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安礼章第六》悟读【25】 【原典】 与亡国同事者灭。 【译文】 走亡国君主之路,必然灭亡。 【悟读】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 借鉴,即把旁之人或事作为一面镜子,观照自己,以便汲取教益。 三世因果,通常认为若须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往,用天眼通知来,方能亲见三世因果。 “看得见多远之过去,就能走得到多远之未来”。对于一个人,失去记忆等同于迷失自我,责任和使命便成空白;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丧失历史之共同记忆,现实和未来就没了依凭,更谈不上文化之积累、智慧之叠加、发展之延续。 故“鉴是非、论成败、知兴替”之关键或核心,是树立正确之历史观或历史意识。诚如李大钊所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之准据,欲得一正确之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之历史观。”今之“大历史观”之核心,便是“鉴古知今,以察未来”。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的纵深,往往铸就了时代的高度。毛泽东从一介书生到杰出领袖,原因之一便是特别善于借鉴历史。 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件高不足四十厘米名为“何尊”的青铜器,吸引着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之万千眼光。正是何尊上的铭文,让世人知晓“中国”一词目前最早的出处,其所承载之民族共同的记忆和独有的精神世界,以历史为刻度铺展开来。而以史为鉴,可谓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品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告诫,诠释了借鉴之重要。 某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史上之人君,为何有明智与昏庸之别?”魏征的回答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亦是强调借鉴之功。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