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各种场合不厌其烦的告诫说,捡漏心理要不得,信息透明的网络时代早已无漏可捡了。的确,没有眼的话,不要说捡漏,不被捡尸已是万幸了。 话又说回来,只要有眼,毫不夸张的说,即便当下,各种漏,尤其是高古的,机缘巧合的话,无论是瓷还是玉甚至可以由你挑着捡仍然并不过分,前提是只要银子趁手。况且,捡漏作为收藏行當经久不衰的主题,其巨大的诱惑力是任何藏家都无法抗拒的。 当然,如果你把捡漏仅仅定义为“低买高卖”,捡个芝麻,赚个西瓜,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你把捡漏定义为“价值再发现”,慧眼识珠,用相对低廉的价钱拿到以往曾几何时可望不可及,现在在某些平台仍然貌似异常高大上的货真价实的玩意儿,仍然大有余地。 所以如此,盖因“地里大发现”与信息透明和便捷使然。前者导致数千年不遇的“地下宝藏”雨后春笋;后者让过去无论多大的藏家也无缘“检阅”到的,现如今信息爆炸带来的古董。说白了,过去一辈子都见不到的古董,现在分分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收藏是个榨干骨髓的活,尽管痛并快乐着,其实是没有尽头的无底洞。拮据的时候,不是没得捡,更不是懒得捡,而是不敢捡。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耐着性子,悠着点儿捡,这就叫做“捡而悠则是”。当然“捡而优则是”也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苏东坡说得好“厚积而薄发,博观以约取”呗。买不完的玩意儿,藏不尽的古董。无论多大的金主,在古玩这个'大巫”面前多是“小巫”。 不管多廉价,也无论多精稀,任何古玩都是需要拿银子换的。积沙成山,山这边是宝贝,山那边是深渊。能够亮瞎眼的宝贝总是与捉襟见肘的银子狭路相逢。变现的迟滞,让但凡有眼的人都会有无法言传的痛。“半屋子宝贝,一肚子烦恼”是收藏爱好者的真实写照。他们不是急于变现,而是望着不断冒出来的更多精品因苦于无法及时升级换代而郁闷。 厚葬传统的国度,地下的奇珍异宝真比地上的多,尤其是高古的器物,诸如瓷器、玉器,甚至青铜器等多不会毁坏,有时雨后春笋的甚至让人应接不暇。不懂说给他就是“天方夜谭”,懂的话说给他也就是轻描淡写。 但貌似取之不尽的地下宝藏,在竭泽而渔的节奏下,一面有沦落到疑似垃圾的危险,另一面则可能面临荒漠化的境地。 真别不好意思,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岂止是古玉卖不过新玉,古玉在新玉面前简直自卑到了无地自容的程度,其它的高古物件,譬如高古瓷也并不好到哪里去。千万别看大拍上热火朝天的金钱游戏,即便孪生兄弟般的相同物件,拍下,其实是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当然,这里的确也有法律与政策因素的纠结,有雾里看花的无奈。但是不同市场的相同器物如此天壤之别的落差,貌似此等常态现象究竟能走多远是值得怀疑的。况且,地下器物非常态的面世作为竭泽而鱼的断子绝孙节奏绝对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可以预料,要不了几年,事实上现在已经捉襟见肘了,高古器物“遍地黄金”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到那时可能真的到了捡这种漏的死胡同。 大拍上动辄天文数字的拍品以“传承有序”的名誉肆无忌惮的演绎着货币的豪迈。天价的成交数字居高临下地眩晕着各色古玩爱好者的眼目,穷的翘急,同时也“富”的流油的估值同样天文数字宝贝的拥有者们仍然苦不堪言的苦中作乐。刚过去的巴黎苏富比中国古代玉器石器专场以618.65万欧元落锤,其中的一件高5厘米的黄玉神兽最终以420.75万欧元成交。这个价钱毫不夸张地说,同等品质,甚至更好品质的物件,拍下可能要论把抓了。 混乱不堪但暂时仍无法动摇的古玩鉴定话语权,让国内前赴后继的土里长出来的器物横尸遍野的同时,暗度陈仓的同类却已经以天壤之别的价位衣锦还乡了。冠之以“回流文物”热词的各色偷渡古董,通过神通广大的掮客之手冠冕堂皇的鱼贯而入到各大博物馆中,而他们国内的同胞兄弟却大多被边缘化,不得不仍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弹冠相庆的各色大佬们偷着乐的同时,仍然无视“地里大发现”的事实,冷酷无情的糟践着他们苦不堪言的悲惨命运。 无漏可捡是童话,“衣锦还乡”是神话,开眼挑漏是实话,“捡而悠则是”是心里话,啰嗦这么多在有些人那里可能是笑话,银子上不去只能闭嘴,啥话也别说了。 修订篇 原文20181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