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也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密度超量γ约为23kg. m-3,由此向两极方向,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密度超量γ约只为26kg.m-3。随着纬度的增高,盐度剧降,但因水温降低引起的增密效应比降盐减密效应更大,所以密度继续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格陵兰海的密度超量γ达28kg.m-3以上,南极威德尔海也达27.9kg.m-3以上。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如同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 图3.16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人教版配图) 参考来源 [1]冯士筰等主编.海洋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8-99. 只研地理与教育 只搞交流与分享 只做研究与学术 ![]() |
|