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辆马车上的文艺队

 捉光凑影 2022-02-10
1957年6月25日,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成立,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首创试点队之一。
一辆大马车、一排马队载着他们“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与文明”。如今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在这一甲子岁月的轮回中,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直未变。他们曾经克服了重重困难,将乌兰牧骑的生活视为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支队伍当年的无限艰辛与至高荣耀!

图片


时光飞逝,不觉已逾古稀之年。人进入老年值得回溯的往事,难以尽数,而令我记忆深刻又挥之不去的,当属在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工作的峥嵘岁月。“乌兰牧骑”,汉语译为“红色文化轻骑队”,它于1957年6月在海拉苏苏木创建,是赤峰地区最早,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两个试点单位之一。它有过闪光的历史,辉煌的业绩。1964年,该队有八名队员,与其他盟市的乌兰牧骑队员共十八人,组成内蒙古乌兰牧骑代表队赴首都演出。同年12月27日,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5年,该队又有十名队员分别参加了由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三个乌兰牧骑巡回演出队,到全国27个省市和自治区演出。巡回演出结束时,周恩来总理宴请了队员们并鼓励队员要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嘱咐他们:要回到草原,回到马背上去……这为赤峰市乃至自治区赢得了荣誉。

图片

一辆马车上的文化轻骑队——翁牛特旗乌兰牧骑,车上队员为哈斯、锁柱、徐素霞、王艳君、朴顺实、萨仁等

图片

乌兰牧骑在其甘苏木讲解图片展览

可在这荣誉的背后,他们付出的无数艰辛却是鲜为人知的。1968年初,我从旗委宣传部调到乌兰牧骑,任乌兰牧骑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之职,但队员们却习惯地称我为指导员(因那里乌兰牧骑设有队长、指导员之职)或朱老师。在此岗位上和队员们共同生活工作近四年,为了继承他们吃苦耐劳的工作风格,发扬他们勤奋敬业的光荣传统。将我在乌兰牧骑工作时期一段经历叙述如下:

图片

1957年6月25日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成立


在乌兰牧骑工作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夜阑投宿白瞪眼”了。“白瞪眼”是人们用来形容难以跋涉的茫茫沙海。它是从翁牛特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通往北部牧区的一条小路,只能徒步行走,或牵骆驼或赶勒勒车通过,大胶车一般是过不去的。1972年秋后,乌兰牧骑要到乌丹北部的阿日善等地演出,在出发前几天,大家就在考虑走哪条路的问题。有的说沿公路走,但需要走几百里才能到达活动地点;有的说走“白瞪眼”小道,那里的牧民到乌丹领粮食就常走这条路,距乌丹才90华里。为了尽快到达演出地点,最终队里决定走“白瞪眼”这条近路,估计一天半可以到达。

图片

跋涉在翁牛特旗“白瞪眼”沙地的宋正玉、徐素霞等人


第一天下午从乌丹出发,我们乘坐一辆大胶车,始初队员们的情绪异常热烈,有说有笑,有时歌声飞扬。行了20多华里到白音汉公社(现为朝格温都苏木)布日敦大队,当晚开展了各种活动。第二天吃完早饭,六点多钟从布日敦出发,北行十多里便进入沙海(也称沙窝)地带,多数队员初经此地感到稀奇,越走沙坨越大,连绵不断的沙坨,一座高过一座,到了上午八点多钟,走进了第一座大沙坨脚下,它像一座巍巍的山峰横亘在面前。队员们休息片刻便开始翻越第一座沙坨,开始是走几步歇一歇,这还得前边马拉着车,后面人帮着推。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马缓缓劲,人歇歇腿。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才登上了约一层楼那么高一段。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下乡途中歇息

见此状况只好把车上的行李、服装和道具搬下来,一件一件地扛到沙坨顶上。可是三匹马连空车也拉不动,同志们翻下沙坨开始推车,然而鞋里走几步就灌满了沙子,为了方便有的队员脱掉鞋袜,赤脚来往于沙坨中,头上太阳晒,脚下沙子烫,身上出汗,眼冒金花。就这样又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才把空车推到沙坨顶上。休息一会装好车,大家以为车往下走马就能拉动了,可谁能料到,车夫甩起大鞭,三匹马使足了劲,大车毫无移动,只好再卸再扛,又返回沙坨顶上,大家把空车推下沙坨。同志们喝点自带的水,休息瞬间,又开始爬第二座大沙坨,它又比第一座沙坨超出两层楼房那么高……整整鼓捣一下午,时值下午六点多钟,夜幕低垂,人困倦马疲劳,只能在“白瞪眼”宿营了。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下乡途中


图片

乌兰牧骑在草原


为了求援,派出两名当地的女同志,连夜赶往阿日善大队,出发前一位同志把给别人买的饼干拿出来,让她俩带着路上充饥。同志们把背壶喝剩下的水,凑了两背壶让她俩路上喝。她俩走后,大家支起大车用的苦布,搬下行李坐下休息,这才觉得又渴又饿,已是一天没吃东西,背壶里的水没了,同志们只有四下找水,幸而在宿营地东边沙坑里发现一个小雨水坑,不过六七平方米大小,水深不足一尺。水里积了许多牛马粪和游动的小虫,马到水边都只是闻闻而不喝,没办法我们在水坑旁挖了一个小坑,让水缓缓地渗透过来,用茶缸舀到给马喂料的小桶里,澄清片刻,烧开后喝,水是又苦又涩,暂时解了渴,可是腹中的肠肚直打架。恰好从乌丹出发时有个老队员怕途中不能及时吃饭,就买了几个烧饼,这时她把几个烧饼拿出来分给大家充饥,在沙坨上大车的苫布下度过一个寒冷之夜,一夜未眠。

图片

跋涉在翁牛特旗“十三抗”沙地的乌兰牧骑队员萨仁、王艳君、宋正玉等

好容易盼到第二天黎明前,有的同志听到不远处传来了赶车的鞭子声,过了约半个小时一辆大胶车赶到了,并给同志们带来了月饼(因为马上就中秋节了),吃点月饼算是简单的早餐。于是同志们开始把一辆车上的东西分别装到两辆车上。车夫出去找马,而马又顺着原路跑回到了布日敦大泡边喝水吃草去了。找回马来套车出发,车夫甩起大鞭,叫齐了套,马匹睁大鼻孔,喘着粗气使足了力气,同志们在车旁和车后推着扛着,挪动几步,就又走不动了,停停走走,几个小时没走出多远。赶车的师傅们一合计,找套吧!

图片

跋涉在翁牛特旗“其甘苏木”的乌兰牧骑队员

找套就是把两辆车上的马,套到一辆车上,拉出一段路程后,返回再拉后面这辆车,这样交替着往前拉。这又到了第二天下午四、五点钟了。就在这时,后面拱拱地来了十辆勒勒车,他们是到沙窝里捡牛粪的。经和车主商量,他们答应帮我们拉出沙海。同志们赶紧把两辆大胶车上的东西,分别装到十辆小勒勒车上,除留下两名同志跟大车走,其余同志跟着小牛车走,直到晚间七点多钟才到达目的地——阿日善。两辆空着的大胶车,第三天才到了阿日善。

图片

蒙古语说书


乌兰牧骑是文艺团体,越是节假日别人休息的时候,正是它忙于演出给群众送欢乐的时候。我在乌兰牧骑工作了五个年头,过了四个春节。第一个春节,正赶上备战,准备打仗的时候,翁牛特旗开始有了驻军。这个春节是在翁牛特旗山咀子公社,为那里的驻军进行慰问演出。第二个春节是为完成年后进京演出而排练节目,当时正处以“挖肃”紧张时期。为了不受“挖肃”的干扰,内蒙来的同志与旗革委会商量后决定,把乌兰牧骑带到赤峰排练节目。就这样在赤峰过了第二个春节。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其甘苏木”演出舞蹈《草原女民兵》

图片

1975年,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那达慕大会上演出

第三个春节是在敖汉旗过的。当时盟革委会(即原昭乌达盟)决定组织慰问团,慰问解放军、工人。这样旗乌兰牧骑被调去随团进行慰问演出。除夕之夜是在敖汉旗过的。翌日大年初一到元宝山,为煤矿工人做了演出。初二到赤峰郊外的一座山上,为那里的雷达兵进行了演出。第四个春节是在乌丹度过的,但因正月初一就有下乡演出任务,所以仍然没有放假。为使同志们能够在这个大家庭里过个欢欢乐乐的新春佳节,队里自己组织了联欢晚会。有的唱、有的跳、有的说笑,欢欢乐乐地度过了第四个春节。联欢结束,家住乌丹的队员,回到家里已是正月初一早两点多了。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白音塔拉苏木新苏木小学演出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其甘苏木”为牧马人演出


队员们不仅为了工作放弃了在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而且平时也都保持着持之以恒的精神,苦苦练功。从建队开始,延续下来的一项基本制度,就是每天早晨五点钟开始到七点钟结束,有两个小时的练功时间。无论是酷热难熬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无论是在单位的排练室,还是下乡外出活动,练功的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也正是因为他(她)们,不怕苦不怕难地苦练,所以每个人都练出了自己的特长或绝活。

图片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队员排练

顶碗舞《庆丰收》,原是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朝鲜族队员宋正玉(女)创作,后经几位舞蹈家多次修改和提高,成了以后的顶碗舞《奶酒献给毛主席》。为了跳好这个舞,宋正玉起早贪黑地练,有时练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在排练室里练,在牧区大草原上练。顶着碗练,有时顶着砖头练。练得头晕眼花,不思饮食。但她终于成功了。她于1964年进京演出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图片

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期间,接见乌兰牧骑队员

图片

周恩来总理接见乌兰牧骑队员


1965年,文化部、内蒙文化厅组织了三支乌兰牧骑代表队,进行全国巡回演出。宋正玉和旭日分别在一、二队跳顶碗舞。在某地演出时,有记者为宋正玉顶碗舞计时,结果是一分钟她转了七十二圈。就在一分钟里一边转着,还得把头上顶的六个碗拿下来,是何等的高难动作呀!顶碗舞《奶酒献给毛主席》是翁牛特旗乌兰牧骑的保留节目,也是全国巡回演出时的“压轴戏”。

图片宋正玉


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接见乌兰牧骑队员


乌兰牧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牧区的农牧民,乌兰牧骑一年有半年的时间活动在牧区。因此,居住在嘎查和独贵龙的农牧民,几乎每年都能看到一至两次乌兰牧骑演出的文艺节目。而移居在放牧点的牧民,因他们远离嘎查和独贵龙,一家一户的住在一个偏僻的沙坑里的草甸子上。像世外桃源与社会隔绝,因而他们很难看到乌兰牧骑的演出。为此,乌兰牧骑于1972年的初冬,组织了一个以九人为成员的乌兰牧骑小分队,深入到旗内最东部白音套海公社的最偏远的高力罕大队(现为高力罕苏木)进行演出。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其甘苏木”演出好来宝《杨子荣打虎上山》


图片

乌兰牧骑在田间地头演出


为了给大队减少麻烦,两家商量互相换工。即乌兰牧骑的大胶车给生产大队从草场往回拉草,而生产大队借给我们十峰骆驼(因给放牧员演出,这放牧点都在大沙窝里的草甸子上,大车进不去),并派一位向导,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完成了该大队十个放牧点的活动任务,每日白天骑着骆驼,穿梭于沙海之中,傍晚到达放牧点,放下服装道具,就帮助牧民干些零活,如理发、喂牲畜、清理畜圈等。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队员乌日图在牧区为孩子理发。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1975年拍摄乌兰牧骑专题片《草原轻骑》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在“其甘苏木”为牧民演出


每个活动点的观众多则六、七位,少则算上向导也只有三位,但无论观众多少,队员们都是认认真真地化妆,一丝不苟地演出。节目演出结束后,接着放电影。有的老牧民没看过电灯,更没看过电影。这时他们非常激动和高兴,脸上绽放出幸福的欢笑。他们把香喷喷的奶茶和最好的奶食品放在队员们的餐桌上。

图片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第一批老队员合影

上述回溯,是记叙上世纪七十年代翁牛特旗乌兰牧骑的活动片段。而今,乌兰牧骑的工作,随着时代前进的足迹,他们的步伐迈得更快了。除为农牧民演出服务外,还走进南戴河等地,为中外游客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深受观众们的好评。

本文对原文《忆在乌兰牧骑工作的片段》进行了摘选

作者:朱绍贤(曾担任翁牛特旗人大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