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江山揽胜图--再版 作者 :刘霖 刘秀儒 文字作者:大敦煌 《华夏江山揽胜图》(全长3.1米 ,画芯2.7米,宽0.35米)是当年由刘霖先生之父~刘兴文老先生倡导提议刘霖及妻刘秀儒女士合作而成。(刘霖先生设计定稿;由妻刘秀儒女士脱稿后再由刘霖花数月绘制完成)他们长期对华夏锦绣江山揣摩研究后发自内心的感受,并非完全以写实眼光看待秋天的山水景象,而是目识心记,将山水灵秀之意融于胸怀,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的自由呈现。 ![]() 《华夏江山揽胜图》局部 取景构思虽是逶回的,但置陈布局却又是落在平面横线上。即有取平缓圆浑的山体结构,以平面横移的方式一一铺展开来,前山和后山的关系,通过折搭转换和由近向远的消失,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视点横移。犹如观者亲自漫步于中华山川胜境之间,边走边看,令人有亲切及身临其境之感。 ![]() 《华夏江山揽胜图》局部 画面采取长卷形式,恰如其分的托出平淡天然之意,但在这平缓中,山峦的起伏变化却有音符跳越般节奏感,象一首抒情乐曲,开始的山坡是舒缓的,节奏轻快,再往后阅揽,节奏突然快了起来,中间的这组连绵不断的山峦起伏就象乐章中最响亮悦耳的声乐高潮,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画面也因此气势十足。 ![]() 《华夏江山揽胜图》局部 在这组山峦中,依然由近及远层层推开去,山的墨色较淡,但山上那些杂树墨色相对较浓,远观这些林木断断续续又很富有节奏地连在一起,跳动的乐章,使画面鲜活灵动,近景中有几棵松树画得墨色浓重,苍劲有力,而与松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松后的远山,它们极淡极简、若隐若现,把人的思绪又牵引到其目不能所及之处,从而体会一种画外之境。 ![]() 《华夏江山揽胜图》局部 目光在前移中不觉豁然开朗,一片松软的土坡后,几抹淡笔拖出一片满是林木的沙诸,山林的墨色变化极其微妙,天真之意至此已是足已。卷尾这座山用笔爽快,很是放逸,些许飞白更是道出画家心中的超越尘世俗名的豪迈之情,而后画面的节奏归于舒缓的天水之间,帆影点点,渔歌清扬,那山;那水;那树;那云的浑然天成,似古琴声乐而丝丝入扣,遥远古刹晨钟暮鼓余音绕梁……灵魂于天水之间得到了某种安顿,带给人以无限遐思...整幅画卷中有数十峰而毫无雷同,而百种树中,一树一态,小桥流水、亭榭楼台,都表现得精彩夺目,极富生机,但它们最终归于全局的平淡自然之中。 在画面中,虽然以锦绣美景为蓝本,但不是自然主义的再现,画面不只在追求逼真,而是熔铸主观的情怀于自然景观的变化,这种物我同一特色,正是绘画的精气神所在!其目的在于构筑出一种宁和平淡的意境……在这里,自然与人融为一体,世间锁事皆为空尽,神奇莫测的毫端变化意味深长。 ![]()
![]() 《华夏江山揽胜图》的造型语言以笔法为主干,擅用长短不等、干湿并用、中侧锋兼施的线条效果及皴.擦.点.染,来表现山石姿态与结构的多样性。墨与色的渲染湿润浑然,使烟云烘托突显于山水之间,通过线条的浓淡、干湿、虚实变化,添以远山沙脚的适当“浅降”渲染,生动地表现出中华锦绣江山苍茫伟岸的气象,产生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隐而神境生的效果。
展开画卷,首先从技法上就给人以舒畅自如的感觉,无雕琢之气,变化多端的山峰,千姿百态的树木,可谓天真烂漫,变化极矣。物象的丰富源于山川自然的大美之势与画家做人的平淡和审美意趣的儒雅相得益彰;其深得古人“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之态。 与水其用笔墨干湿相应,山色浓淡变化自然,疏朗简秀,清爽潇洒,全如写字,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 《华夏江山揽胜图》局部 远处的树木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山石树木的表现,多用披麻皴技法,有时兼用解索皴技法,用笔以中锋为主,间用侧锋,同时也有尖锋与之勾勒线条的变化,干笔与湿笔的交错使用,时急时慢,急处飞白显露,缓处稳健沉着;其皴擦点染,似疏而实,似慢而稳,土石相间,平坡间夹,非常灵活而生动地展现了山峦质地坚固、平淡秀逸的特点。 树木多是不取细意的,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却画得极为充分,非常符合人的视觉感受。寥寥数笔,却有千岩万壑之意,以少胜多,亦有古人~董源的圆润,李成 笔势的颖脱、巨然落笔的融浮天成、苏轼的干笔皴擦、范宽的雄劲厚重。 ![]() 《华夏江山揽胜图》局部 刘霖先生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中所创造的新法融汇贯通,完全继承了宋元山水画的特殊面貌,并且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把个人的技法与创新展现得更为完整,体现了“寄兴堂”人书画世家的别具一格,刘霖有诗为证: 华夏山川聚万情 古风古韵毫端行 千年正道难轮转 只待法光百废兴 《华夏江山揽胜图》完整卷 作者:刘霖 刘秀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