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中叶的中国,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一方面,蒙古统治者没有设立官方画院,专职画家的生存空间有限,于是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成为绘画艺术的重要出口。文人作画,与画院相比,有着极高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理想抱负选择题材,不必像画院的画师那样受制于宫廷内的意识形态。中国文人最热衷的绘画题材集中在山水、竹石、枯木、梅兰等具有明显格调拟人化特征的写生物上,而这些写生物又具备双重属性,既可以成为画中的具象,又可以通过文字表现其诗意,与文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向表达高度契合。文人画鼎盛期的到来,除了蒙古人对于意识形态的宽容之外,更重要的推动力,即来自于北宋中后期逐渐成熟的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理论的开创者中,必须要三个人的名字:文同、苏轼、米芾。在传统认知中,苏轼被认为是中国文人画走向成熟的理论开创者,事实上,苏轼的文人画理论及技巧,更多地是吸纳了一生挚友兼表兄文同(与可)的创作心得。元丰四年(1081)秋天,米芾从湖南长沙启程,开启了一场在中国文人画史上意义深远的旅程,当年深冬,米芾来到黄州,第一次见到了苏轼,二人谈画论书,自此定交。在苏轼的余生二十年间,米芾成为他在书画艺术上极少数可以值得平视的莫逆 。《米海岳年谱》载,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