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国血脉:那些以亚历山大大帝之名建立的城市(上)

 历史冷新泡 2022-03-02

公元前336年,由于父亲菲利普二世遇刺,年轻的亚历山大被推举为新一任马其顿国王。但糟糕的财政现状、日益激化的内部矛盾和依旧恶劣的地缘环境,始终在为这个新兴帝国的将来蒙上阴影。随即,年少有为的君主便踏上征程,以雷霆万钧之势扫除万难。依靠父亲留下的王牌军,以及自身的军神级天赋,将硝烟从多瑙河两岸蔓延至印度河流域。
期间,帝国的军队每攻下一片战略要地,便会派人以君主的名义筑造新城。以至于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在欧亚非各头建立起33座亚历山大城。加之联通彼此的王家大道,构成了马其顿帝国的经络血脉。

色雷斯地区

马赛克壁画上的青年亚历山大狩猎场景

早在公元前340年,还是王子的亚历山大首次触及权力顶峰。在父亲率军围攻拜占庭期间,留在后方担任摄政王角色。恰逢北方的色雷斯地区爆发叛乱,便迅速率军予以强力镇压。事后又建立起历史上的第一座亚历山大城,作为稳固区域局势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据点。
由于那里本是叛乱的梅迪部落故地,所以新城也被命名为亚历山大-梅迪卡,意为“梅迪的亚历山大城”。定居者以愿意留下的马其顿老兵为核心,也包括从其他地方被强制迁徙进来的色雷斯人,以及沿贸易网络闻风而动的广大希腊人。

梅迪的亚历山大城位置

这套并不复杂的三足结构,正是构成马其顿军政体系的关键要素。几乎每一名合格的长枪方阵步兵,都是拥有私人田产的公民小地主。当他们忙于驻屯、训练与作战时,就依靠成批的色雷斯奴隶去耕作生产。这才有充足财力与希腊人进行频繁贸易,添置自己或家人的大部分日常所需。
当然,历史上关于亚历山大梅迪卡的记载很少。由于身处北方的苦寒之地,城市的规模和定居者数量必然非常有限。最终的结局,可能是在公元前279年的凯尔特人入侵时遭彻底摧毁。彼时的马其顿王国,已经为经年累月的内外战乱所困。原先的公民兵多半已流散他乡,使得城市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都没能被重建起来。

每个马其顿公民兵家庭 都不能缺少色雷斯奴隶供养

小亚细亚半岛

在格拉尼卡斯河战役中 渡河冲锋的亚历山大

公元前334年,已经登基的亚历山大终于跨出重要一步,率领马其顿-希腊联军东征波斯帝国。在顺利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后,正式将征服的铁蹄踏上小亚细亚半岛。由于忌惮敌方的强大海军,整支部队都被迫沿海岸线向南挺进,逐个拔除能被波斯人充当军港的古希腊城邦。堪称经典的格拉尼卡斯河战役,以及针对米帝都和哈利卡纳苏斯的大规模围攻,就先后爆发于该阶段。
仅从理论而言,新来者似乎没必要在这段征程中建造城市。因为半岛西部自古就有扎堆的希腊城市群存在,并且大都对统御自己的波斯宗主没多少好感。但亚历山大并不指望他们能对自己心悦诚服,马其顿精英也长期以征服希腊世界的王者自居。再考虑到希腊佣兵一贯是波斯大王麾下的最精锐力量,迫使国王继续以见缝插针的模式构筑军政网络。

位于爱琴海东北端的 亚历山大-特罗亚斯

比如在位于今日土耳其西部的达利安村,就有马其顿人建造的第二座亚历山大城。基于当地在古代名为特罗亚斯,这座新城也被叫做亚历山大-特罗亚斯。由于处在爱琴海东北部,又毗邻北方的马尔马拉海,所以在规模上远胜此前的边陲小镇,仅遗址占地就达400公顷。居住其中的马其顿老兵,也将与新结识的亚洲妻子一起,培育出充实帝国军队的首批混血健儿。他们的存在本身,也是对周遭希腊土著的无形震慑。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亚历山大死后很久,这座特罗亚斯也依然在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帝国手中享有长期繁荣。直到公元10世纪,才因突厥人入侵小亚细亚半岛而趋于衰落。原先的稠密人口迅速凋零,只留下缺乏维护的残垣断壁供后来者反复掠夺。尤其是在14世纪的卡拉曼汗国治下,大部分城区建筑被当做优质石材挪走。但部分高大的遗址在今日依旧清晰可见。

位于今日土耳其西南部的 亚历山大-阿琳达

马其顿人在小亚细亚的第二座新城,处于位置更加靠南的亚历山大-阿琳达。这里属于古代的卡利亚地区,生活有不少同希腊人习俗接近的亚洲沿海土著。但有关该城的记录同样非常有限,后人只能靠现代考古学家的成果做大致推断。由于发达的铸币业止步于公元3世纪,推测是被从黑海南下的哥特人袭击重创。此后便不断衰败,最终在中世纪退化为一座毫不起眼的邻上小城。
此外,亚历山大还在特罗亚斯与阿琳达之间,修缮过古老的希腊城邦--士麦那。原来早在公元前7世纪,这座城市便遭来自内陆的吕底亚帝国征服,并且因战争破坏而沦为小型村舍。但流出来的区域空档,却为途径此地的马其顿军队相中。于是,大范围的防御工事和卫城被重新建立起来。同时恢复的还有大型海港,旨在为重组的马其顿海军充当基地,保护链接欧亚两地的补给线路。

由亚历山大重建的古老希腊城邦 士麦那

当然,新来者对士麦那的重建,还包含有针对性极强的宣传作用。因为亚历山大就是以“解放希腊世界”为最高理想,替自己的东征波斯行动寻找合理借口。这座城市又曾毁于亚洲本土强权,自然非常适于竖立标杆。至于被安排移民的定居者,也往往是亲善新主或根本就是靠对方资助的派系,非常利于在亚洲希腊人中建立亲马其顿群体。
正因如此,士麦那成为少数由亚历山大下令修缮,却并不以其名字命名的新城。在后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她还将在罗马、拜占庭与奥斯曼土耳其治下享有长久繁荣。时至今日,还继续以伊兹密尔的称呼,赫然呈现于地图上。

马赛克壁画上的 伊苏斯之战

最后,亚历山大的军队成功扫荡整个爱琴海东岸,并在险象环生的伊苏斯之战中完败波斯主力。为了拱卫至关重要的伊苏斯隘口,国王再次下令在该区域内建造一座移民城市,并继续以自己的称号为之冠名。
在后来的漫长历史中,这座新城便升格为联通小亚细亚与叙利亚的重要枢纽。尽管屡次在罗马-拜占庭、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埃及马穆鲁克和突厥人间易手,却总能以最快速度恢复繁荣。最初的称呼也得以不断保留,成为今日土耳其共和国在地中海的最大港口兼海军基地--伊斯肯德伦。

至今仍是土耳其最大港口之一的 伊斯肯德伦

叙利亚

围攻提尔城的马其顿军队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人继续挥师南下,借助伊苏斯之战的余威踏足叙利亚境内。由于大部分本地驻军在先前的较量中被歼灭,包括大马士革和西顿在内的众多城市都选择开门迎降。亚历山大则及时安排驻军控制交通据点,并继续率主力军横扫黎巴嫩沿岸。通过对岛屿城市提尔和沙漠绿洲加沙的血腥攻略,初步实现了对整片大区的掌控。
但与北方的小亚细亚半岛的情况不同,马其顿人并没有在叙利亚境内大搞基建工程。这主要因为当地的内陆偏向沙漠气候,西部还存在一个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走廊。前者的人口基本生活在几个有水源惠及的定居点,后者则是古老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天下。至于夹在当中的阿拉伯部落,也需要游走于两头维持贸易生计。因此,大部分可供开发的地皮都趋向饱和,只适合于安插驻军而非另起炉灶建城。

叙利亚的沿海和内陆气候 存在很大不同

不过,当马其顿军队渡过幼发拉底河后,还是在东岸修建了托罗斯山脉以东的首座亚历山大城。此前,末代波斯君主大流士三世已提出过永久和约,希望对方能止步于西岸。但亚历山大却不为所动,坚持要继续进行自己的史诗级远征。加之波斯军队也在东面的亚述平原上集结重兵,从而引发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加米拉战役。
显然,这座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亚历山大城,就是马其顿人东进中所需要后勤中专基地。只不过在当时,新城的占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十分有限。直到亚历山大死后的继业者时期,这里才重新被塞琉古一世下令扩建,并重新以自己的封号命名为“尼基佛里翁”。他的儿子塞琉古二世也照葫芦画瓢,将城市的名字改为“卡利尼科斯”。

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的 亚历山大-卡利尼科斯

由于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这座源于亚历山大的卡利尼科斯城,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都饱受战乱威胁。其中既有罗马帝国与帕提亚人的恩恩怨怨,也有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的持久纠缠,甚至是阿拉伯穆斯林间的派系内战。换在和平时期,也是商人走南闯北的中转站。即便暂时遭武力破坏,也能在稍后获得重修与扩建。直到公元1266年,才被大举西征的蒙古帝国军队给完全摧毁。即便此后还有奥斯曼时代的小小复兴,也不过是有部分阿拉伯人和亚美尼亚难民蜗居的普通小城。在此期间,原先的希腊化名称卡利尼科斯,也逐步让位于更加简化的亚洲称谓--“卡拉”。
公元2014年,全球瞩目的叙利亚内战局势,让早已衰败的拉卡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异军突起的伊斯兰国势力,宣布将这里定为自己的首个都城。至此,原本还算宁静的绿洲小城,便瞬间沦为几乎所有反对派的众矢之的。随着针对伊斯兰国势力的军事反攻开启,整座城市也几乎完全为北约、俄罗斯、阿拉伯联盟和叙利亚政府军的频繁空袭给夷为平地。

2017年 基本沦为废墟的拉卡城

埃及

率军围攻加沙的 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31年,马其顿人还忙里偷闲,由攻克不久的加沙进入埃及。当地的情况也与叙利亚地区类似,早已提前将大部分可用之兵都调往外省消耗完毕。所以,亚历山大能兵不血刃的控制住尼罗河流域。这既是端掉了波斯帝国的最后一个海军基地,也为自己的新势力收获到大批粮食供给。
此外,埃及有着得天独厚的特殊生态环境,甚至比北方的叙利亚更为畸形。本地区内的绝大部分人口,全都生活在定期泛滥的大河两翼,很少涉足较远的沙漠地形。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需要从非常狭窄的西奈半岛敲门,再沿尼罗河深入南方各境。因此,埃及人的北部重镇,就是位于沿海三角洲底部的孟菲斯城,最大核心则在更南面的底比斯。另有早年间抵达的古希腊移民,在三角洲的内河中建有殖民城市瑙克拉提斯,但规模与辐射能力都较为有限。

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侧的 亚历山大港
因此,亚历山大决定在尼罗河三角洲西侧海岸上,新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巨大城市。不仅是要取代原先的希腊殖民地位置,还将作为帝国统御全埃及的首府核心。所以在规格和设计方面,都远高于此前的所有亚历山大城,工程进度也最为漫长、花费的成本十分高昂。至少在亚历山大本人死后的一段时间里,都还在按照新主人的意志展开扩张。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亚历山大城本身,就是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埃及代名词。
当然,马其顿征服者的决策基础,还是基于埃及当地的封闭政治生态。大批生活在乡村田舍中的本土农民,早已习惯于顺从各类走马观花的新主。从上古时代的法老至尊,到接二连三抵达的亚述、波斯和马其顿人,都会将自己的活动区域限制在核心城市之中。他们既不愿意干涉土著的日常生活,也不太情愿让对方充当自己的军队主力。所以,只要掌握住地理层面的几个繁华口岸,便能轻而易举的享用全部生产果实。

在托勒密王朝时期 亚历山大城已经是地中海世界贸易中心
比较讽刺的是,上述这种看似很不人道的治理模式,恰恰让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得以安然留存至今。国王的亲密战友托勒密,就以此城为中心,构建起一个横跨地中海两岸三地的庞大势力。城市本身也得益于北非、南欧、西亚三地的贸易经济,荣升地中海世界的最大商港。所以,后续征服埃及的罗马帝国,就根本没动力抛开这套成熟体系,直接选择在原地坐享其成。中世纪的阿拉伯穆斯林各王朝,也只是将政治和军事层面的核心转移到开罗。唯有在16-19世纪的奥斯曼时期,才受限于地中海经济的衰败而出现过萎缩倒退。一旦立足本土的默罕默德-阿里掌权,便再度利用自己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关系,促成古老城市的伟大复兴。
时至今日,这座亚历山大港还是埃及国内的第二大都市。除积累千年的商业、渔业和航运价值外,还能不断靠旅游业赚取可观收入,亦是非常重要的新兴工业区与金融交易中心。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