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性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一言之美 2022-02-10

作者:张维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公元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文章通过对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性的分析,从它的来历到它的艺术性,包括用笔、结体、章法的论述和解析,再到对当下学习书法的问题的描述,总结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

《祭侄文稿》、艺术性、书法创作

正文

2019年1月,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国宝出境,引发广泛关注。《祭侄文稿》艺术价值的评价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曾把《祭侄文稿》称作“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性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自魏晋以来,“二王”一路书风最是楷模,世人难望其项背。至唐,书风一变,颜真卿在“二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篆籀笔法融入其中,开创了宽宏大度、饱满开张的书法风格,在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祭侄文稿》也是颜真卿不可多见的墨迹作品,虽然它自问世以来辗转流离,但照样彪炳千秋。

一、《祭侄文稿》的来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河北二十四郡均被攻陷,颜杲卿阻挡叛军作乱,危在旦夕,太原节度使佣兵不救,致使城破,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其子颜季明均被敌军杀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侄子颜泉明前往善后,仅仅得到颜杲卿的一足,颜季明的头骨,可见叛军之残忍,鲁公悲伤愤怒之余就有了《祭侄文稿》。

此稿后来被历代藏家收藏,辗转几次,或被皇家机构珍藏,或被私人珍藏,代代被奉为至宝,尽管有多处涂抹,价值却不减分毫。清代一直藏在内府。进入抗战时期,辗转各地,毫发未损。后解放战争爆发,《祭侄文稿》流入台湾,至今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祭侄文稿》的艺术表达

(一)用笔

篆籀笔法入行书。纵观《祭侄文稿》,在用笔方面多篆籀笔法,一些粗重厚肥的笔画,在之前的书迹中很少见。侧锋用笔很少出现,大多以中锋直入一铺而下,故而通篇厚重的地方浑朴苍劲,细劲的地方凝练,全然无做作的痕迹,都是随手而来,笔下却千变万化,化繁为简的转折,笔圆意赅的连笔,都是那么遒劲自然,痛快淋漓。笔毫多束锋圆劲,与侧缝铺毫的“二王”书法迥然有别。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性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二)结字

在结体方面,一改颜体楷书的对称和均匀,同时加大了字内虚实、黑白、疏密、粗细的对比,单字的留白也非常讲究。比如文中季明的“明”字,中间留白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文中两次出现“土门”二字,作者在处理的时候将前面两字加粗,后面两字变细。

第一个“土”字两横铺开下压,显得粗壮有力,同时笔画之间各有所顾;第二个“土”字细劲有力,整体向右上方倾斜,笔势连贯。两字最后都回锋收笔,显得沉稳又不失行书的风趣。同样,两个“门”字也是各具神态,前一字粗重圆滑,呈外拓之势,后一字中锋细劲,呈内靥之势。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可以多借鉴这种开合疏密的对比关系,从而加强书法整体的视觉性,可以将其作为专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书法结字的一般规律。在《祭侄文稿》中“疏可走马”的大幅度开合变化的有“期”“作”“比”等字。通过中间疏四周密集的处理,营造出虚实黑白的关系,同时增强了行书的动感。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祭侄文稿》的结字特征体现了唐代的行书面貌,也代表了唐代的行书面貌,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曾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在后人眼中,颜真卿行书的地位比楷书高,后人总结为:“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这里的稿就是颜真卿著名的“三稿”,其中尤以《祭侄文稿》最为出名。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性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三)章法

《祭侄文稿》原幅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全文23行,共235字,涂抹34字。开篇第一行字迹清晰,字体稳重,属于正书的范畴,一笔写到第三行最后两字,行气自然,第四行起又是浓笔大小错落,满含悲愤之情。从第八行开始,出现了第二次涂抹,所涂之处与周围非常和谐,这一部分的墨色主要集中于下面,整体看来上轻下重,依次后推,参差起伏,变化多端。

比起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它最大的章法特点是随处涂抹,当然《兰亭序》也有涂抹之处,但比起《祭侄文稿》显得温和舒畅,符合所书内容。《祭侄文稿》全篇涂抹十多处,反而使章法变得生动自然,最主要的还是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中开头写的很平和,一直到“父陷子死”四字,笔画骤然加粗,悲愤之情一直延续到最后“呜呼哀哉”,笔已经干枯很久,而作者一心伤痛,更记不起再次加墨,故而全篇枯润有度,干裂细劲的线条,更加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此不拘小节,正是心中没有去想如何写好,技法已经全然忘记,只有满腹悲情。比如点画密集呈块状,然后与之相对应的枯笔连带,彼此交叉呼应,产生了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对比和变化。而这种变化最终的松散和所谓的“不拘小节”就是颜体行书的一大特色,称作稿书风格。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性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三、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新时代我国提出文化复兴,书法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全方位重视,书法创作者加强对传统的学习和对经典碑帖的临摹,但临摹只是初步的,要加强自己的创作水平还需要更深入地领会技法之外的东西,比如对古文的学习、诗词的领悟、古典美学的学习等。当然尤其强调的还是对情感的表达。今人郭子绪曾说:“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直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

(一)当前书法创作现象

当前的书法创作主要集中于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届展览和书法考试等,在展览的推动下,展厅瞬间变得高大,对作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般是六尺或八尺,比起传统书法作品的尺幅,可谓前无古人。

展厅效应油然而生,各种拼贴、涂染蔚然成风,更加注重形式,书写的内容也大都是抄录的古人诗词和文章,自作诗词的很少,如此一来,有人称此为“炫技”,没有更深的内涵。另一部分创作群体就是应试的学生,书法类专业入学考试需要进行书法创作,有艺考本科生和研究生,考试创作内容大都是古诗文,作品尺幅的大小一般是四尺以内,对内容和格式有所要求,一般考察基础笔画、基本章法以及对传统经典碑帖的掌握和运用。

接受了展厅效应,是否意味着书法和传统拉开了距离。笔者认为在技法上是没有的,但在文化层面上肯定有距离。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情感的流露,都是出自一人之手,它的价值在于所有的综合。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性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因此,提高当下书法创作者的文化修养是很有必要的,最起码不会出现错别字,有的参展作品技法很完备,但就是出现了错别字,抑或对繁体字的理解不到位,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书法创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属于字内功。另外还有情感的流露,但现在的作者大都抄录古代诗词,有的甚至不理解诗词含义,所以很难和书法笔墨融为一体,故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不仅仅在技法方面,还有情感的表达。

(二)对书法创作的启示

首先在技法层面主要遵循“用笔千古不易”,恪守中锋用笔,在空间处理上“计白当黑”,对于黑白空间的处理从一字之内到字组再到一行最后到行与行,都是要注意的。在虚实处理上,颜真卿将有些字一笔带过,产生了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在创作中应当注意整体的虚实效果,不可一味实笔,也不可一枯到底。其次,在今后的临摹中一定是加强作品中的篆籀笔法,这样线条才会更加饱满。

章法层面启示我们,在行草书中,我们的视角不仅局限于单字的构建,还应聚焦整体的关系。笔法、字内空间、字组关系、章法变化是书法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我们的创作就是在解决这几个方面的各种各样的关系问题。由点画、单字的结构处理到一行、通篇的营造,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也是考验学书者的技法与审美能力的过程。最后我们应将视野放在艺术层面,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古人讲“技近乎于道”,“道”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它包含情感。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性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四、结语

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书法大师,他的《祭侄文稿》之所以流传千古,至今还被无数书法爱好者学习,足以证明它的价值所在。当我们翻开字帖,每次都会被他的字迹打动,每一个笔画的连带都能反映出大唐那场战争的残暴和颜鲁公的正义,这些实在的情感就是支撑我们学习《祭侄文稿》的意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