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十五大于年”的鄂州元宵节

 取经的兵 2022-02-10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不过,在我们鄂州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于年”的说法,之所以正月十五在鄂州百姓的心目中是个大节日,甚至比年都重要,是因为只有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

从正月十四开始过节日,连过三天,到正月十六观灯赏月,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这三天里玩灯笼、耍龙灯、吃汤圆鄂州人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它突出一个“闹”字。

灯在鄂州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记得小时候,我们玩的灯笼都是爷爷亲手扎的,那时候的节日氛围非常浓厚,因为扎灯笼意味着“张灯结彩”扎灯笼的制作流程一般经过破苇篾、泡苇篾、扎灯笼、模具整形、收口、糊纸美化等六道工序。

因其玲珑别致、轻巧剔透,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旧时亦或现在,手扎灯笼不但更能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也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元宵节被有意无意燃着的灯笼,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期盼。

十五元宵节除了张灯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小孩子们提着灯笼按照大人们的嘱咐,特意将家里床底下、鸡笼、猪圈、牛圈、厨房灶膛等部位都要用红红火火灯光照一照,其寓意不仅有祈求福祉,还有驱散邪祟百病之用意。

这是小孩子们的活动,而大人们的庆祝活动就是耍龙灯,这个”要一连三天,举耍龙灯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而鄂州其他各大乡镇及自然山村每逢春节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遵循旧列,每年正月十三起灯,十五闹元宵,十八圆灯。

随后,就是吃汤圆的习俗,不过鄂州人吃汤圆之前得先祭奠火神祝融,虽然不知道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大人们从小就是这样教授我们的,据传祝融是楚人的祖先,先秦楚国的灶神崇拜特别兴盛,作为荆楚文化发源地的鄂州到现在一直延续这个优良的传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