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走进《纸上的李白》(祝勇)

 丘山三也君 2022-02-10

图片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帖》

一、

正如《纸上的李白》篇名所示,作者以《上阳台帖》为切入点,以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来写李白。

二、

李白是“全民诗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家”。李白的诗,是明月,也是故乡,李白的诗,传递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是中国人自带的精神护照,是中国人天生自带的身份证明。

三、

李白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他的存在依托于诗句,因此抽象、无限。然而《上阳台帖》却提供了一个具象的存在,仿佛透过笔势流转,墨迹浓淡,可以窥见李白的手腕抖动、呼吸节奏。

四、

因为有《上阳台帖》,仿佛李白的存在就有了依据,让我们得以穿过灿烂的诗句,穿越好汉历史烟河,与他对视,与他交谈。终有一张纸,带我们跨过时间的深渊,看见李白。

“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图片

五、

其文如其人,那字迹,属于李白,而李白属于大唐

字迹有法度,但那法度属于大唐:庄严、敦厚、饱满、圆健,但与法度中却不失自由与浩荡,于规矩中见活泼,于收束中见辽阔。大唐的艺术与大唐的整个文化密不可分。

在粗朴凝重的汉朝之后,之所以形成缛丽灿烂、开朗放达的大唐美学,正是因为它在三百年的离乱中,融入了草原文明的活泼与力量。“五胡乱华”固然被历史学家称为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但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其无疑促进了文明史上罕见的大合唱。在唐代,曾经的悲惨与痛苦,都由负面价值神奇地转化成了正面价值,称为锻造大唐文化性格的大熔炉。于是黄河、长江文明的精致绮丽、细润绵密中,吹进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旷野之风。于是,唐诗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时空超越感,唐朝,呈现出空前浩大的时代气象,似乎每个人,都有勇气独自面对无穷的时空。

有的时候,是人大于时代,到了大唐,人与时代,彼此成就。

图片

六、

李白与众不同的血统,履历和性情,使其伟大的精神人格与唐王朝达成了一种辉煌和谐。

李白是从千里霜雪、万里长风中脱胎出来的,青年时期,他独自仗剑远行,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仅李白的行程,就是值得惊叹的,因此,他的生命里,有龟兹舞、西凉乐的奔放,也有关山月、阳关雪的苍茫。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李白诗里的纵深感,那种渗透在视觉与知觉里的辽阔呈现出的是浩大的心理空间。所以,李白不会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感到悲伤,不是他的生命中没有困顿,而是对他来说,这事太小了。

《雪涛诗评》(明·江盈科)“李青莲是快活人,当其得意,无一语一字不是高华气象。

七、

李白并不是没心没肺,那个繁花似锦的朝代背后的困顿、饥饿、愤怒、寒冷,在李白的诗里都找得到,只是,李白不会被这样的伤感吞没,他目光沉静,道路远长,如《上阳台帖》里所写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一时一事,困不住他。他内心的尺度,是以千年、万年为单位的。

八、

李白与杜甫不同,不仅在于个性的不同,而且在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命哲学与生命形式。

杜甫属于儒家,他过于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他的忧患与悲伤是具体的,是可以消解的他的精神只有一个层次,那就是忧国忧民,是意志坚定的儒家信徒

李白属于道家,他的精神指向自然宇宙,希望从具体的、繁杂的、现实的事物中超脱出来,以把握那整体的、无限的、抽象的本体,达到“与宇宙同构”的境界,因此,他的忧患与悲伤是无限的,是永恒的。李白的精神是混杂的、不纯的,里面有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等,物象千万。

李白努力舍弃人的社会性,来保持人的自然性。这个过程也必有煎熬和痛苦,还有孤独如影随形。李白的忧伤来自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他的孤独是大孤独,他的悲伤也是大悲伤,那悲,是没有眼泪的

图片

九、

唐玄宗曾十分欣赏李白。在园林的最深处,贵妃微醉,翩然起舞,玄宗吹笛伴奏,那新歌又是出自李白的手笔,这样的豪华阵容,恐怕中国史上再也排不出来。可是无论唐玄宗多么欣赏李白,也只是将他看作文艺人才,可是李白的理想是完成“安社稷,济苍生”的平生功业,然后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但这充其量只是唐传奇里的江湖侠客,而不是真正的儒家士人。

政治是残酷的,政治思维与艺术思维,别如天壤。李白的政治智商是零,甚至是负数,他没有现实运作能力,而这一点他不自知,他生命中的困局早已打成死结。更重要的是,他自视甚高,不肯放下身段,在官场逶迤周旋,不甘心“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官场的险恶也没有丝毫的认识和准备。他放荡不羁的个性,在官场眼里,却正是他的缺点。所以唐玄宗对他评价“此人固穷相”。

以这样的心性投奔政治,纵然怀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下场也只能是惨不忍睹

好在除了政治化的天下,他还有一个更加自然俊秀广大深微的天下在等待着他

终究,李白是一个活在自我里的人。他的自我不是自私,他的自我里有大宇宙。他的世界永远是广大无边的,只不过在这世界里,他飞得太高太远,必然是形单影只

图片

十、

说回上阳台帖,我是在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时,突然想到“阳台”或许指的是阳台观,即司马承祯奉唐玄宗谕旨上王屋山所建。李白与司马承祯是忘年之交,彼时李白刚刚逃出长安,应司马承祯的邀请,在寻访道士华盖君的途中,遇到了孟大荣,志趣相投,于是挥笔写就《上阳台帖》。

十一、

李白的一生并不缺少朋友,魏万、汪伦、杜甫。。。

可是李白是身在宇宙里的,浓浓的友情,抹不去李白巨大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与生俱来,在他的诗里时隐时现,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内心世界越是广大,孤独就越是深入骨髓。他的路上,没有同行者。

十二、

可是反过来说,一个真正的诗人并不惧怕痛苦和孤独,而是会依存于甚至陶醉于这份孤独。

只有在绝对的孤独里,才找得见绝对的自我,就像佛教徒的闭关面壁,孤独也是一种修行。最伟大的艺术,无不在最大的孤独里,实现了自我完成。李白喜醉,不过是在喧嚣中逃往孤独的一种方式而已,他要在那一缕香醇里,寻找到内心的慰藉。

所以李白的诗,李白的字,与王羲之自有不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喜极而泣、悲从中来,在风花雪月的背后,看到了生命的虚无与荒凉,那是因为,美到了极致,就是绝望。李白则恰好相反,他是悲着悲着,就大笑起来、放纵起来。王羲之是从宇宙的无限看到了人生的有限,李白却从人生的有限看到宇宙的无限。李白不是无知者无畏,他是知道了,所以不在乎。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的孤独里,透着某种自负。

图片

十三、

李白虽才华锦绣,却终是血肉之躯。

传说李白是醉游采石江,入水捉月而死的,这死法,有美感。

但李白的传奇并未结束,他的尾声比正文还长。

每一代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穿越,穿越到李白的生命中,仿佛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路上遭遇李白。这是他们的白日梦,也是一种心理补偿——没有李白的时代,会是多么乏味,而李白也在这样的穿越里得到了他一生渴望的放纵和自由。

   他会散开自己的长发,放出一叶扁舟,无拘无束地,奔向物象千万,山高水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