅中央的连环九鼎是华门的镇门之宝。鼎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权位的象征,一直被尊为国之重器。正因为如此,鼎在百姓心目中也是至高无上的,通常对重要的人物誉之为大名鼎鼎,说话算数又被称作一言九鼎



连环九鼎为青铜铸造,高2.9米,宽2.4米,由主鼎和副鼎组成,八尊副鼎相互环连,围绕主鼎衔接,形成一鼎撑九鼎,九鼎融一鼎,近观为九,远看为一,寓意九九归一,昭示一言九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尊九鼎合一的艺术造型。



华门顶部的阁楼叫门祖阁,陈列着中国的门祖门神文化。阁楼南北大门各有一副门文化对联,北侧为开开闭闭一瞬间,进进出出五千年。南侧为进出有道举足莫忘思门祖,起居无忧安身何不惜门神



阁楼内东侧的铜像是中华民族的门祖”—— 有巢氏,相传他在一万多年前发明了构木筑巢,使人类结束了穴居和树居,开创了人类居住建筑的历史。居而生屋,屋必有门,因而有巢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人居始祖,也就是门祖。雕像两侧的三组门分别镶嵌着中国甲骨文中最古老的字装饰,展现了中国字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



西侧展示的是中国古老的门神文化。门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神秘性,历史上充当过门神的人物无以计数,有武门神,也有文门神,随着门神信仰习俗的演变,其作用也由守门驱邪进而招祥祈福。我国民间至今仍然流行着春节贴门神的习俗,既是一种心理慰籍,也烘托新年的喜气。



阁楼中央有一尊青铜八卦愿珠,借中国阴阳八卦文化和门祖门神之灵气,人们可以旋转分布八个方向的愿珠,寄托对天、对地、对国、对家、对人、对事的美好心愿。



来到华门的最高处,平台中央是一尊举世无双的多音方钟,悬挂于高达2米的青铜扁足鼎底部,更显古朴庄重。钟高1米,宽0.6米,青铜铸造,体态方型,四面击之,声音各异。钟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礼器与乐器,但数千年来见诸于世的都是圆形,而且只有一种声音,多音方钟堪称华门独有的传声之宝。



站在顶楼平台,
居高临下,举目远眺,四周风物尽收眼底,令人心境高远,可谓是“登临华门凭栏处,尽享天地之灵气”。



在尧都,游尧庙,登华门,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